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导儿童诗作 激励童心飞扬

2015-04-17 21:52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徐迎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儿童诗诗歌爸爸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徐迎辉

儿童诗具有构思新巧,想象独特,节奏明快,意境优美等特点,能充分表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因而深受儿童亲睐。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儿童进行诗歌的创作,值得深入探究。

一、捕捉生活剪影,奠定创作的基石

启蒙时期的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只要适当点拨,他们就能以自己独特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来感受生活的精彩,抒发对世界的感悟。

1.用慧眼捕捉诗意

生活是儿童诗创作的摇篮,孩子创作的源泉基于感悟美好的生活。教师要指导孩子调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多角度地谱写生活。

例如,在教学完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诗歌《秋的声音》后,我启发儿童观察秋天的特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运用各种手法表现,然后让孩子创作出自己心中的秋天。一个学生写的《秋哥哥选新娘》充满了儿童的情趣:“秋哥哥要做新郎,来到田野选新娘。高粱羞得涨红脸,稻谷羞得低下头,豆子羞得蹦出荚,玉米层层穿衣裳。地瓜悄悄拱开缝……”诗歌虽然短小,但是字里行间却散发出童真童趣。还有一个学生写的《秋天的童话》更是别出心裁:“秋天是一个童话,秋风轻轻地刮,黄叶慢慢落下,我从上面走过,只听到奇妙的‘沙、沙、沙’声;秋天是一个童话,秋雨轻轻地下,真像一个个小尾巴,我侧耳聆听,只听到奇妙的‘沙、沙、沙’。”童真四溢,令人不自觉沉醉在他所描绘的秋天中。

2.用耳朵倾听诗意

写作除了要细心观察,还要学会用耳朵倾听,特别是写诗歌。大自然中的许多声音都是诗歌创作的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小的雨点、潺潺的溪水、啾啾的鸟鸣以及呼呼的风声等声音进行联想,创作出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

一个学生在《夏天的夜晚》中描绘着他用耳朵听到的美妙世界:“池塘里,荷花和荷叶,说着悄悄话;田野里,不时传来了青蛙宝宝的呼噜声;夜空里,月亮躲在云层的背后,睡得正香。”这难道不是美妙的童话世界吗?还有一个学生创作了《大海的涛声》:“蓝天下,大海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烁烁,犹如万颗珍珠在发光;骤然间,海风吹过,海面层层突起一阵阵的浪花,哗哗地向前滚动,越滚越急,摔打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惊天动地的涛声,让我震撼!多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仍是涛声依旧。”

3.用鼻子品味诗韵

用眼睛观察事物感受自然的美,用耳朵可听到生命体的声音而充满活力,同样,用鼻子可闻到事物的美味。因此,有时通过嗅觉也能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太阳的香气》这首儿童诗是这样描写的:“妈妈晒过的被子,晚上睡进去,有太阳的香味;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早晨穿起来,有太阳的香味。妈妈是不是也带着太阳的香味去上班呢?”诗歌通过嗅觉来赞美妈妈,暖暖的,香香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调动自己的嗅觉,用鼻子来感知这个世界,并学会用诗歌来写出生活的气味。再配合眼睛、耳朵,可谓声、色、味俱全。

二、展开丰富想象,点燃创作的火花

诗歌创作需要丰富的联想。目前儿童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善加点拨,就能点亮孩子们的创作火花。

1.善用拟人法,赋物以生命

拟人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所谓拟人,就是将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之以人的动作、神态、性格等,使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成为富有灵性的生命体了。通过对拟人手法的学习,孩子们也能写出如“让春风微微地笑,草儿开心地点头。”“云朵变成一位小画家,每天得意地画画,一会儿画兔子,一会儿画棉花。”“作业本是个瞌睡虫,只有老师布置作业时,它才不情愿打开来,还打着哈欠。”“萤火虫,手里提着小灯笼,飞到西来飞到东……”这样的诗句。在进行以“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教学时,我先请孩子们说说人对“雨”有哪些具体的表情或者能做些什么,然后指导孩子们说说雨高兴时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高兴?生气时是什么样?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些联想都是有意识的创作指导,学生只要融入情感,就能写出富有童心、与众不同的童诗。如有个高年级的学生写道:“雨点,一个个晶莹剔透,圆溜溜的,从空中往下堕,滴在土里,吱的一声融入地球的怀抱,掉在池塘,荡起层层的涟漪,好看极了。雨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田。可如今的雨,今非昔比,受雾霾影响,受污染物侵袭,雨成了酸的,涩的,苦的,不再像过去甜丝丝的,我为雨哭泣,也为人类哭泣!”

