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合作的“潜规则”

2015-04-17 08:59司马利他
中外文摘 2014年12期
关键词:猕猴潜规则笼子

司马利他

我们知道,“潜规则”是指看不见的、明文没有规定的,但却又是被广泛认同、许多人都遵守的规则。有趣的是,人类社会讲究合作的“潜规则”,猴子们相互合作也讲究这个。

那么猴子合作的“潜规则”有哪些呢?

不会让你白奉献

人们彼此合作,往往讲究“不让对方吃亏”的“潜规则”,其实猴子们也讲究这个,如果自己得到好处,就不能让对方吃亏。

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把两只雄性僧帽猴分别关在两个相邻的笼子里,在笼子外面放一个很重的托盘,盘上放两只碗,其中一只碗装苹果块,另一只碗空空如也。如果猴子想拿到苹果就必须合作,才能够将托盘拉到它们跟前,而且只有靠近有苹果那只碗的猴子能得到苹果。结果两只猴子一起用力把托盘拉到了跟前,一只猴子拿到了苹果。但拿到苹果的猴子并没有独吞,而是把一半分给了对方。换其他猴子多次实验,结果都是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托盘较轻,一只猴子能够独自把苹果弄到手,那合作就不会产生,拿到苹果的猴子也不会拿自己的所获分给身边的猴子。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也在实验中发现了猴子的这种合作“潜规则”。在一群会用钱买水果吃的猴子中,一只有钱的雄猴拿买水果的钱给了一只没钱的雌猴,随后要求与其发生关系,结果拿了对方钱的雌猴为了不让对方白奉献,就很乖顺地答应了对方要求,然后拿着得到的钱去买水果了。

好哥们儿,必先伸援手

德国科学家研究证实,当某只黑冠猕猴在遭遇生命危险而呼救时,前来救助的同伴中,并非都有着同样的反应速度。与人类类似,率先伸出援手的,总是自己的“好哥们儿”。

他们发现,每当蟒蛇之类的天敌出现时,黑冠猕猴们就会发出呼救声,以此来求助附近同伴前来,共同将蛇赶走。为了弄清楚同伴救援速度是否和呼救者之间的亲疏有关系,科学家先弄清楚了所观察猴群所有成员的相互关系,然后录下了一些成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呼救声。

然后,科学家将一个真蛇大小的蟒蛇模型藏在一棵树后面,然后播放某一黑冠猕猴的呼救录音,并使用摄像机记录四周黑冠猕猴的反应。通过分析这些影像,科学家发现:当呼救者发出声音后,其平时关系最铁的哥们儿救援速度最快,其次才是关系一般的同伴。科学家后来在不同的猕猴群中重复做这项实验,结果都是同样。

有趣的是,猴子呼救的声音大小,其表达的意思和人类正好相反。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25只恒河猴的观察发现,恒河猴的呼救声越大,意味着恐惧感越小,而且所面临的危险相对越小;反之,呼救声越小,恐惧感越大,所面临的危险相对越大。

规则一定,大家就铁腕维护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们当中,只要“潜规则”形成了,大家都会去铁腕维护,通过这种办法,让“潜规则”发挥效力。

研究人员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上头悬挂一串香蕉。但这个笼子有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于是5只猴子都会被喷得一身湿。每只猴子在几次尝试后,结果都是如此。最后猴子们制定了一个“潜规则”:谁都不要去拿香蕉,这样才能保证大家不被水喷到。

那么这个“潜规则”对后到笼子来的新猴子有约束力吗?实验显示,当新来的猴子要摘取香蕉的时候,马上被里面的老资格猴子暴打了一顿,新猴子几次尝试都获得暴打后,就记住了这个“潜规则”,于是就开始遵守这个“潜规则”了。此后再有新来的猴子,也都要经受这种痛苦的教育。

令人惊奇的是,到后来笼子里的老资格猴子都被换成新猴子以后,那条“不能动这里的香蕉”的“潜规则”依旧有效,后来的猴子通过被教育后,会自觉教育新来的猴子,继续维护这个“潜规则”。

科学家指出,猴子合作的“潜规则”估计远不止这些,研究它们的这些“潜规则”,不但有助于了解猴子的行为特点,还有助于研究人类祖先的行为演变历史,以及破解道德规范的起源等诸多谜题。

(摘自《大科技》2014年第7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猕猴潜规则笼子
小猕猴征集令
大象和我
小猕猴学习画刊
扎紧防止“带病提拔”的制度笼子
清代阅卷潜规则
“笼子”究竟什么样
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办公室潜规则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