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年学人

2015-04-18 06:40
江海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观念养老

江苏青年学人

王辰瑶

王辰瑶,1980年生,安徽合肥人,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与新媒体系主任、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时代新闻报道观念创新研究”(14CXW001)。

新闻作为一种文本形态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定意义上讲,新闻的样貌取决于指导新闻报道的观念,探讨新闻报道观念的“变化”,一向是新闻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在网络时代,新闻业面临结构性转变,新闻界的现实“危机”已无法在原有新闻报道观念的框架下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面对新的传播语境,新闻从业者普遍感到困惑,各界人士也对新闻的现状和未来忧心忡忡。这势必促使新闻理论研究关注新闻报道观念的整体转变。该项目对当下各种“新闻创新实验”(innovationalexperimentsinjournalism)进行嵌入式多个案研究(embeddedmultiple-case study),分析网络时代新闻报道观念正在经历的剧烈变化,并探讨未来新闻报道的全新形态。这一研究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运用大量一手资料对新闻报道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建构,进而为处在变革之中的行动者提供一份建立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基础上的行动指南。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网络时代新闻报道观念创新的理论模型。通过建模,将以往零散的、“洞见式”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一个可供检验、讨论且具有清晰结构的理论前提。(2)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各类“新闻创新实验”进行“深描”。研究新闻报道观念创新最直接的观察对象是创新实践本身,创新每天都在发生,有些会很快消失,有些则会发展成为未来新闻模式。对当下不同主体的“新闻创新实验”进行深入、系统的观察,在为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的同时,力求留下这段过渡时期的珍贵资料。(3)观察并分析“新闻创新实验”中的观念创新是怎样产生的,观念创新给新闻生产过程和新闻产品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立足于个案研究,考察并解决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进行新闻报道的观念创新,不同情境下的新闻创新实验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新闻报道观念,行动者如何践行新的新闻报道观念、在实践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检验和判断新观念的有效性,观念创新是否会失败、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失败,新观念指导下的新闻报道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通过研究,王辰瑶认为:(1)网络时代要求新闻报道观念不断创新,将形成“网络化新闻”的报

道观念系统。(2)“网络化新闻”不同于“网络新闻”,作为未来新闻的统称,它将摆脱以媒介区分的新旧二元对立。(3)“网络化新闻”是需求导向而非技术导向的,将根据社会需要来创新新闻的生产、报道和发布。(4)“网络化新闻”会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又一次“范式革命”,它将对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叙事和新闻伦理等诸多方面提出全新的见解。

王辰瑶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观念、新闻叙述和媒介创新等。近年来,她在《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出版《嬗变的新闻——对中国新闻经典报道的叙述学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考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与陈力丹等合作,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与陈力丹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专著3部。

郭未

郭未,1979年生,四川西充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14CRK01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十二个省份农村地区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千多万,有老年人的家庭二千二百多万户,其中空巢家庭接近600万户,不论规模还是比重均高于城镇,这对西部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严峻挑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但是,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以及低生育水平等的影响下,西部农村地区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家庭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虽然学界对家庭养老(包括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研究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表面走向深入,但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从养老的文化逻辑来论证家庭养老的意义,用现时的数据评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现状,缺乏对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成因机制分析,并缺少对未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趋势的研究。该项目立足于超越单一的经济学或社会学理论视角来建构系统的理论范式,结合相应数据对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改变西部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有所裨益。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现状分析。利用历次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西部农村家庭养老现状,重点是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规模与特点、家庭养老功能等。(2)问题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从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角度考察目前西部农村家庭养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影响机制研究。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合适的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HLM)、倾向值分析(PSA)等分析生育水平、人口流动、思想观念、健康状况等因素对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影响程度、方向及其因果作用机制。(4)趋势预测。从老年人口规模(PDE人口预测)、不同健康状态的照料时间(生命表技术)两个角度进行被照料者预测,利用SOCSIM微观模拟家庭亲属网络、代际关系进行照料资源预测,结合社会经济变动及养老服务发展等进行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外界因素预测,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农村家庭养老发展趋势进行综合预测。(5)政策构建。从目标、原则、功能定位等方面对西部农村养老体系进行政策构建。

郭未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健康、婚姻与家庭发展、老龄社会保障等。近年来,他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JournalofBiosocialScience

