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荷赛碰上中国摄影

2015-04-17 22:16宋立东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荷赛摄影者摄影

■宋立东

当荷赛碰上中国摄影

■宋立东

2015年2月12日,第5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如同往年一样,不少中国摄影者有所斩获,其中三位获得一等奖;如同往年一样,针对整个赛事的赞誉、褒奖连同争议、吐槽,让摄影圈在乍暖还寒的时节显得不再平静。

其实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摄影界,也不管从历史还是学术的角度,荷赛都不能算首屈一指,但从广泛影响力而言,却无人能出其右,每年的大赛都吸引着摄影从业者、爱好者的关注,堪称摄影界的 “奥斯卡”。

荷赛溯源

1955年,荷兰三位摄影家——基斯·谢勒、本·范·米伦登克和布拉姆·威斯曼提议,将荷兰全国性的 “银相机奖”摄影比赛扩展成为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并在当年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 (WPPH)。其宗旨是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和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这项赛事独立、非赢利、没有政治依附性,受政府支持。因为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人把这一赛事称为“荷赛”。主办者强调并鼓励摄影记者深入现场、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倡导有创造性的、形象感染力强的表现手法,荷赛很快成了摄影者交流新闻理念和视觉文化的平台。

荷赛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10类,每类分单幅和组照两项。每项各评出一、二、三等奖,每次产生一幅年度最佳新闻照片。截至今年,一共举办了58届。

根据今年荷赛官网的数据,此次比赛收到97912张参赛作品,有131个国家5692名的摄影记者以及摄影师参加。而1957荷赛的数据是这样的:42名摄影师,11个国家,300张照片。

58届荷赛,也给我们定格了58年人间的温情与悲凉,让人感慨我们曾经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其中很多照片已成为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争议中前行

今年3月4日,第58届荷赛宣布获得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的 《欧洲黑暗之心》因造假被取消获奖资格。这组作品由意大利摄影师乔瓦尼·特罗伊洛拍摄,表现的是比利时小镇沙勒罗伊的失业和犯罪状况。荷赛总监表示:“这组照片已经打破了规则,超越了新闻摄影的底线。”

其实,自获奖名单公布以来,特罗伊洛的这组作品就引起很多争议。沙勒罗伊市长致信荷赛主办方,指责照片上凋零的工业区、病态的居民、危险的街区都歪曲了事实,诋毁了该市和当地民众形象。起初,荷赛并未判定这组照片违反新闻伦理,直到一位比利时摄影记者在社交网站指出,其中一幅照片的拍摄地并非沙勒罗伊,而是50公里外的布鲁塞尔。第52届荷赛体育类单幅一等奖获得者吴晓凌评论说,即便表现 “黑暗之心”,也该以 “光明磊落之心”。

这已经不是荷赛第一次撤销获奖作品资格。第53届 “荷赛”获奖名单公布一个月后,赛事官方宣布取消获得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获得者、乌克兰摄影师斯蒂芬·鲁迪克的参赛资格,原因是评委发现作者移除了原始照片中的某个元素。此举开启了 “荷赛”撤销获奖者资格的先河。

此后,针对荷赛作品真实性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其中第56届年度照片《加沙的葬礼》因奖项最高,影响也最广泛。照片现场的主要光源应该来自人群右侧后方,但人群的左脸却被奇迹般地照亮。不少摄影者认为这张照片后期干预过多。摄影作品展示服务网站Photo-Shelter的首席执行官村林艾伦发表博客文章 《为什么荷赛奖的新闻照片好像电影海报?》质疑得奖照片使用了HDR效果,改变了画面高光和阴影部分的曝光:“过度修饰,让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荷赛参赛规则第15条明确规定:“不可修改图片内容。只允许进行符合当前行业标准的润饰。评判委员会是这些标准的最终评判人,可酌情要求查看照相机记录的未经润饰文件或未经调色底片或正片的扫描文件。”所幸保罗·汉森保留并出示了RAW格式原片,才自证清白。

2014年,第57届荷赛最后入围作品中有8%取消了资格。在不久前结束的第58届荷赛上,这个数字上升到20%。

事实上,针对荷赛获奖作品的争议并不仅仅局限于照片的真实性和技术层面。题材重复、传统标准被忽视,过于强调情绪和观感……诸如此类的批评不断见诸网络和报端。甚至有的业内人士在评价中说,荷赛,越来越看不懂了。

