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与功能: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思想的历史考察*

2015-04-18 08:46:01司永海
江汉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公正中国共产党

司永海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公正本质的理论探索

1.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公正本质规定的理解维度

(1)价值旨归: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统筹兼顾。需求的满足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首要前提。正像马克思所说: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①由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层次、内容、形式、主体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社会公正本质的首要价值考量。尽管历史发展阶段的更迭致使人民群众概念的内涵不断转换,但毛泽东关于实现社会公正要兼顾人民群众多样需求的立场却从未改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批判了不顾人民困难只顾军队需要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军民兼顾”的口号;建国初期,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毛泽东要求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提出了 “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的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后,毛泽东进一步将社会公正建设的原则概括为 “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并要求一切问题 “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②他所谓的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照顾到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各得其所就是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充分满足。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利益主体的分化也日趋突显。在承认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邓小平主张以统筹兼顾原则对三者的利益需求加以协调: “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理解社会公正本质,一贯将社会公正视为对人民群众多种需求的统筹兼顾。这一认识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需求与社会公正的内在关联,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本质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基本要义:社会资源配置的综合平衡。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多种社会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配置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始终将社会资源配置的综合平衡视为社会公正的基本要义。由于 “大跃进”运动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引起了毛泽东对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他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分析指出: “在整个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有了综合平衡,才能有群众路线。有三种平衡: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的平衡;工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多项任务,邓小平强调: “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⑤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源配置综合平衡原则的坚持不仅始终如一,而且贯彻领域极为宽广。如果说毛泽东的论断体现了这一原则在经济建设中的局部运用,那么邓小平的主张则表明了其在整个社会建设范围内的全面推行。综合平衡原则的本意是既要照顾方方面面又要抓住中心环节,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齐头并进,通过资源的按比例配置,从而确保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若进一步深究,我们不难发现,按比例的真意其实就是合理公正,按比例配置资源的实质就是资源的公平分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多个领域全面坚持综合平衡原则,其根本用意就是要实现社会资源整体配置的合理公正。将社会公正理解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综合平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公正基本要义的直观把握。

(3)集中表现: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体,利益矛盾是社会矛盾的内容。由于正当利益关系是社会公正的维护对象,社会公正也就集中表现为对利益矛盾的协调化解。综观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论述,许多时候都与社会矛盾的化解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就非常善于以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在 《论十大关系》一文的结尾处,他就以饱含哲学意味的口吻说道: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⑥他这里提到的所谓对这些矛盾的正确处理,就是要做到资源的公正分配。既然社会公正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那么社会不公自然就是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针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两极分化将有可能引发多种严重社会后果: “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⑦为有效化解社会危机,邓小平将希望寄托于极具公正意蕴的共同富裕道路之上。如果说上述论断对社会公正与社会矛盾关系的揭示尚显隐含,那么胡锦涛的下述论断则直接明了地将社会矛盾的化解纳入社会公正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⑧概而言之,社会不公正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矛盾化解则是社会公正最为直接的社会表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关系角度对社会公正本质所作的又一解读。

2.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公正本质属性的基本认识

(1)社会公正具有历史性。社会公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从来都不存在任何脱离社会经济条件的抽象社会公正。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对拉萨尔 “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错误主张的批判,还是对蒲鲁东把公平归结为 “至高无上的原则”的唯心主义观点的驳斥,马克思明确表达了社会公正具有历史性的观点:公正 “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⑨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将社会公正问题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讨论。例如,针对宣传工作中一度出现的脱离中国国情宣传抽象人性论的错误,邓小平曾批评道: “我没有想到,我们党内有些同志也抽象地宣传起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等等来了。他们不了解,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⑩以上论断清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公正历史性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2)社会公正具有相对性。社会公正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它的实现要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由于某些制约因素的难以克服,也就决定了社会公正的实现必然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恩格斯指出: “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⑪意思是说:一切社会公平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而言的,都仅仅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平,理想化、完美化的绝对公平是无法实现的。经典作家的上述观点被借鉴吸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解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例如,为防止选举中的矛盾影响到党的团结,毛泽东对党内部分同志因选举不公产生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具体情形如下:在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时,中共七大制定了三条方针:既要选举没有犯过路线错误的同志,也要选举犯过路线错误而又能够改正错误的同志;组织成分要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的革命力量,要在认识山头、争取最后消灭山头的前提下照顾山头;既要选举能够通晓各方面知识的同志,也要选举只通晓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知识的同志。党提出以上三条选举方针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党和集中各方面智慧。但是如果按照这一方针进行选举的话,在中央委员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使得一些没有犯过路线错误、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同志无法被选入中央委员会。究竟应如何看待这种不公,毛泽东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一些够条件的同志不能当选,从一个侧面去看是不公平的,但从更大方面看、从全面看则又是公平的。因为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远也不可能。”⑫毛泽东的上述回答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公正相对性问题上的基本认识。

(3)社会公正具有阶级性。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都在极力宣扬自己的社会公正观。然而由于利益的根本对立,他们对社会公正内涵的理解也相去甚远。对于社会公正所表现出来的鲜明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域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⑬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忠实继承者,其社会公正观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例如,在分析不同社会制度下民主自由属性的区别时,毛泽东说: “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⑭在对比东西方两种人权观念的本质差异时,邓小平指出: “什么是人权?首先一条,是多少人的人权?是少数人的人权,还是多数人的人权,全国人民的人权?西方世界的所谓 ‘人权’和我们讲的人权,本质上是两回事,观点不同。”⑮在上述论断中,尽管毛泽东、邓小平并未直接使用社会公正这一概念,但在深层次上他们所表达的仍是社会公正具有阶级性的思想。因为无论是民主、自由还是人权,其原本就是社会公正概念的固有内涵。中国共产党人承认了民主、自由和人权的阶级性,其实也即意味着承认了社会公正的阶级性。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公正的功能定位

