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掘井
最近几年,关于拆迁、征地、农民变市民的种种新闻往往甚嚣尘上。随着摊大饼似的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大批乡村迅速从中国大地上消失,我看到广大父老乡亲因为摇身一变成为市民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常有人从另外一些方面提出了不同观点。
前段时间,某著名作家就对此现状发表了意见,认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的村落正在迅速瓦解,对村落的保护已刻不容缓。此言一出,引起一番反响,第二天,我就在本市的晚报上看到就此言论而出的时评。评论里不乏人文性、社会性,美学、文学等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对保护村落发出了呼吁。
然而,我想问的是,写那篇评论的人,是坐在城市某窗明几净的写字楼里用电脑敲字的呢,还是在农村低矮的农舍里在纸上写字的呢?
我注意到一个事实——提出保护村落的都不是农民。他们已远离农村,在大都市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不愁吃喝,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他们可以很有底气地这样说,原因只是他们自己不用再回农村了。
人们常说在中国只要往上数三代没几个不是农民。确实是这样的,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晚,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祖辈甚至父辈大多在不久前或现在仍是农民。而且我相信,除了少数天赋异禀、品味与众不同的人,绝大多数人还是向往城市的,那些头悬梁、锥刺骨的寒门学子之所以苦苦拼搏,根本目的还不是为了脱离农村。笔者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出身,读书时老师说的最多勉励的话便是“考上大学,就摆脱农村了”。老师、父母,他们都这样说,因为知道这是最有力的鞭策。摆脱农村,既是他们对下一代的期望,也是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夙愿。他们是生活在充满人文美学意义的乡村里,却希望走出乡村;他们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仰望星空”;他们无暇顾及村庄中,田野上的美,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身为农民,他们还要为基本的生计疲于奔命!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用这样一个充满文艺范儿的观点来概括整个中国农村,似乎太显轻佻了。部分主张保护农村的入、往往忽视了农村问题的社会性,带着一种浪漫主义思想去看农村,对农村的感受还只局限于文学意义上的采风或公子哥意义上的踏青。敢问一句:既然觉得农村这么好,为何不回到农村去过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呢?这种想法类似于某些旅游者,看到偏远地区纯美的自然风光,就希望那些地区永远那样保持下去,心想着千万别建工厂、修铁路,别破坏这一切。殊不知彼地的人们其实并不想过那样的“低碳生活”,他们也想自己生活的地方成为城市,享受更好的衣食住行。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也就是这个意思。
乡村是很多城市人的精神家园,是终极情感寄托。近来有教育学者认为,传统的乡村生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人格修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所有这一切我都深有感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社会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农村仍处于大大落后的地位,农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贫穷困苦的代名词。
那么,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是农民,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的家在安徽省中部一个宁静的村子里,我在那里生活了20年才走出去到城里打工。前几日回到家,正赶上秋雨绵绵,我站在门口,看到如浪的稻田上蒙上了似有似无的一层薄雾,偶有一只飞鸟扑着翅膀穿过那一片氤氲,稻田深处有不知名的鸟在凄切地叫,伴着屋檐下嘀嘀嗒嗒的雨水声……老实说我太爱这一切了,一直都爱,永远都爱。但我很清楚自己之所以钟爱而不厌倦,是我作为一个在城里生活的人回到农村后的偶得。若是让我每日都面对这些,我还会“读你千遍不厌倦”吗?
我不否认这里有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还有纯朴的民风。我爱这里,但如果要让我一辈子生活在这里,我会说我不愿意。这里没有商场,没有跑车,更没有wifi,这里的生活与城市相比还是单调而乏味的。以前看一部电影,里面的老人在农村里连油灯也点不起,只能趁天还未太黑点一根香头勉强照亮。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农村里由于电力建设落后还经常停电,很多时候也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扒在书本上写字。而那时我生活在城里的亲戚家就没有这样的情况。
我的老家靠近省城,不算偏远,平心而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国家惠民政策的推行,这些年来这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少我已经看不到饿着肚子的人了。可是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水涨船高,各种生活成本逐渐加大,广大父老乡亲还是要为基本的物质条件四处奔波,城市小资们口中的“享受生活”对农民来说依然是奢望。
有一次,我在一家火锅店吃饭,听到隔壁桌一个年轻女孩儿抱怨工作辛苦,动不动就要挨老板骂,说还不如在农村种地逍遥自在,早上想几点起来就几点起来……我茫然地看看她,心想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她也许根本不知道,在农村种地,她脚趾上闪亮的指甲油很快就会被泥锈取代。是的,当农民不用挤地铁,不用打卡,偶尔可以听听鸟叫,坐在田埂上看看夕阳。但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劳作。我的家乡是种水稻的,每逢大早年间,人们都不得不通宵达旦地在外引水灌溉。我曾亲眼目睹有老乡因为彻夜未眠导致极度困倦而不小心触电身亡的悲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路遥先生就在他的小说里描述过一个个心怀追求而又无法脱离农村的年轻人的彷徨苦闷。今天,这种状况还是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我听到过一些家长对他们读大学的子女说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在城里要饭,总之不要再回来。电视上虽然能看到有人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创业并取得不错成果的例子,但那终究是个别现象;农村的副业近些年也有明显的发展,但说到底还是农民们的无奈之举,你认为一个在北京中关村或上海陆家嘴上班的人会去农村搞农副业吗?归根结底,相比于城市,农村还是落后的,不然的话,政府也就不用再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努力了。
和我一样的一些同龄人,虽然对家乡也充满着眷恋,却也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谋生活,只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医疗条件;那里的生活更时尚,男孩儿更酷,女孩儿更靓。作为一个普通人,都市生活是更值得他去追求的。况且在当前中国,城市化是大趋势,你还能想像如今的80后、90后日后还回到农村种地吗?
说这些并不是发牢骚,我只是觉得,城市化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我们不能为了照顾某些人情感需要而放弃有可能改变中国数亿农民根本命运的努力。
最近,我的老家也传出了将要拆迁的消息,虽然不舍,我还是会狠狠心盼望着有一天那里的村落能变成小区,田埂变成公路。到时候,失去田地的农民也许只能去卖烧饼、去扫马路,或者去酒店涮盘子,但就我听到的言论,家乡人还是认为做那些要比种地好多了。相比之下,我们可以想象,当农民有多么艰辛。
(摘自《资治文摘》2014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