某一类作品的获奖,既有评委倾向的偶然性,也有行业发展变化的必然性。曾连续两年担任荷赛评委的新华社记者黄文在介绍评选过程时说,评奖是一群评委价值观念交锋的过程,而获奖作品是大家彼此斗争妥协的结果,同样的照片如果遇到另一组评委,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从数万张照片中评奖是个很残酷的过程。评选时一张照片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间最短1秒钟,最长5秒钟。每年评选,数万幅参赛作品中超过八成无法进入第二轮,根本不会被第二轮评委看到。即便这样,第二轮9个评委还是要连续一周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看照片、讨论甚至争吵,以便选出获奖作品。另外,在近几年荷赛评选中出现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现象是:一批极端个人化的作品相继获奖,从中可以看出世界新闻摄影行业发生的某些重大变化,包括表现对象的变化、摄影语法的变化、摄影工具的变化、摄影作品的出路的变化。

荷赛与中国摄影

1959年,45位中国摄影家的55幅作品参加了第三届荷赛,最终45幅入围。这是中国摄影与荷赛的第一次接触;29年后的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凭借作品 《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第31届荷赛新闻人物类三等奖,实现中国摄影在荷赛奖项中零的突破;1996年第39届荷赛,山东籍摄影家李楠的 《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荣获艺术类单幅一等奖,中国摄影首次在这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赛事中问鼎;2000年第43届荷赛,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的 《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获得艺术类组照一等奖。

此后,中国摄影成了荷赛不可或缺的力量。从2002年至今,每年都有中国摄影者获奖。

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中国摄影家选择了荷赛,不如说荷赛选择了中国摄影。一方面,中国的摄影者不断兼收并蓄,融入世界摄影潮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日益受到世界瞩目。

每届荷赛过后都会举办获奖作品展。1988年1月5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史博物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和新华社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日报社联合举办 “世界新闻摄影展览”。这是荷赛摄影作品展第一次来到中国。

笔者还记得一位同事描述当时的场景:观众潮水般涌向历史博物馆,人们至少排一个小时才能买到票,展厅里人山人海,没有点力气你是挤不到展板前的。展板几乎每天被挤倒,第二天必须重新布置才能继续。很多人看了不止一次,虽然280幅作品中,中国题材的只有一幅 《中国代表进入联合国》,而且是美国记者拍的。

展览在北京展出10天后,易地广州、上海、武汉、重庆、成都、沈阳、哈尔滨、西安、郑州、太原等地,直到年底。这一年,观展人数达130万。观展人数之多、反响之强烈,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展史之最。中国观众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大规模地观看过国际图片展,也从未如此集中地从图片中了解这个世界。照片还可以这样拍!照片还可以拍这样的内容!几十年习惯了红光亮、高大全的中国摄影一夕之间被点燃、被唤醒。等到2000年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与中国摄影者见面,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奖作品。

如今,荷赛还是荷赛,可中国摄影已经不是从前的中国摄影。在中国摄影理论界,甚至已经有了 “淡化荷赛”的呼吁。对此,新华社领衔编辑、著名摄影评论家陈小波认为,“淡化一说,并非是不关注,而是不要把荷赛当成唯一的标杆和路径。荷赛的游戏规则还将不断丰富,摄影语言的探索演变之路也远没有终结。这也督促中国摄影人: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视觉评价体系。让中国摄影在世界摄影新秩序中找到自身的位置,进而成为世界摄影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支重要力量。”

荷赛一贯鼓励舍生忘死地扑向新闻现场的摄影者,倡导有创造性的、感染力强的摄影语言,把奖项颁给上一年中在战争、灾难、突发事件中奋不顾身的摄影者,以及那些把日常生活拍得趣味横生的摄影者。

在坚持用视觉语言对世界进行评论,证明影像力量对世界有着不可替代影响的同时,荷赛也本着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需要不断发展,必须适应迅速变化的媒介景观,必须要为成为最具声望和多流派的全球新闻摄影奖项而努力”的宗旨,一直为追赶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快步前行。

就像陈小波评论的那样:“荷赛还在那里,但已经没有绝对标准和唯一答案。我们曾经那么爱荷赛,今天,接受它的变化、接受它的结果是对荷赛最好的致敬。”

(作者系新华社摄影部国内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荷赛摄影者摄影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荷赛2016
2016荷赛决赛阶段有16%的照片被取消资格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荷赛里的中国
聚焦·“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