1.社会公正的动力激发功能

(1)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人民群众是一切革命胜利的基石,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本不可能成功。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之所以被高度激发,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公正问题上采取的得力举措。一是全面批判旧中国的社会不公,激发人民群众的求变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所作的报告就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严重政治不公进行了这样的揭露: “欺压人是北京常见的事。外国人侮辱中国人,军官粗暴地对待老百姓,乘客用鞭子或手杖催赶人力车夫”,由于 “黑暗的政治局势,包围着我们的腐败的社会,许多令人难以容忍的社会不公平以及悲惨的经济生活状况,所有这一切都是易于引起革命爆发的因素”。因此,党抓住这一向群众宣传的好机会, “激发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二是提出未来公正社会构想,激起人民群众的革命向往。早在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 《中国共产党宣言》向世人展示未来公正社会的美好蓝图。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遗余力的宣传工作,使共产主义成为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解放而普遍接受的坚定理想信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期间,湖南广大民众在掌握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后,用它作为反对地主阶级的政权和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和夫权的理论武器。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些集会里,有农会的地方普遍地举行了政治宣传,引动了整个农村,效力很大。”⑯

(2)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调动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在社会公正上寻求突破。一是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公正合理地配置权力资源。反思前苏联高度集权模式的弊端,立足中国具体国情,毛泽东提出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权来调动二者积极性: “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⑰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央高度集权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权力下放: “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重要的内容。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⑱二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物质利益。人的积极性不仅来自于政治欲求的满足,还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发,毛泽东对前苏联以过多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反思: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⑲尽管毛泽东在理论上承认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更多地表现出对精神激励的青睐。这一倾向发展到文革时期,甚至演变成了荒唐的精神万能论。针对这种只讲贡献付出而无视物质回报的不公分配局面,邓小平从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维护人民群众正当物质利益的动力激发作用: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⑳为使物质激励原则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中国共产党以收入分配公正为目标进行了系列改革。直到今天,这场规模宏大的收入分配改革仍在不断的深化推进之中。

2.社会公正的促进和谐功能

(1)促进经济和谐。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经济公正是经济和谐的前提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了全方位调整,力主通过产业公正、区域公正、所有制结构公正建设,促进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和谐发展。在谈及中国的产业结构问题时,毛泽东在肯定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于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内在制约关系,毛泽东对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进行了比较: “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㉑邓小平不仅重视工农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他依据世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对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 “世界变化的结果,生产越发展,直接从事生产的人越少,从事服务业的人越多。”㉒为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深刻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如何以产业公正促进产业和谐提出了新思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二是注重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为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格外关注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公正性。毛泽东主张通过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来支援和发展内地工业,以期平衡这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邓小平提出了 “两个大局”的构想,即加快对外开放,使沿海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共产党通过生产力合理布局以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设想更趋成熟。三是改变单一所有制构成,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上海等地出现了少数自发经营的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针对这一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张:“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㉓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是党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的初步探索。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格局的最终确立,应主要归功于邓小平做出的巨大理论贡献。从改革之初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基本方针确立,再到党的十五大明确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架构最终得以形成。

(2)促进政治和谐。政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公正的有效模式。为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关系,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党际和党群等多个层面积极推进政治公正。一是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关系和谐。毛泽东主张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来营造党内和谐的政治关系,他提出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就是 “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㉔邓小平深刻总结文革教训,将党内关系破坏的原因归结于党内民主的严重缺失: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胡锦涛提出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论断,清晰表明了党内民主对于党内关系和谐的有效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政治协商,促进党际关系和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其制度安排以政治协商为根本价值取向。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谐相处、合作共事、荣辱与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奠定了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党际方针,明确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制定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规章制度,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党际关系逐步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发展人民民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为防止骄傲自满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在执政之初,党中央就发布 《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指出: “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㉕这是一种特殊的通过报纸指导工作的民主方式,对于提高党的威望、赢得群众信任,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邓小平历来认为官僚主义是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促进党群和谐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发扬人民民主。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逐步建立和健全了科学化、民主化的党群关系新机制,在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3)促进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指各式形态的社会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下和谐并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实现多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互动,文化公正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话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党以文化公正促进文化和谐的战略意图。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发言标志着 “双百”方针的正式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㉖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这一方针进行了系统阐发。邓小平将这一方针由学术文化扩展到思想理论领域,并以 “三不主义”予以保障: “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 ‘三不主义’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㉗后来党又提出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将 “双百”方针与促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双百”方针的精神实质就是承认文化多元,公平对待文化差异,消解文化霸权、文化歧视和文化排斥心理,改变社会主义文化一 “花”一 “家”的单一状态,从而促使多种文化形态在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和谐发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②⑥⑫⑲㉓㉖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44、102、30、170、54页。

③⑤⑳㉒㉗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250、146、196、183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⑦⑩⑮⑱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41、125、242页。

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7页。

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页。

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页。

⑭⑰㉑㉔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7、275、269、456页。

⑯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5页。

㉕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猜你喜欢
公正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迟到的公正
公民与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公正赔偿
吕坤公正观浅析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