周旭等
摘要:Tile自组装模型凭借其自组装、可编程等特性在解决NP问题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文中提出了一种求解最大匹配问题的Tile自组装新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初始配置子系统、选择子系统及检测子系统3大部分构成.新模型中首先设计Tile分子存储问题信息,其次通过Tile分子自组装操作生成最大匹配问题解空间,最后通过Tile检测分子筛选得到最大匹配问题的解.对模型从所需Tile分子种类、计算时间和计算空间3个方面进行性能分析,并通过实验模拟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DNA计算; Tile自组装模型; 最大匹配问题; NP完全问题; 并行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1994年,Adleman提出了DNA计算模型[1].此后,DNA计算以其具有的海量存储能力,巨大并行性及低能耗等特点,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DNA计算的发展, 众多DNA计算模型被提出,主要有:粘贴DNA计算模型[2],表面计算模型[3],自组装模型[4]等.以上模型中,自组装模型以其自治性及纳米特性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应用潜力的DNA计算模型之一[5].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Tile自组装模型自提出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Winfree基于Wang的Tile理论提出Tile自组装模型[4];Zhao等人提出了基于线性自组装的DNA加法算法[6]; Brun提出了基于Tile自组装的子集和问题算法[7];张勋才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装DNA计算的NTRU密码系统破译方案[8];方习文等人基于线性自组装模型提出了DNA减法模运算算法[9];周炎涛等人基于DNA自组装模型提出了一种求解最大团问题的算法[10].
图的最大匹配的DNA计算算法已有相当研究[11-12].然而文献[11]中提出的算法基于表面模型、文献[12]中提出算法基于粘贴模型,此两种模型均很难克服实验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的缺点.此外,从公开发表的刊物看,关于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文对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主要工作如下:
1) 提出了一种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该模型主要由初始配置子系统、选择子系统及检测子系统3大部分构成.
2)从所需Tile分子种类、计算时间和计算空间3个方面进行性能分析,并通过对算法进行实例模拟,进一步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Tile自组装模型
1.1Tile分子的结构
基于Wang的Tile理论,1998年Winfree提出了一种Tile自组装数学模型又称为Tile自组装模型[4].Tile自组装模型中的Tile分子可以通过不同的DNA编码来构建.如图1所示,每个Tile分子可以抽象成为带有标签的四边形,每个标签可以识别不同的粘性末端.若两个不同的Tile分子的两个粘性末端互补,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进行Tile分子的自组装.本文将Tile分子定义为5元组
粘性末端存储信息,其中Value用来表示Tile分子代表的值(如图1).
1.2相关生物操作
本文模型在自组装模型中的基本生物操作如退火,连接,荧光标记及凝胶电泳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了Adleman-Lipton模型中抽取,检测,读取等生物操作, 具体描述见文献[12].
1.3扩展的Tile自组装模型的抽象描述
对传统Tile自组装模型进行扩展[4].扩展后的Tile自组装模型定义为5元组
.
2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
2.1问题描述
2.2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
本文的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模型主要分为初始配置子系统, 选择子系统和检测子系统3个部分.
2.2.1初始配置子系统
初始配置基本Tile分子抽象结构如图3所示. 生成大量如图3所示的初始配置Tile分子后,将通过本节的初始配置子系统生成最大匹配问题的初始配置.
2.2.2选择子系统
基于2.2.1节中初始配置,通过本节的选择子系统基本Tile分子将生成最大匹配问题的初始解空间配置.选择子系统所需的基本Tile分子如图4所示.
2.2.3检测子系统
根据最大匹配问题的定义及Tile分子的基本生物特性,本节中设计了用于检测的Tile分子类型(如图5).
2.3性能分析
本节将从所需Tile分子种类、计算时间及计算空间3个方面分析算法的性能.
引理1Tile分子种类,计算时间和计算空间: 本文提出的最大匹配问题Tile自组装高效模型中,需要的Tile分子种类为O(m2), 计算时间为O(m),计算空间为O(m2).