2.活用拟物法,抒人之性情

在进行童诗创作的教学中,既可以物拟人,也可以人寓物,教师还可积极引导孩子展开想象,把人当作物来写。这里的“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借助这个物的某些特性来表达人的情感、愿望、期盼等。如一个学生在《张老师的额头》里这样描写的:“张老师的额头,就像他的皮鞋,高兴时,油光发亮;生气时,眉头紧锁,就像鞋面起了皱。”他把张老师的额头物化为皮鞋,表现其诙谐、幽默而又独特敏锐的观察力。

以《我爸爸》的创作教学为例,我先让孩子想象:爸爸像什么?可以让孩子们说一个比喻句,如:爸爸像一座高大的航灯。再引导他们加上理由,拓展句子:为什么爸爸像一座高大的航灯?孩子们回答:“爸爸像一座高大的航灯,指引着我正确的方向;爸爸像一座高大的航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教师鼓励孩子继续把“爸爸”物化,孩子们的想象力像涌动的汩汩甘泉,一首精彩的诗歌诞生了:“犯错误时,爸爸是一头发怒的雄狮,大声的嘶吼让我心惊胆战;取得好成绩时,爸爸是一颗诱人的巧克力,从嘴里甜到心里;长大成人中,爸爸是一道数学题,一点一点,从心里加到眼里,从眼里加进心里。”

3.巧用类比法,示物之脉络

对于初学童诗创作的学生,类比是最佳的模仿与创造,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类比是根据两种不同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进行提炼与升华,在似与非之间,搭建诗歌的脉络。如台湾诗人林焕章的《花和蝴蝶》中的诗句:“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花是蝴蝶,蝴蝶是花。”整首诗采用了断句排列的形式,体现花与蝶之间巧妙的形似和神似。再如《有心跳的树》:“大树不会走路,却又心跳,不信你看它的年轮,一圈又一圈,是不是心儿跳动的样子。”本来心跳和年轮本是不相干的事物,但是小作者抓住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组合描写,因而更加生动形象。

4.借用色彩法,描物之绚丽

色彩描写是学生最熟悉也最擅长的表现手法,学生之所以喜欢用彩色词句,因为色彩能丰富物体,让物体栩栩如生。诗歌中的色彩运用是有温度的,它和诗歌的情感密切联系,如白色常常表现为纯洁;红色象征热情、愤怒、爱心;蓝色表现为宁静、广阔;绿色代表生命、和平等等。以描写小草为例,有个学生写道:“春天来了,小草穿上绿色的新装,精神抖擞地摇晃着脑袋。冬天到了,小草披上了金色的风衣,坚强地守护着大地。”这首诗歌借用了绿色和金色,分别描绘了不同季节小草的变化,生动形象。还有个学生从红色的角度描写苹果:“害羞的苹果,红红的脸蛋,悄悄地,悄悄地缀满了枝头。在微风中摇曳着,不断地向观赏它的人们报以甜美的笑容。”这些诗句都从色彩入手,联想到生活情境中的色彩,充满儿童诗特有的童真童趣。

三、大量阅读童诗,激发创作的欲望

通过大量的童诗阅读,特别是对经典儿童诗歌的阅读,既能增加学生的诗词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1.在吟诵中增加创作的积蓄

著名诗人金波曾形容儿童诗像一条宁静的小溪,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儿童诗的教学必须从引导孩子读诗歌开始,先进行诵读、赏析诗歌,然后再积累、创作诗歌。我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孩子欣赏诵读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在班级开辟“童诗天地”,定期更换儿童诗歌,使孩子们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每周举行“诗歌赏析会”“美诗朗诵擂台赛”的活动,评选最佳金牌得主;开展“制作儿童诗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从表现方法、艺术水平、写作特点等方面欣赏诗歌。

2.在评价中树立孩子创作的信心

稚气未脱的儿童诗是孩子心灵的小溪中流淌出的天籁之音,也许存在着瑕疵,教师仍应不吝啬地给予肯定与鼓励,以宽容的心态鼓励他们创作诗歌,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他们将诗歌投向报刊和杂志。我曾执教的六年四班的学生就有多篇诗歌发表在《福州晚报》上。孩子们收获了一路诗韵,也洒下了一路花香。

儿童诗是一朵小花,沿着这朵小花开放的路径,就能找到一座花园。教师作为儿童诗创作的引路人,要积极指导孩子们进行儿童诗的创作,让孩子丰富的情感找到寄托的温床,帮助孩子们在如歌的诗行中告别稚嫩,迎风起舞,自由翱翔。

猜你喜欢
儿童诗诗歌爸爸
诗歌不除外
教案《创作儿童诗》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