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培佳
(福建省晋江市坫头国有防护林场,福建 晋 江362246)
晋江深沪湾是福建沿海几大风口之一,风沙危害严重。20世纪50~60年代在深沪湾营建了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成功遏制住了风沙危害,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了福建沿海基干林带的示范点之一。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2002年泉州市启动沿海大通道建设,这条公路在深沪湾路段沿着海岸线建设,长达6 km、面积30 hm2的风口木麻黄防护林遭到占用和严重破坏,导致防护林基干林带出现断带,大量风沙入侵公路和内陆,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了修复与重建沿海基干林带以阻挡风沙,2006年起晋江市启动防护林分重建工程,在公路靠海一侧重建木麻黄沿海基干林带。在风口地段,由于建设沿海大通道时公路离海岸线太近,没有留足防护林生长的林地位置,林带宽度只有5~12 m左右,地势较低,历年种植的木麻黄幼树由于严重的风沙、盐雾和土壤干旱等原因,造林成活率极低,局部地段成活率几乎为0。
2012年晋江市农业局再次开始实施风口基干林带修复工程,在风口地段沿海岸线修建约2 m高的石墙风障以阻挡风沙,2013年春采用客土(每穴20 kg黄土)、施肥等措施再次在风口地段营造木麻黄幼林基干林带。尽管石墙风障挡住了大量的风沙,但由于石墙风障走向不与主风方向垂直,防护能力有限,只有靠近风障的木麻黄生长较好,成活率高,离风障远的木麻黄死亡率高,且枯梢严重,造林总的死亡率在60%左右。台风来临时局部地段海水倒灌林地,导致局部木麻黄幼树几乎全部死亡。
尽管前人对沿海防护林困难立地的造林技术和造林成效影响因子进行过不少研究[1~8],但缺乏定量观测资料。为了定量分析晋江深沪湾风口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造林成效的主要影响因子,笔者于2015年1月初在风口处建立了自动气象站,在不同地段设置试验林进行木麻黄幼林的生长量和成活率观测,同时采集不同地段林地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水分和盐分的测定。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深沪湾地段,泉州市沿海大通道沿着海岸线通过,地理坐标为24°37′N~24°41′N,118°38′E~118°39′E。该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21℃,1月均温11.9℃,7月均温28.2℃,年均日照时数2 130 h,多年平均降水量1 147 mm,折合年水量7.448亿m3,干旱年份降水量500 mm。深沪镇年均降水量965 mm,偶有霜期,主要灾害为台风、暴雨、飞沙。每年9月到翌年2~3月份风沙最为严重,风害天数150 d以上,年均风速3.6 m/s。
于2015年1月5日在风口处(24°39.115′N,118°38.585′E)安装自动气象站。正规气象站风速、风向测定装置一般要安装在离地12 m高的位置,而风速、风向装置安装在离地约3 m高的位置,主要是为了尽量接近木麻黄试验林所受到的实际风速。仪器安装完毕立即开始自动观测,观测间隔为10 min,即每10 min观测一次,ELOG数据采集器自动记录数据,并保存在机内。本文使用的观测数据截止2015年9月30日23:50。测定的项目包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气象指标。
根据深沪湾木麻黄基干林带的生长情况,选择8个典型地段设置试验地(表1)。由于风口处木麻黄生长情况与距离石墙风障远近关系密切,调查和统计时以种植行(平行于石墙)为单位进行,每行调查30~50株。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每株木麻黄地径,采用塔尺测定树高。
采用S形布点方法,在每个地段用取土钻分层采集土样,土壤按照深度分为0~10cm、10~20cm、20~40 cm和40~60cm等4个层次,将同一标准地内相同土层土样混合均匀取混合样,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
土壤中pH值测定采用 H2O浸提(土∶水=1∶2.5),酸度计测定;土壤有机C和有机N含量采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全P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全K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速效P用双酸浸提-钼蓝比色法,交换性K和交换性Na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9]。
