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MMA)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呈无色液状,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液,低毒、易燃、易挥发,在光、热、电离辐射和催化剂存在下易聚合,能与其它甲基丙烯酸酯或许多其它单体共聚。1935年ROEHM公司开始生产,1937年ICI公司实现工业化,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早期作为丙烯酸树脂塑料的最主要的聚合单体,用于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MBS)的共聚物,用做PVC塑料改性剂,到现代用于树脂、塑料、润滑剂、电机线圈浸透剂、离子交换树脂、纸张上光剂、纺织印染助剂、皮革处理剂和绝缘灌注材料等,产品应用及市场空间广泛[1-2]。
MMA行业既是一个成熟行业又是一个朝阳产业,成熟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技术还是规模都具备相当优势。而在全球其它地区正处于成长期,特别是亚洲市场,近些年成长较快。MMA行业体现着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生产分布于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并通过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进行跨国投资和生产,建立了全球MMA产业布局。作为化工产品,MMA产品应用广泛,在诸多行业领域得到应用,因而MMA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形势、原材料价格、生产技术发展、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MM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产量和销量增长稳定。2007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化工行业的震荡,MMA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整体增速放缓[3]。目前全球MMA总产能经过震荡调整后大幅提高,市场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虽然呈现产能相对过剩局面,但实际产量还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导致2014年以来MMA价格持续上涨。
2004年全球MMA生产能力约290万吨/年,产量约230万吨。几乎由世界主要生产企业所垄断。例如美、德、日化工企业产量达到80%以上,其余地区的产能也是由这些国家所投资企业所提供,亚洲的MMA生产被日本所垄断。当时英国TCLL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装置,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年生产能力在60万吨左右。在生产方法及工艺上,ACH法为主,占总产能的80%,集中在欧美国家,C4法占15%,集中在日本和亚洲部分地区。2007年,国外及中国台湾MMA总产能达到295.9万吨。2012年,日本旭化成化学投资的泰国MMA项目正式投产,至此由于市场发展及需求,全球MMA生产一片火热,开工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并且不断加紧扩能和新建项目[4]。目前英国TCLL公司在全球共有四套装置,日本则垄断了亚洲的MMA生产,未来几年,预计世界产业巨头将新建更多MMA生产装置,中国也成为世界巨头垂青的投资基地,因此带动亚洲MMA生产的发展。近五年来世界新增产能的一半以上来自于亚洲地区。
国内MMA生产起步较早,“一五”计划以后就实现了投产,但是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末,所有企业的总生产能力仅仅2万吨。主要以黑龙江XLL化工有限公司和辽宁抚顺为主要生产厂家。中石油吉林化工公司于2003年投资建成年产5万吨装置,并引进德国赢创公司生产技术于2008年底建成10万吨的新装置,产能达到15万吨/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MMA产能能力逐渐增强,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新兴的MMA生产大国[5]。MMA国内生产厂家主要有吉化集团、三菱丽阳、赢创德固赛和龙新化工等大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市场更容易受某些装置开停工的影响。2014年底和2015年1月份行业停工检修集中,2014年11月下旬,璐彩特(属于三菱丽阳)9.3万吨MMA装置开始扩产停车,直到今年2月初才正式开车;赢创德固赛10万吨装置12月下旬停车检修,至今未开;龙新化工7.5万吨装置12月中旬停车检修一个半月左右,今年2月份以五成左右负荷开车;吉林石化20万吨MMA装置运行正常,开工率六成左右。开工不足使供应减少,商家借机惜售炒作,造成2015年1月份行情反弹。
过去几年,日本和新加坡是我国MMA最大的进口国,韩国取代美国成为第三进口国,但整体而言,由于国内装置的不断扩建,合资工厂加快建设进程,总体MMA产品进口总量呈下降趋势。进口减少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是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引发行业产品供求市场发生变化,亚洲的MMA工厂和经销商为了拉高市场价格,采取了装置集中停车检修措施和囤货居奇策略,使得亚洲市场整体供应紧张,市场价格攀升,没有更多的产品出口到中国。二是欧美经济逐渐恢复,其MMA产品需求旺盛,出口中国工厂转向稳固欧美市场[6]。
国内MMA市场需求与生产布局还存在一定问题,全国MMA消费量的38%集中在华东地区,35%在华南地区,PMMA主要加工地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能占全国80%,集中了大量的下游工厂。PVC抗冲击改性剂ACR,分布在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虽然MMA产能巨大,但其生产布局与市场相对距离较远,虽然近年在福建、广东兴建了大型装置,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特别像东北地区,其下游产品仅为有机玻璃和ACR,基本内部自供原料进行生产。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建筑、电器制造行业市场扩大,各类企业对MMA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按照目前的市场发展,经济布局的调整,工业重心向内地迁移,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MMA产能,新上装置和扩建装置,应该考虑区位优势,实现国内生产布局的逐步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取得国际市场上的优势。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背景下,MMA主要原料丙酮价格下跌43.7%,而同期国内MMA价格却只下跌6.4%,这种看似不降反升的局面,实际上是MMA产业发展与市场供应不足的深层次表现。供应商和经销商能够很好利用市场策略,以及国家政策,来左右市场MMA供应[7]。2014年6月吉林石化和中盟龙新化工代表国内MMA产业正式向商务部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8月份商务部对原产于新加坡、泰国和日本的进口MMA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此举引发MMA市场行情持续上涨,减缓了石油等原料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同年行业企业为控制成本同时进行装置停产检修,市场供应不足,MMA产品价格持续保持高位。2014年国内MMA的有效产能在57万吨左右,行业开工率不足60%,自给率也跌到了60%以内,国内MMA的有效产能并没有增加。进口方面也存在不足,2014年国内MMA的进口量为27.5万吨,比上年上升了12%;进口均价为2 187美元/吨,比上年上涨了6%。
