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照片获奖惹争议

2015-04-17 23:13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幅照片要价争议

■《挟尸要价》照片获奖惹争议

2010年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 “金镜头”奖颁出,一幅揭露社会公德缺失的作品 《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此前,这幅照片已获多项大奖。

《挟尸要价》照片记录了令人义愤填膺的真实一幕: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发现两名儿童落水后,不顾个人安危跳水相救,结果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当地打捞公司人员在将英雄学子的尸体打捞上来后居然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照片内容对社会现实极具冲击性,一经站上最高领奖台,便在公众中引起了针对社会公德、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尖锐争议,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很多人认为这幅照片不该获奖,因为再次展示英雄的遗体是对英雄的不尊重,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更是在呈现一种对社会心灵的挑战和伤害。一些网友更是对照片反映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2010年8月19日,就在 《挟尸要价》获奖的第二天,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 《挟尸要价》照片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8月20日,照片摄影作者张轶迅速公布全套图片,力图还原当时场景。8月23日, “金镜头”摄影奖组委会发布调查结论,证明照片反映的“挟尸要价”新闻事件真实存在, 《挟尸要价》照片内容真实,不存在造假问题,因此对评奖结果予以维持。

【评 点】

真理越辩越明,一场有关 《挟尸要价》照片究竟该不该获奖的争论,使得人们对新闻作品评价标准的理解愈加成熟——新闻作品当然要承担社会责任,但有的时候,体现公共关怀与照顾个体感受之间会发生矛盾。人们对一张展现着不道德场景的新闻照片产生情感上的排斥可以理解,但若以此为由抗拒 《挟尸要价》照片获奖,却未免显得片面、武断。相较之下,一些国际知名摄影大赛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和故事性,许多获奖作品在反映真善美的同时,也毫不避讳人们身边的灾难、事故以及假恶丑社会现象。 《挟尸要价》照片最终并没有被争议的漩流扯下领奖台,这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本土摄影赛事在新闻专业性上的理性回归,有利于新闻评奖工作形成更加公正、客观的标准。

【观 点】

● “金镜头”比赛组委会秘书长霍玮:这张照片之所以获奖,是因为它在形式感上是毋庸置疑的,还用一种平和的手法反映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以小见大”反映了道德的沦丧,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所以评委才全票通过了这张照片获大奖。

●易艳刚 (新闻评论员):让情感的归情感,让新闻的归新闻,这才是我们面对 《挟尸要价》这幅作品时应有的理性态度。如果照片 《挟尸要价》的背景确如它的名字那样,公众有理由愤怒,因为船夫们索要天价 “捞尸费”的举动已经突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违背了我们尊重死者的传统伦理。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让公众觉得反感与愤怒的,是 “挟尸要价”的行为本身而非记者拍摄的这幅照片,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进而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指责。

●曹林 (新闻评论员):对普通人来说,只有对牵尸谈价者不断地谴责,而对一个摄影人来说,只有用手投票,不断将这张照片顶上舆论前台,将这种刺眼的不道德场景钉在耻辱柱上。唯有如此,才能让被刺痛的自己稍微心安一些。《挟尸要价》之所以能屡屡获奖,是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寻求一种自我精神救赎。对 《挟尸要价》这种把我们社会中的道德溃败暴露得淋漓尽致的场景,只有时常反省,才能对道德现实有正确的认知;只有不断叩问和反思,才会对道德重建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幅照片要价争议
最后要价仲裁博弈行为下企业员工福利问题的纳什均衡分析
乐在其中
争议光伏扶贫
争议一路相伴
彩虹和辐线
微观世界的奇幻之美
20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