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被措施在生态型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2015-04-17 07:32洪新强
防护林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态型管护造林

洪新强

(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林业站,福建 泉州 362300)

浅谈植被措施在生态型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洪新强

(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林业站,福建 泉州 362300)

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持土体及防风固沙等多方面作用。文章阐述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探讨植被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提出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布局与要求,最后针对生态型小流域治理问题介绍了具体做法。

植被措施;生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被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生物多样性均发挥重要的作用。英都镇龙江小流域由于遭受火灾、病虫害及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人口增加造成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小流域两岸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影响小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如何能尽快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加快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主要有2种途径:一方面是依靠自然修复能力,通过封育管护,恢复植被;另一方面是营建人工植被。通过植被措施对生态型小流域的治理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对所在乡镇乃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积极促进作用,对改善小流域内群众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区现状及特点

英都镇位于118°20′ E,24°58′ N,地处福建省泉州市南安西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为气候的显著特色,年平均温度20.4 ℃,1月平均气温12.1 ℃;7月平均气温28.9 ℃,无霜期349 d,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700 mm,集中于春、夏两季。英都镇龙江溪小流域及周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4.38 km2,占土地总面积28.56%。其中,轻度流失1.48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33.79%;中度流失1.55 km2,占流失面积的35.39%;强烈流失0.92 km2,占流失总面积的21.00%;极强度流失0.43 km2,占流失面积的9.82%。流域水土流失造成河床淤积,溪流两侧农田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特别是下雨时农田处于水淹状态,无法耕作,受灾面积达66.7 hm2。

2 试验区水土流失的成因

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首先,项目区多为丘陵地带,土壤结构脆弱,土壤抗蚀性差,易产生流失。其次,地表植被覆盖率低。该地区有部分宜林荒山荒地以及疏林地,地表土壤裸露较严重,遇到降水易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暴雨的影响。该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降水变率大,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强度大,造成加速侵蚀。二是人为因素。第一,土地开发不合理利用。随着人口增长,大面积毁林开荒,山坡地过度开发利用。有的是坡耕地种植,有的虽开垦为梯田,但梯田不规范,造成了水土流失。第二,森林植被的破坏。基本建设和工矿企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造成对木材、燃料等物资需求量增加,致使森林植被不断受到破坏。修路、建厂、开矿等基本建设施工和生产中的劈山开石、削陡边坡、盲目废土弃渣等破坏了地表原貌,加剧水土流失。

3 植被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作用

植被措施是指人们根据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主导作用,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生态学规律而在一定地段上通过封山育林、种草种树等方式构筑人工植物群落,以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的工程措施[1]。植被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有多方面作用:首先,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植被可以通过枝叶截留降水减小其对于土壤的冲刷力,林地的枯枝落叶层保证土壤结构稳定和土壤储存降水,可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分下渗,补充了河水和地下水,对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水库的淤积有明显效果,并且树木蓄水作用明显,据测定1 hm2树木可蓄水300 t。其次,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植被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养分和水分状况,使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和稳定的表土层。植物措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起到固氮等作用,使空气中的部分元素转移入土壤,增加土壤的营养成分;通过植物措施也可以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结构变得丰富,提高土壤的腐殖质含量。第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植被通过其林冠层对降水的净化、林下植被和地被物层的截留、土壤微生物对化合物的分解、土壤颗粒物的物理吸附作用、土壤对金属元素的吸附及沉淀,改善了水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减少区域内空气中的灰尘量,有些特殊的树种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净化区域空气。而且,植物由于对水分的吸收蒸腾机制,可以使区域空气湿度增加,具有增加降水、防止干旱的作用[2]。

4 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布局与要求

4.1 生态型小流域治理布局

根据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状况,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农业建设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发展的特点,兼顾治理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流失斑块为对象,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布设水土保持防护措施。第一,对于小流域上中游、山坡顶轻度水土流失区,采取封山育林育草的封禁治理措施,强化预防保护,防止森林植被的乱伐和破坏,增强流域上游涵养水源能力。对于某些地段,可采取“植被戴帽”方式。所谓的“植被戴帽”是指在植被稀疏或几乎无植物生长的山丘顶部,通过人工种植草木促成局部绿化,提高其滞留雨水能力,以避免大部分雨水变成地表径流冲刷表土[1]。第二,对生态脆弱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宜林地,采取造林措施,以营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要功能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恢复植被。第三,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实施坡改梯、修筑田间道路、排水沟等综合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在植被应用上,可采取“植被带状护坡”方式。植被带状护坡指在水土流失的坡面采用水平带状造林法,从上而下可设计带状护坡植被工程,以拦截、分散、阻滞地表径流,治理水土流失。每带3~5行,乔灌草隔行混种。

4.2 小流域治理原则与要求

4.2.1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4.2.2 以小流域为单元从抓好封育治理入手,全面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规模化开发治理,建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2.3 坚持统筹兼顾,做到预防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典型示范与全面治理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2.4 坚持群众参与与国家地方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水土流失治理的资金投入。