根据晋江深沪湾风口自动气象站9个月的风向、风速数据的统计分析,风向、风速是动态变化较大的数据,2015年1~9月平均风速3.12m/s,最大风速13.7m/s(出现在1月)。把风向分为16个方向,1~9月份各风向均有出现,但各风向的频率和平均风速是不同的。9个月中,NE(东北)和NNE(东北偏北)风向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7.04%和16.77%,分别居各风向频率的第一和第二位,二者频率之和达33.81%,平均风速分别为4.54m/s和4.46m/s,分别是各风向风速的第一和第二位。9个月中,WNW(西北偏西)风向出现的频率最低(1.73%),W(西)风向的风速最低(0.69m/s)。
不同地段和位置木麻黄基干林带生长量调查结果见表1,试验地地理坐标等基本情况见表2,表层土壤(0~10cm)的基本化学性质见表3。
表1 深沪湾木麻黄基干林带各位置生长量和成活率情况
表2 深沪湾木麻黄基干林带各地段基本情况
表3 深沪湾木麻黄基干林带各地段土壤化学性质
从表1可见,由于木麻黄基干林带木麻黄幼树生长量和成活率受强风、海水入侵、盐雾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同位置木麻黄生长量是有巨大的差异,这主要是与离海岸线距离、离风障距离、客土情况、海水侵入程度、木麻黄林龄等情况有关。风口地段木麻黄生长困难,造林成活率低,枯梢率达100%。
深沪湾中部位置1和2由于海水大量倒灌进入林地,造林时尽管有客土,也有石墙风障保护,但表层土壤含盐量高(>1.0%),木麻黄幼树由于土壤盐分高几乎全部死亡。位置3~8受到海水入侵,表层土壤含盐量中等(0.56%),靠近石墙风障第1行的木麻黄成活率高达95%,而距离风障5.7m的木麻黄成活率仅为15%。位置9~15受到海水少量入侵,土壤含盐量较低(0.22%),靠近石墙风障第1、2行的木麻黄成活率高达100%,地径、树高、活梢生长量均较大。
深沪湾南部沙丘距离海岸线稍远,土壤含盐量低。背风坡(位置16)由于风速相对较小,6年生木麻黄生长较好,顺风坡(位置17)由于风速稍大,木麻黄生长量次之。深沪湾南部靠近海岸处(位置18),由于造林时没有客土,石墙风障低矮(1.3m),土壤含盐量低,但2年生木麻黄成活率仅为2.33%。
后沿沙地木麻黄成熟林由于远离海岸线,受风害影响小,土壤含盐量低,木麻黄平均高度达13.47m。
深沪湾盛行强劲的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 m/s)导致滨海前沿木麻黄发生严重枯梢甚至死亡,这是晋江市深沪湾风口沿海基干林带造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位置,风速差异显著,靠近石墙风障,或者离海岸线50 m以上,风速较小,木麻黄生长较好,成活率高,离石墙风障较远、离海岸较近(小于50 m)的木麻黄成活率低,生长不良。木麻黄基干林带滨海前沿部分林地海水倒灌和盐雾,局部土壤含盐量超过1.0%,土壤重度盐渍化,再加上强风,是导致木麻黄幼林在局部几乎全部死亡的主要原因。
[1]庄晨辉.沿海防护林困难地造林技术[J].防护林科技,1993(4):41~43.
[2]张水松,林武星,叶功富,等.海岸带风口沙地提高木麻黄造林效果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6):39~46.
[3]陈端钦.海岸带沙荒风口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效果的综合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5(1):35~37.
[4]林为凎,刘明文.几种沙障在沙荒风口造林中的应用与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2(2):12~14,56.
[5]徐俊森,黄金水,林传凤,等.流沙海岸造林特困区建立防护林关键技术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3(3):1~3.
[6]潘自宝.沙质海岸风口地现状分析与造林关键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1):86~88.
[7]游克亮.沙荒风口造林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建立防护林技术[J].海峡科学,2008(7):77~79.
[8]洪奕丰,王小明,周本智,等.闽东沿海防护林台风灾害的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2,31(4):781~786.
[9]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