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密室”隐喻

2015-04-20 09:14陈莹
上海戏剧 2014年11期
关键词:当代人密室公务

陈莹

看罢《M先生的盛宴》,大脑被作品里各种信息充斥,分析与解读的兴奋漫上心间。作为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的青年编剧、导演,1989年出生的佟童试图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考讲述一个当代的隐喻故事,雄心、勇气与视野不容小觑。

从结构上看,《M先生的盛宴》颇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密室谋杀案”系列。名校博士、社交名媛、时尚男、公务男、清纯高中生、土豪、私企业主七个人被M先生选中,来到举办盛宴的高级会所。熟悉西方宗教文化的观众,不难看出“七个人”与《圣经》的关系;M先生则是Mankind(人类)的缩写;而之所以选择“盛宴”来讲述这个故事,佟童称是受了本届“扶青计划”的主题“进化——适应与衍变”的影响,“餐桌”让人联想起“弱肉强食”的“食物链”。某种程度上来说,“适者生存”有时也带来人对环境的妥协及对自身的扭曲。而在这个充满隐喻的戏剧作品中,最让人激动不已也是阿加莎老太太力所不逮的隐喻则是由新媒体缔造并破解的“密室”。

在充满未来感设计的舞台两侧,悬挂着手机形状的电视屏幕,恰可以象征这个时代几乎不可或缺的手机,观众关注的焦点也因而更多元。需要注意的是,现场还有一位摄像师,他会时不时拿镜头拍摄台上的七个人,然后影像便从电视屏幕里显现出来。譬如,公务男背着众人打手机的身影就常常出现在屏幕上。求证后得知,这样的扫拍纯属无意识,然而它却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是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所说的,“只有借着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意识的视像”,而这无意识的视像恰恰是我们借着“上帝之眼”(新技术)勘破的真相,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式失去了私密的空间,陷入“新技术”的桎梏。

在新技术支持下诞生的新媒体世界里,情况亦是如此。新媒体将人带进了“密室”,七个人之所以被M先生选中是因为参加了M先生在微信上组织的“盛宴百人大群”。作为当下中国最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同时是最重要的社交平台,人常常会被添加到各种不认识的人的微信群里。在这网络“陌生人社会”里,由于互相不了解身份底细,于是掩饰、表演也成了当代人交往方式的一种。恰如作品中的七个人刚登场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尽情地扮演“自我”,“密室”由是也成为“充满秘密的屋室”。

M先生作为“缺席的在场者”的可能性是由新媒体技术给予的,他偷偷“潜入”七人的微信群,设置时下流行的“游戏任务”,让每个人寻找所谓的神秘大礼。漆黑的舞台,七盏手机灯光一一亮起,每个人的脸在手机光束的照映下变得狰狞、扭曲,人的兽性在遇到利益时被激发,上演着人到动物的“反进化论”。公务男找到神秘大礼的线索,但必须用微信账户扫描大礼的二维码。新媒体在这里通过设置游戏规则,最终完成对人、对个人信息的操控。二维码刚刚扫描完毕,期待中的大礼并未降临,“小三”的电话却打了进来,并最终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务男试图逃跑,却发现房间四周有隐形的罩子,其他人也发现自己被困滞在“密室”之中,无法出去。而恰是在这个“封锁的密室”中,人物关系与剧情发展发生了陡转。

随着公务男“小三”微信朋友圈的曝光,公务男与社交名媛的真实身份被揭示,社交名媛其实是开美甲店的美甲师,被认作规划局局长的公务男其实是拆迁办的科长。在被拆穿身份后,美甲师揭露时尚男在跟她跳舞时的咸猪手,看似同性恋一般的时尚男却是好色之徒。接着,视频里出现一个年轻女子称博士男无非是为了留学名额而骗取他人感情的卑鄙小人。而看似清纯的高中生其实是为了获取劲爆内幕不择手段的记者,视频里出现了曾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的一段她不堪回首的往事——多年前为了抢新闻报道竟对掉入水中的五岁小孩见死不救。在这个“密室”里,由M先生代表的新媒体扮演了“揭密人”的角色,把这些自我表演得光鲜靓丽、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下子打回了原形。在这里,“密室”有两个层面的隐喻,一方面当代人依赖新媒体却无形中被桎梏,封锁在一个无法逃脱的世界中;另一方面,当代人以为网络的虚拟性是安全的代名词,觉得隐名埋姓便躲进一个“密室”。事实上,如同摄影技术揭示“无意识视像”一样,网络世界早已把个人无意识状态尽收眼底,在新媒体时代,个人没有秘密可言。

于是在这样一个无法逃脱又没有秘密的“密室”里,如同张爱玲小说《封锁》里的一幕上演了,在卸下了虚荣、伪装的假面之后,“真人”出现了,每个人都痛哭流涕地揭开了自己的伤疤。然而更为恐怖的也正是在这里——褪去了假面显露了真身也依然扭曲的价值观。一个离异的单身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便要扮演“社交名媛”嫁入豪门的理由实在无法让人认同;多年之后,尽管常常受噩梦的折磨,记者也仍然认为在救人与抢新闻之间选择后者是正确的。人物依然没有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症候,也绝不可能靠结尾突转的两段正能量的表达轻易化解,这也正是为什么结尾处所有人仿佛都回归初心、泪流满面地哼唱《鲁冰花》显得那么突兀与无力。倒不妨将之作为一个个打向观众的问号,让观众自己去思考——究竟是人出了问题,还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编剧、导演,佟童对被新媒体悄悄塑形的当代社会形态有着敏锐的直感与把握,将之作为话剧作品的题材,并以吸引眼球的形式作为载体加以呈现,显示她宽广的视野与深厚的底蕴,实属难能可贵。然而,在诠释作品时,可能连佟童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触及了一个当代人最为核心的领域,因而在某些方面处理得还不够彻底。譬如,既然用了“摄像机”,那么是否应该把它运用彻底,使它更好地传达某些确定的信息?譬如,既然用“新媒体”说话,是否可以再把这个媒质运用得更充分一点,使它与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非如此不可”的联系?毕竟揭示人性真实与假面的作品千千万万,但用“新媒体”来说当代人的人性、当代的隐喻故事并且说得有意思的并不多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内心强大的佟童导演开了一个好头,却任重道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人密室公务
在宋代擅用“公务马”要严惩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消除失语状态
《当代人》成就了我的“小小说”
密室脱身之计
并非死于密室
怪盗基德的密室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逃离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