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宋继伟

宋继伟,1981年生,江苏邳州人,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预警中的风险信号研究”(14CTQ013)。

近年来,以菲律宾、越南为首的一些相关声索国出于油气资源等利益考量不断在南海挑起争端,诸如中菲黄岩岛事件、菲律宾南海问题仲裁案、中美军舰南海对峙事件、981钻井平台事件等冲突事件频发,对我国区域和平发展战略和外交工作构成严峻挑战。南海冲突事件具有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如发生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复杂性、破坏性;不仅有地缘政治方面的突发事件,更有大量海难救助、海盗预防、海上安全合作等海事领域的突发事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在事件发生前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及时发出预警,以利于及时识别危机,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占据主动。

该项目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冲突事件舆情预警研究。冲突事件舆情预警的流程包括预警指标构建、预警来源选择、危机监测和冲突事件分析。在冲突事件舆情预警的各个环节,信号分析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是舆情预警的基础。(2)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预警模型构建。将信号分析与舆情预警流程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信号分析与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预警的融合模型。(3)南海非常规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分析。随着南海争端的加剧,国家间竞争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其中既有结构化形式的不确定性,也有系统参数变化导致的不确定性。究其成因,大部分不确定性来自行为主体动态博弈过程中的有限理性。(4)南海非常规突发事件舆情预警机制构建。行为主体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信号释放、传递、解读的非对称性是情报活动和舆情预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此,构建风险信号扫描原型,借助国际关系学中的事件分析和情报学领域的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片断情报分析等分析方法以及Ucinet、SPSS等内容分析工具,选择《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参考消息》、《人民网》等作为信号源,对可能的南海冲突事件风险预警信号进行监测和解读,并通过PressDisplay数据库提供的《越南人民报》、《菲律宾星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外媒体加以辅助和验证。

宋继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竞争情报、海疆情报、国家安全情报等。近年来,他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在《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李双志

李双志,1982年生,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德语国家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经验研究”(14CWW020)。

1890~1910年间,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德语国家在科技、经济和社会领域经历了高速迅猛的现代化。与此同时,文学领域里各种流派百花齐放,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德语国家特有的“世纪末”(Findesiècle)美学景观。这些作品既是对现代化及其造成的精神危机的反映,本身也形成了具有特殊审美旨趣的早期现代派文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的现代文化史和精神史的发展。对德语国家世纪末美学的细致考察和具体分析,可以为研究中国自身特殊的现代性及其文化产品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对中国积极营建自身的现代

文化,推动富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现代化语境、文学场域和思想资源、具体文本表达、特殊的现代传统四个方面,考察并分析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德语国家在1890~1910年间的重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世纪末美学特征及其与本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联。(2)深入考察柏林、维也纳、慕尼黑三个主要文化大都市的现代化变革和亚文化空间的出现,分析世纪末美学形成的现实土壤和催化要素,其中重点分析德语国家自身的文化思想资源在世纪末美学中所起的作用。(3)系统研究豪普特曼、托马斯·曼、格奥尔格、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等作家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从整体上评述德语作品的欧洲共性和德意志特性,阐明德语国家世纪末美学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研究,李双志认为:(1)世纪末美学向来被看做英、法尤其是法国的原创美学潮流,德语国家在吸收这一潮流时大量引入了本土的思想文化资源,形成了不同于英、法的现代美学传统,是对本国现代化道路的积极美学反应。(2)采用文学社会学、现代性理论、影响研究和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遵循以现代性问题为起点回溯历史文化语境来解读具体文学作品的思路,以世纪末美学来全盘考察1900年左右德语文学的发展,可以为研究中国自身特殊的现代性及其文化产品提供崭新的视角与思路。

李双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德语文学、中德文学与文化比较等。近年来,他在《南京大学学报》、《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自恋青春:1900年左右德语颓废派诗学研究》(德文,WinterVerlag,2013)专著1部,出版《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浪漫派的将来之神——神话学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与苏伟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译著3部。

编后语:江苏为中国学术重镇、人文荟萃之地,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青年学者是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江苏青年学术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展现一批有重要成就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形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江海学刊杂志社联合推出《江海学刊》“江苏青年学人”专栏,专门介绍“十二五”以来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简历、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观念养老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养生不是养老
健康观念治疗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