4.3 生态型小流域植被治理措施

4.3.1 封禁措施 对于试验区内水热条件好的上游、山顶和陡坡地全面实施封禁,山顶戴帽涵养水源,发挥其自然的生态修复能力,辅以人工促进措施,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对于轻度、中度流失的疏林地采取造林补植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在林间或林缘种植适宜阔叶树树种,使树种中阔叶树、幼龄树的比例增大,从而使群落结构层次复杂化、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使适宜区段的针叶林形成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并最终向常绿阔叶林进展演替,以提高小流域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效益。封禁具体措施可分为管护、追肥及补植:①管护。在植被覆盖度高,林木生长良好区域,采取管护措施。要求明确管护界线,并设立界牌、宣传牌;设有专人负责管理,禁止挖树兜、铲草皮、扒树叶和割牧草;制订封禁制度和相应的乡规民约并予公告,做到家喻户晓,采取全封闭的管理。②追肥。针对立地条件较差的低产林分,主要进行追肥改良土壤,施用复合肥110 kghm-2,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的生长。③补植。针对疏林地,采取补植措施,以补植阔叶树为主,增加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和促进林分生态稳定。选择在疏林地补植阔叶树种木荷200株hm-2,每穴施用农家肥1 kg,复合肥0.25 kg。补植造林时间一般选择春季、雨季。

4.3.2 造林措施 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区严重的宜林地,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以植树造林为主,增加植被,减少地面裸露,减少水土流失,以保证流域安全。造林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林地清理、造林树种选择、育苗及造林密度、整地时间和方式、造林方法与苗木标准及抚育管护等。①林地清理:造林前对林地进行带状清理,割草带1.5 m宽,要求割完后草的高度不高于5 cm,目的是方便整地挖穴及为所种幼树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在林地清理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生树木。②造林树种选择:选择木荷、湿地松、厚荚相思、马占相思等,河滨区侵蚀劣地造林树种乔木选择枫香为主,灌木以杜鹃为主,边坡绿化选择爬山虎。③育苗及造林密度:选用优良种子,靠近造林地容器育苗,育苗容器为小杯,苗高为25 cm以上。在造林密度上应依据造林目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种植密度一般为2 500株hm-2。④整地时间和方式:在当年11-12月整地,采用穴垦方式并铲除穴边灌木、杂草、竹类等,规格50 cm×50 cm×40 cm,株行距为2 m×2m,以让穴土有一段风化、熟化时间,有利于清除土壤中的病虫害和提高土壤肥力,造林时间安排在翌年春季2—4月进行混交造林。⑤造林方法和苗木标准:由于试验区是严重水土流失区,土壤立地条件差,为保证树苗成活率高,用于造林的树苗必须是营养袋实生壮苗。营养袋苗必须剥除袋后带土栽植,栽植时,苗要扶正,根系舒展,适当深栽回填土呈馒头状。⑥抚育管护:幼林期间要及时施肥、除草松土及苗木补植。种植前应下足基肥,基肥由复合肥和农家肥,每穴下农家肥1 kg,复合肥0.25 kg。栽植后1个月左右,全面检查苗木的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植。每株施复合肥0.15 kg,要求肥料完全盖上土。幼林抚育3年,种植当年抚育管理2次,4—5月抚育1次,8—9月进行扩穴除草抚育,第二、三年各抚育一次。

5 生态型小流域治理主要经验与做法

5.1 科学合理规划,精心组织实施

确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治理综合效益,在项目实施建设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做好项目组织落实。上级部门计划下达后,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村,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任务措施早落实;其次,注重施工队伍选择。由镇水土保持工作小组根据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邀请3家具有造林绿化资质、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参与投标。通过随机摇标,最后确定施工队。第三是把握好造林季节。为保证造林按期完成,3月份充分利用造林有利时间,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求施工队及时进驻并进行施工,保证造林成活率。

5.2 注重造林质量,强化资金管理

为确保造林项目建设质量,镇水土保持工作小组专门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现场,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聘请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监理单位应认真审阅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施工单位按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的质保体系、质量目标、质量措施贯彻执行到位。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对林地清理、整地、种植和施肥进行旁站监督检查,对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监理工程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缺陷,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并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在资金使用方面,实行先用配套资金,后用专项资金。工程竣工后,由镇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和合同约定,确定工程款额度,经上级验收合格,补助资金到位后,及时拨付,确保项目治理质量。

5.3 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因树制宜

植被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应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改善侵蚀劣地立地条件,恢复植被。根据流域不同地域的生态脆弱程度和生态重要程度进行科学的造林布局,增加树种组成和空间层次,在生态脆弱的中度以上水土流失的荒山中进行造林设计,建立多层次、多树种、生长快的稳定林分结构。在树种选择上应尽量使用当地物种,并选择适宜侵蚀劣地的耐旱、耐瘠的树种,便于营造的植被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

5.4 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管护措施

在水源涵养林和生态公益林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制定村规民约,明确五不准(不准砍伐林木,不准私自上山打枝,不准上山割草,不准上山放牧,不准毁坏林木果苗),并制定赏罚制度。在封禁区内的主要明显地段,如路口、山头以及河流等明显地物,设置固定的标志,防止人畜任意进入,以利于植被的恢复;每100 hm2设1块标志牌,规格为2 m高,1.5 m宽,钢筋水泥浇筑,瓷砖贴面。制订切实有效的管护措施,并设立专人负责管理,并聘请专职护林员长年巡回管护,及时制止和查处毁林行为与案件。

[1] 王良平,唐晓春.粤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中的植被工程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2):18-21

[2] 刘代红,刘元辉.小流域治理建设中植物措施的作用及建议分析[J].中国科技观察,2014,187(7):2

1005-5215(2015)03-0057-03

2014-12-11

洪新强(1954-),男,福建福安人,中专,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建设研究.

X321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3.021

猜你喜欢
生态型管护造林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