证本文模型主要由初始配置子系统、选择子系统及检测系统3个部分组成.其中初始配置子系统中需要Tile分子种类为2m+4; 选择子系统中所需的Tile分子种类为2m+1;检测系统中所需的Tile分子种类数为共为8m2-2m+2.综上分析可知本模型中所需Tile分子种类数为O(m2);其次计算时间即自组装体的深度,本文模型中自组装体的深度为m+2,因而计算时间复杂度为O(m);最后空间复杂度即Tile自组装体的面积,本文模型中自组装体的最大面积为(m+2)×(m+2),因而计算空间复杂度为O(m2).
证毕.
2.4实验模拟
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借鉴文献[7]中的实验方法.以图G为最大匹配问题的实例.
2.4.1Tile分子编码
以下将针对本文模型中的初始配置子系统,选择子系统及检测子系统3个部分,分别设计基本Tile分子:
2.4.2求解过程
本文模型中的算法步骤可以分为Tile分子生成阶段、初始配置生成阶段、选择阶段、检测阶段和解的获取5个部分,具体求解过程如下:
3结论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 DNA计算中的Tile自组装模型凭借其自组装,可编程等特性而得到广泛关注.然而, 据我们所知,现今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还未有关于最大匹配问题的DNA Tile自组装模型的研究.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最大匹配问题的Tile自组装有效模型,模型主要分为初始配置子系统,选择子系统及检测子系统3大部分;其次基于提出的模型,设计了相关算法,并分析了算法的性能,通过算法模拟证明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ADLEMAN L M. Molecular computation of solutions to combinatorial problems [J]. Science, 1994, 266(11): 1021- 1024.
[2]CHANG W L. Fast parallel DNAbased algorithm for molecular computation: Quadratic congruence and factoring integers [J]. IEEE Transaction on Nanobioscience,2012, 11(1): 62-69.
[3]LI D F, LI X R, HUANG H T,et al. Scalability of the surfacebased DNA algorithm for 3SAT [J]. BioSystems, 2006, 85(2): 95-98.
[4]WINFREE E. Algorithmic selfassembly of DNA [D]. Pasadena: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8.
[5]杨静, 张成. DNA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及难点[J]. 计算机学报, 2008, 31(12): 2138-2148.
YANG Jin, ZHANG Chen. Progress and difficulty in DNA selfassembly technology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8, 31(12):2138-2148. (In Chinese)
[6]ZHAO J, QIAN L L, LIU Q, et al. DNA addition using linear selfassembl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11): 1462-1467.
[7]BRUN Y. Solving NPcomplete problems in the tile assembly model [J].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ee,2008, 395(l): 31- 46.
[8]张勋才,牛莹,崔光照,等.基于自组装DNA计算的NTRU密码系统破译方案[J].计算机学报,2008, 31(12):2129-2137.
ZHANG Xuncai, NIU Yin, CUI Guangzhao, et al. Breaking the NTRU public key cryptosystem using selfassembly of DNA tilings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8, 31(12):2129-2137. (In Chinese)
[9]方习文,来学嘉.基于线性自组装的DNA减法模运算[J].科学通报, 2010,55(10):957-963.
FANG Xiwen, LAI Xuejia. DNA modular sub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linear selfassembly[J]. Chinese Science Bull, 2010, 55(10): 957-963. (In Chinese)
[10]周炎涛, 李肯立,罗兴,等.一种基于DNA自组装模型求解最大团问题的算法[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9): 39-44.
ZHOU Yantao, LI Kenli,LUO Xing, et al.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maximum clique problem based on selfassembly model of DNA[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2, 39(9): 39-44. (In Chinese)
[11]陈治平, 李小龙, 王雷,等. 最佳匹配问题的DNA表面计算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 42(7):1241-1246.
CHEN Zhiping, LI Xiaolong, WANG Lei, et al. A surfacebased DNA algorithm for the perfect matching problem[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42(7):1241-1246.(In Chinese)
[12]周旭, 李肯立, 乐光学, 等.一种最大匹配问题的DNA计算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1,48(11):2147-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