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韵
倾听历史的声音
邹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段悲壮的历史,曾经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书本上的铅体字,或是网页上的各种链接。“和平”这两个字也常常听到人们以宣言、口号的方式提起。然而作为一名记者,当我有机会走近那些来自历史的面孔、倾听历史的声音,我却发现,对于一些人来说,“历史”就是印刻在他们脸上的皱纹,身上的烙印,“和平”就是他们的毕生所求。
9月3日,我在抗联老战士、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的家里,跟李奶奶一块看的大阅兵。那天李奶奶格外精神,早早地起床,梳洗整齐,穿上了全套的抗联军装,连绑腿都一丝不苟地打好,军功章也一个一个地挂在胸前。整个阅兵仪式一个半小时,李奶奶是站着看完的,不止站着,升国旗的时候她跟着唱国歌,习近平总书记检阅队伍的时候她跟着喊口号,抗联部队方阵走过检阅台的时候她就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踢起了正步,边踢还边唱抗联的军歌。如果是不了解李奶奶的人看到她的这些举动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解,我却感动得热泪盈眶。
李奶奶今年92岁。3年前,我在随队采访黑龙江广播电台组织的“东方红,太阳升,重走抗联路”徒步活动的时候认识了她。当时,电台最初的打算是请李奶奶在出征仪式的时候来给大家鼓鼓劲,在队伍抵达终点的时候再来跟大家讲讲抗联精神。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出征那天李奶奶是穿好了一身军装,背着行军包,扛着一面东北抗日联军的大旗来的。整个徒步活动一共8天,行走里程上千公里,李敏始终走在队伍最前面。当时,她89岁。我劝她,奶奶您不用走完全程,您上车坐着就行。李奶奶伸手扶了扶自己的军帽,跟我说,这条路其实她已经走了很多遍,每走一遍就像是在看望那些牺牲的老战友,战友们不在了,她还在,她得把战友们没做完的事继续做完,她要把那些不被人们知道的抗联故事传扬出去,要把那些淹没在硝烟中的英雄的名字一个一个地找回来。说实话,我当时对抗联的了解真的不多。后来的那几天里我几乎寸步不离老人家,我的采访本里也记下了厚厚的一本关于她、关于抗联的故事。
从那之后,我好像也变得执着起来,我制作李敏奶奶专访,我去拜访抗联将士的后代,我到处寻找散落的无名抗联烈士墓…我和李奶奶一起告诉越来越多的人,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曾经有一支叫做“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他们为了脚下的这片热土,拼死搏杀。
今年夏天,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再次发起了“重走抗联路”公益徒步活动,30名从全省的听众、观众中选拔出的徒步队员再次用脚步丈量了历史的印记,而我也再一次随队出发,不过,这一次我不是作为随队采访的记者,而是作为一名徒步队员走完了全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被李奶奶感染了,每走到一处对抗联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我总喜欢把我知道的抗联故事讲给徒步队友们听:这里是烈士赵一曼被捕的地方,那里是唱起“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地方……脚下的那条寻访、传承抗联精神的路似乎也在无限延展,一直延展到我们的心里。
记得10年前,刚刚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曾经深深遗憾不能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然而10年后的今天我却发现,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的印记却并没有灰飞烟灭,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到历史的雕刻,也更让我清楚地感受到我们必须要担负起来的责任。
92岁的李敏奶奶,她从历史走来,带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信念的执着,也带着战友的殷殷嘱托。感受着她的温度和气息,我们懂得和平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历史长河慢慢流淌,李敏奶奶也终将离开,那就让我们继续告诉未来:珍惜和平,让世界不再有战争!
(作者系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2014年被评为首届全省十佳记者,2015年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演讲比赛参赛选手)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