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 当奈之何

2015-04-17 18:14庆年
复旦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评奖乱象制度

去年夏,笔者参加某省委托的哲社优秀成果评奖,深为请托所困,有感而发,作“半夜‘鸟’叫”一文,以揭学术评奖之乱象,针学者品格之不彰,砭规范制度之缺失。今夏,又忝列另一更高规格政府部门评奖之评审人。原以为在反腐高压态势以及教育综合治理改革深入推进的环境之下,乱象会有所减少,不伦会有所收敛。不料,人未致目的地而请托电话、短信便接踵而来。工作之时,无一日无请托信息干扰。工作结束后数日,骚扰依然不停。叹息之余,于微信中重布旧文,以抒愤懑。有朋友回:“如今应当会好些吧。”笔者复之:“涛声依旧。”其实是“有甚往昔”。不是吗?本人碰到的,以及从参审同仁那儿得知的:有不止一个请托者不只表示希望获奖,而且要求拿大奖,公然开口要一等;有不止一个请托者闯到评审地,要求与评审人交流沟通,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也有请托者辗转通过其他学科的评审专家来敲本学科评审专家的门,叫你防不胜防。所幸参审同仁多有共识,不受干扰,秉公办事。然而,乱象不止,邪风无忌,何以至此,当再省思。

古今中外,奖赏都是得人治世的重要手段。韩非子说:“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行赏的目的在激励,本质应当是精神性的,然而处理不当,会使人趋以致利而忘其所劝。所以,必须有良好的制度设计,始能达成目的之效能。不知何时起,我们的奖励逐渐被物化、功利化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得奖项成为评价机构业绩的重要指标,成为各种项目成果价值衡量的重要尺度,成为个人职称评定、定等、选拔、晋升的主要参考。奖项一旦成为获取某种利益的“敲门砖”、“通行证”,势必就会被侵蚀,走向异化,甚至诱生腐败。因此,革除评奖异化之弊,首先得从管理制度上去除奖项与政绩、业绩的直接、简单关联,使人们对评奖功能与作用的认知回归本位,社会各方对于各种奖项的态度趋于理性。

其次,要对评奖制度本身进行改革。近年来,围绕政府在评奖中该充当什么角色,进行过许多讨论。今年1月,中国计算机学会“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其基本观点是,必须改变政府在评奖中的过度介入、行政权力在评奖中权重过大的弊端,提出要明确评奖活动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充分发挥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这些建议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富于建设性。事实上,不单是国家科技奖评奖中存在这些问题,其他政府评奖或者机构、组织评奖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治理评奖乱象同样需要“去行政化”,需要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建构新的评奖制度。

今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规定》发布,新规向评奖腐败开刀,对种种不规范行为说“不”。这次笔者参加的评奖,主管部门也提出了不可谓不全面的规范要求,然而乱象依旧发生了。让人觉得吊诡的是,主管部门负责人在评审一开始就申明纪律,同时提醒,可能会遇到短信、电话打招呼的事。难道他预见到规则会失灵么?事实上,评奖的某些安排和程序规定自然就消解掉了一些规则。比如专家背靠背评审,事实上现场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人际隔离。又如工作人员都签了保密协议,但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密的监督安排。很显然,制度和程序的正义要落到实处,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造就良好的评奖文化,更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论·

猜你喜欢
评奖乱象制度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评奖获奖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