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静
怎样让你的企业向“云组织”转型,以适应外部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
当前,随着互联网思维在深刻地改变企业的运营环境,大多数企业好像患上了“组织焦虑症”。于是,各种组织转型开始铺开。
从海尔、华为,到德邦、网龙,各领域内的典型企业都在探索适应互联网思维的组织形态,而且均对转向“云组织”有所探索。几年前谈“云组织”,几乎没有人听得懂,似乎只是一个玄虚的概念,但时至今日,企业探索“云组织”的成败,已经与能否适应商业环境变迁,能否生存密切关联了。
为此,《中外管理》特别专访了云组织理论体系的提出者、本刊业务顾问穆胜博士,他将告诉读者:怎样让你的企业向“云组织”转型,以适应外部用户“千人千面”的需求。
如何向“云组织”转型?
《中外管理》:云组织依托于大数据化的平台而产生价值,那么,对于数据量不是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不是不需要向云组织转型?
穆胜:云一定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当企业的资源量较多时,只有将所有的资源都数据化并上传到云台上(使其在线),才能够随需调用。比如:你要从1000人在线的平台上找一个创客进行合作,你可以输入几个关键词,瞬间就可以找到合适的人,再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很快就可以形成合作意向。
做云组织不在于企业大小,如果小企业资源有限,且需求简单,自然不需要云组织;但如果企业虽小,却资源数量众多,或资源数量少但维度复杂,或需求相对复杂,就需要云组织了。比如:有一家咨询公司内部实施抢单制,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用户,发起需求。他们的绝对人数不多(只有50多人),但由于咨询师能力的维度多样,另外,由于项目需求大多属于客户企业高度定制化的类型,比较复杂,他们就需要搭建内部云台,打造云组织。
《中外管理》:就您的研究,成功转型做组织的企业有什么特征?云组织有哪些不同的模式?
穆胜:我发现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具有平台领导力。不会用自己的意志去替代每个业务单元的决策,释放其解决用户需求的主动性;第二,具有简单的组织文化。变革的最大阻力是极度缺乏价值观上的共识;第三,具有强大的管理基础。不仅有ERP系统,还有一套基于ERP系统的管理方法,例如海尔推出了OEC管理法,且一直不断迭代。
就转型云组织来说,海尔是一个精彩的企业实践,但并非唯一出路。华为、德邦、网龙等企业,虽然没有做内部交易市场,却一直让员工无边界协作,解决用户需求,并将其绩效表现进行精确计量,成为反映个体人力资产估值变化的“小黑板”,因为员工的行为都是在线的,这种记录会很容易。一旦人力资产发生变化,就可以通过职位晋升或金钱让渡给予激励。他们得到的是期货收益,但激励也很强烈。这也是一种转型云组织的模式。
《中外管理》:云组织是适合未来所有类型企业的模式吗?对于有明确产品定位的传统制造业,是否一定适用?是不是更适用规模较大的、以创新和技术驱动的产业?
穆胜: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可能性。日本京都大学的藤本隆宏教授认为,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中,产品=信息+介质,所谓的信息就是知识。现在,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力资产属于个人而非企业,要想盘活其价值,只能激励,不能压迫。所以,必须要让每个人都为自己打工。现在有人提到要员工做事业合伙人而非打工仔,说法不错,但只对了一半。其实,让员工经营一家名字叫“自己”的公司,与组织内的其他人或机构建立外包关系,也是一种超强激励。
另一方面是必要性。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无限多元,个性极致,快速迭代,只有用云的资源组合形式,把员工变成无数个“小分身”去捕捉用户需求,才能真正捕捉到那条“长尾”。
因此,传统制造业同样需要走向云组织。一是知识、技术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包括传统制造业。现在的互联式制造、分布式制造、智能制造,工业4.0,都是人力资源分布式存在,飘在云端的模式;二是生产制造类企业,即使是那种面向B而非C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从B处感受到用户需求的变化,甚至,有的企业还会想要越过B到C端直接获取终端超高收益,依然需要灵活的组织模式——云组织。
“云”就是商业民主
《中外管理》:“云组织”似乎已趋向“无组织”了,因为整个组织都社会化、平台化了。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开放、共享的前提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也不可能一下子转型成“云组织”,那么怎样一步步过渡到这种组织形态?
穆胜:云组织不是设计出来的,是时代和市场倒逼出来的。商业环境会因技术而改变,技术是改变时代那股最大的力量。以前,你想过一个商家会天天追在你身后喊你“亲”吗?技术让信息对称,注意力自由,用户力量开始崛起了。其实,“云”就是一种商业民主。
至于说传统企业如何过渡到云组织,德邦物流是个典型的例子,其外部需求比较标准化,所以,只需要用“云”的组织模式来盘活内部资源,建立一种私有云组织。有意思的是,当外部用户需求出现变化,如人家不仅要你运送家具,还要你管安装。此时,就只有开放“外部创客接口”,让当地的安装公司进入他们的“云端”,进行合作,一起提供“德邦服务”。因为,你不做,对手做了,用户就走了,所以是市场逼着企业必须转型。
《中外管理》:当企业打造云组织时,组织中的个体员工该怎样适应它?员工该怎样实现个体的转型?对于有归属感需求的员工,云组织是不是面临尴尬与挑战?
穆胜:事实上,归属感就是员工害怕不确定性,希望企业来为自己“兜底”,这只是一种巧妙的文字游戏而已。其实,这种所谓归属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毫无意义。还记得《联想不是家》吧?当企业出现危机,也不可能为员工“兜底”。要归属感可以回家,可以参加8小时以外的兴趣小组,企业毕竟不是“家”,企业的雇佣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生意。
我认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像恋爱,越是想绑住对方,对方逃得越快,真正的爱情永远只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灵魂之间。互联网是个“连接大于拥有的时代”,企业作为平台给员工制造连接资源的机会,但创造“拥有”要靠员工自己的本事去实现。
责任编辑: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