位于伦敦的化学系统咨询公司(NCS)预测全球MMA市场需求正在以每年4.5% ~4.8%的速度增长,亚洲MMA市场需求增长达到年均7%。中国MMA市场已经位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产能得到明显加强,山东达伟塑化2万吨装置和万达宏旭5万吨装置已经投产,璐彩特8万吨装置计划二季度投产,江苏斯尔邦(盛虹集团)9万吨装置计划四季度投产,利华益维远化工10万吨和山东易达利化工10万吨装置原计划投产。保守估计今年确定增加的MMA产能在15万吨,产能增速达到26%以上。提高MMA产能和市场供应能力,能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早期MMA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随着市场逐步放开,合资工厂逐渐比重加大,市场竞争呈现常态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强化自身市场应对能力,在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然选择。目前国有企业主要采取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扩大产能,提高装修生产效能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其本身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运营能力,都存在先天不足[8]。而外资或合资企业,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在成本和经营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国内还有相当多技术落后的化工企业,利用走私废料生产MMA产品,生产过程危害大,对环境污染高,产品对市场冲击较大。
市场端也对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影响,一些裂解厂产量占到市场份额的40%,需求旺盛就全部开工。还有来自下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MMA市场的影响,MMA有60%以上用于制造PMMA,需求变化对MMA的影响最大。2011年开始PMMA的价格一直低迷。另一方面是PMMA替代产品聚苯乙烯带来的竞争愈演愈烈,原油暴跌以后,聚苯乙烯的价格下跌了30%以上,越来越有竞争力,生产商愿意用聚苯乙烯来部分替代PMMA[9]。
应对行业间竞争和市场发展变化,就要求MMA企业及时进行转型升级,调整经营策略,提高管控能力,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以求得市场的持续发展。
MMA产品发展,应着眼于上下游,一是拓宽生产加工领域。目前我国MMA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全部为单体聚合加工成PMMA浇注板转向应用于非树脂产品的加工领域,在表面涂料、粘合剂、MBS和ACR、高分子材料、皮革助剂和多元复合塑料合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发了耐温、耐磨、抗静电、高抗冲PMMA和特大、特厚、中空、异型PMMA,还有光导纤维用内芯材料等。根据目前消费结构以及未来消费市场变化,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规划应及时提上日程。一是根据目前MMA消费市场分布,巩固现有产品产能和提升产品质量,特别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改造,满足成本降低和质量提高的需求。二是对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对市场需求以及新的市场空间进行整体把握,提高下游产品开发能力。
纵观国内市场,MMA产品应用领域还远远无法满足消费市场变化,仅限于大宗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应用范围低的大宗产品,产品规划产品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产量少且应用范围有限,目前进口占比太高,受到国际价格影响较大。因此行业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产品发展规划,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下游产品,做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专用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1] 徐德仁,刘艳东.国内外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发展前景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2005(4):6-19.
[2] 满俊,徐兵.国内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市场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2006(8):44-47.
[3] 周春艳,吴晨波,殷雪松,等.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与市场[J].化工科技,2013,21(5):79-82
[4] 杨东奇.论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J].学术交流.2001,7(4):85-87.
[5] 常桦,智山.竞争战略之父[M].迈克尔·波特,译.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6] 范光杰,陈光.竞争优势:创新产品选择条件下的波特观点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
[7] 廖园园.集群治理机制论[D].杭州:浙江大学,2011.
[8] 杨玫.论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J].企业研究,2011(22).
[9] 张培义.战略比商机更重要[J].施工企业管理,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