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郎平
5月7日,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证实,因早前呼吁港人包容内地小孩便溺,惹来部分港人不满,竟收到两个装有粪便的匿名邮包,已交由警方处理。便溺事件发生在4月15日,至今仍在持续发酵,不能说不是个怪现象。
遥想一二十年后,事件中的无辜男童成为这个国家的新锐力量之后,对这场风波究竟会作何感想,哭笑不得抑或诚惶诚恐?不得而知。但当下围绕这一事件的争论,早已超越当街便溺是否文明的范围,而是再度演绎成为内地和香港民众之间的舆论冲突,甚至被赋予更深刻的政治社会意义。
野蛮之争
4月15日,叶先生夫妻带着两岁的孩子在港旅游期间,因公厕排队太久,孩子内急忍不住,于是不得不当街便溺。而路过的香港记者王某拍照,引起叶先生夫妻不满,引起冲突。
事情在媒体披露后,两地舆论形成强烈对比,而主要焦点是争论事件真相及其是非。焦点在于,叶先生夫妻是否动手打人,拍幼童(起初误为女童)私处该不该,抢夺相机卡对不对等。
此事在网络上的争论愈演愈烈,仅以网易为例,该网站于4月23日发布的视频半个月内有80万人参与,跟帖1.6万多条。
第一波争议主要还是关于文明的口水战。港人舆论多指责内地不文明,而内地民众以演员陈道明的反驳观点为最流行,“文明的意义除了不当街便溺,还有善意与宽容,前者是表象,后者才是根本。真正的文明是,走过去善意询问那位母亲是否需要帮忙,或者指引她找到厕所,而不是冷漠地拍照当成渲染大陆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个证据。大陆人的素质的确有待提高,但香港人的文明同样需要提升。”
围绕港人是否应当宽容,新浪等网站还就这一话题组织外国民众,主要结论是巴黎、伦敦等地都很宽容,认为小孩子憋不住尿很正常,而伦敦对孕妇等还规定允许就地解决内急问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27日,约30名香港人在尖沙咀海港城,在地上放置大便道具,8次模仿幼童便溺,高喊口号不满内地游客来港购物,引起内地游客不满,双方互骂。至此,事件升级,指责港人歧视内地排斥内地的声音高涨,内地网民认为,对比男童内急的无意行为,抗议的成年香港居民之恶意行为更显狭隘野蛮。
及至5月7日,波澜再起。苏锦梁对媒体证实因自己呼吁港人宽容遭致不满者报复,竟然收到装有粪便的匿名邮包,其中一个还是寄给他的妻子。这就再度引发舆论对部分港人的围剿。
冲突迭出
事实上,便溺事件只是近年来香港内地民众之间的冲突之一,类似的冲突已经数见不鲜。
2011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两地生源之间爆发矛盾,起因是宿舍洗手盆中出现一堆食物残渣,有港生认定是内地学生所为,在“民主墙“上贴出“大陆狗”字样谴责,掀起两地学生的骂战。随后不到一个月,在该校学生会选举中,参选内地生因为是共青团员而遭围攻,香港学生指会将学生会“染红”。
2012年1月,意大利品牌D&G香港店在门前设置禁拍区,禁止香港民众在此拍照,大陆游客则可在此拍照。1月9日,上千港人聚集店门口抗议此歧视性政策。
2012年1月15日,因内地母亲让女儿在地铁吃方便面,引起港人不满,双方爆粗口,两地网络引起素质之争。1月19日,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评论这一事件中,被指大骂“香港人是狗”,令陆港之间、陆民之间、港人之间陷入空前的舆论混战。
紧接着,2月1日,香港有人集资在《苹果日报》刊登“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立场,并暗讽内地人为蝗虫,要求当局阻止内地人“入侵”。而香港岭南大学一批学生在校园内游行抗议并焚烧该广告,反对族群分裂的做法。
2013年,围绕内地和香港生源之间的分歧又发生数起冲突。5月,有香港本地学生在Facebook发起“反对本港大学滥收内地学生”行动;6月中旬,香港网友集资在报纸刊发全版广告“反对本港大学大陆化,还我港人升学就业权”;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授课中,内地学生要求老师用普通话,而同时上课的香港本地学生对此不满,引发双方冲突;10月8日,港大毕业的云南女生刘涵因车祸不幸死亡,在有关网页上有2900多人顶赞,称内地学生“蝗虫”和他们的父母“蝗族”抢夺了他们的就业职位和香港的资源。
大陆假想敌
围绕便溺事件的争论,已经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是非之争,而是一种群体排斥心态乃至演化为政治对峙姿态。
内地民众心理似乎存在一定的过敏性。来自香港的专栏作家许骥在微博上批评内地民众双重标准,称京沪广深等城市拍儿童在地铁便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为什么独独指责香港歧视。但同样,双重标准的荒诞之言在香港也同样存在。连港人内部也有批评持蝗虫论的声音,称如果赴港生子就是蝗虫的话,那么当年港人赴国外生子岂不是第一代蝗虫?
也有不少人把原因归结为港人面对日渐富裕的大陆人心理优越不再的失落感。前英国伦敦经济政策署署长、现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John Ross在微博上表示,“我对香港的印象的确很坏。我觉得香港人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太傲慢,虽然香港过去曾经创造了神话。任何地方,包括香港,如果不能面对现实,那么他们不可能进步。”
毫无疑问,政府层面的动向更值得关注。2012年和2013年,港府先后出台禁止“双非”孕妇、奶粉限购等针对内地民众的政策。这种做法遭遇不少批评,被指为典型的懒政思维。
2014年3月,李嘉诚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真心欢迎所有访港旅客,正如我们出外旅行,也想得到别人的礼待,若对旅客说出一些令人难受的说话,那是不应该的。针对资源不足,导致市民不便的问题,政府应尽快检讨。”
和李嘉诚的含蓄不同,更多人直言不讳批评港府。后者认为,类似政策会让人误会问题根源的确在内地民众身上,从而加剧港人和内地民众之间的排斥心理,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增加供给,确保香港作为购物天堂的自由港地位。
内地居民赴港旅游、购物、产子、读书、购房等是否挤占了港人的资源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伪问题,甚至相反,内地居民赴港是给香港创造了资源。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宋小庄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指,香港的游客承受量应当是澳门的十倍以上,但从未见到有澳门游客承受力崩溃的报道和评论。十余年来,自由行让香港的酒店、零售、餐饮、物流、交通、房地产都得益,对香港GDP和就业的贡献有3%以上。
那么,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应该是部分港人内心深处将大陆作为假想敌对待。只要看看“逼爆香港”、“染红香江”、“光复香港”、“光复上水”、“去中国化”、“抗融合、拒赤化”等口号,其目的显然不在于要讲是非曲直,正因如此,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上线,也就成为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