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丰 福建省龙岩市畜牧站364000
龙岩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李应丰 福建省龙岩市畜牧站364000
龙岩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是控制生猪总量,促进家禽业发展,大力发展草牧业。文中分析龙岩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优势,提出转型升级措施。
畜牧业转型升级措施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俗称“闽西”,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8%,居全国第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畜牧业发展。近几年在政府重视、惠农政策扶持下,龙岩成为全省畜牧业生产大市,但结构极不合理,形成“一猪独大、蛋奶不足”的局面。为此,笔者就龙岩市畜牧业转型升级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1.1 基本情况201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105.71亿元,肉蛋乳总产量49.54万t。生猪出栏499.5万头,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家禽出笼5 021万羽;兔出栏700.5万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全市有畜禽规模养殖场7 680户。
1.2 养殖污染治理难度大龙岩生猪出栏全省第一,按闽政办[2014]158号文件,我市禁养区关闭拆除9 240户,占全省任务数的60.6%,存栏250头以下需自行改造的14 454户,占27.6%,存栏250~1 500头市、县投入资金改造3 112户,占39.4%,时间紧、任务重。经测算,市县需投入资金22.5亿元,资金缺口非常大。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2014年,全市肉蛋乳总产量49.54万t,其中肉类产量46.45万t,占肉蛋乳总产的93.76%;而猪肉又占肉类总产量(猪肉38万t、家禽肉6.78万t、牛羊兔肉1.67万t)的81.81%,蛋产量2.9万t,占5.85%;乳产量0.3万t,占0.6%。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规定,到2020年每人年消费肉类达29 kg,蛋类16 kg,乳类36 kg。按我市户籍人口300万计算,目前人均占有肉类154 kg,超过标准188.3%,而蛋类9.6 kg,乳类1kg,蛋乳严重不足,蛋60%、乳近100%要靠外调满足需求。
1.4 畜产品加工业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加工企业偏少,畜产品加工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企业与农户的产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合作组织。
2.1 生猪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生猪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有5个县(区)享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6个县(市、区)享受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全市拥有规模养猪场5 427户、年出栏生猪339万头,占生猪出栏总数的79.9%,其中,年出栏千头以上猪场667个,出栏166万头。有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1 064家,“牧-沼-果”、“牧-沼-草”等生态规模养猪场3 800户,占规模养猪场总数的70%。有全省最大饲料、兽药专业交易市场,年销售额达60亿元。
2.2 地方特色畜禽产业优势明显我市有槐猪、河田鸡、连城白鸭、福建白兔、官庄花猪、龙岩山麻鸭、象洞鸡、闽西南黑兔(通贤乌兔)8个地方品种列入省级以上种质资源遗传保护名录。建立了河田鸡、象洞鸡、槐猪、连城白鸭、龙岩山麻鸭、闽西南黑兔原种场,开展了保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工作。
2.3 畜产品加工取得新的突破2014年实现畜产品加工业产值30.5亿元。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森宝公司,年加工肉鸡3 600万羽;总投资3.6亿元的森华猪肉制品加工企业,第一期工程项目已建成投产,年加工生猪100万头;连城原态农业白鸭加工项目己建成。
2.4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地方畜禽产业的发展壮大正在推荐评选闽西"八大鲜、八大珍"活动(鲜是指养殖类,珍是指种植类)。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现代畜牧业,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3.1 目标控制生猪总量,促进家禽业发展,大力发展草牧业。重点扶持森宝白羽肉鸡和地方特色品种河田鸡、象洞鸡、连城白鸭、龙岩山麻鸭的发展;发展肉牛、肉羊、肉兔养殖;扶持规模蛋鸡加快发展。到2018年肉蛋乳总产量75万t以上,畜牧业养殖产值120亿元以上。
3.2 转型升级措施
3.2.1 用生态环保模式改造提升生猪产业按照“减量提质”、“扶大限小”的原则,按适度规模、布局合理、畜地平衡的发展思路,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控制和密度控制。2015年底完成9 240户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和可养区内14 454户存栏250头以下不改造或改造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户关闭拆除任务;2018年完成存栏250头以上3 280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全市年出栏生猪控制在460万头以内。
3.2.2 用资源比较优势调优畜牧业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充分利用我市地方畜禽优良品种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白羽肉鸡、河田鸡、连城白鸭、槐猪、肉兔、山麻鸭、象洞鸡等特色畜禽产业,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畜禽产业带。一是以上杭槐猪国家级原种场为龙头,引导扶持农户发展槐猪生产,新建扩繁场10个,发展槐猪规模养殖户100户,年出栏商品槐猪6万头。二是以长汀县远山河田鸡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通过加强河田鸡保种场和育种场建设,大力发展河田鸡生态标准化养殖,年出栏达700万羽。三是以连城原态农业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采取“加工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力发展连城白鸭产业,年出栏500万羽。四是以上杭、武平、连城、永定、长汀为重点,大力发展福建兔(乌兔、白兔、黄兔)产业,达到年出栏1 000万头。五是大力发展象洞鸡果园生态标准化养殖,做强做大象洞鸡产业,年出栏130万羽。六是以森宝公司为龙头,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新罗、武平、漳平、永定、上杭为重点,发展白羽肉鸡产业,年出栏加工7 000万羽以上。七是以龙岩市山麻鸭原种场为核心,引进蛋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龙头带动,大力发展山麻鸭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户,年存栏60万羽。八是以漳平、新罗、连城为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九是以新罗、长汀现有规模蛋鸡场为基地,扶持其扩大产能。
3.2.3 用产业化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加快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条,最终达到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扶持壮大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领军企业。重点扶持森宝“退城进郊”扩大肉鸡加工、森华肉猪加工、连城原态农业白鸭加工项目,武平县闽台农牧创业园、长汀县森辉现代农业等一批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现代畜牧业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做强做大品牌产业。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龙岩山麻鸭、上杭槐猪、长汀河田鸡、象洞鸡、通贤乌兔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肉制品深加工、蛋品加工龙头企业,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三是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走质量、品牌加规模的路子,在优势和品牌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品牌畜产品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依托优势特色畜产品产业发展基地和骨干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地方畜禽品种产品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是加快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和开拓市场的作用。通过落实责任,加强技术指导,扎实推进养殖业“一村一品”项目建设。五是大力发展现代畜产品流通业。继续搞好与本省和广东大中城市畜产品的产销联建,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肉食品冷链物流和设立冷鲜肉直销点。支持龙头企业、畜牧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和电商平台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建立预测预警机制,积极争取建立生猪期货交割仓库。大力发展畜产品会展经济,增加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支持企业拓展京、沪、粤等省外市场和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
3.2.4 用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做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到2018年,全面完成3 28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的改造提升,建设一批家禽、草食动物规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养殖户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原则,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2.5 用长效防控和监管机制保障畜牧业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畜牧业兴衰存亡。按照《福建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建立长效管用的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加强动物防疫工作。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政府行为,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工作责任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免疫监测机制,确保全市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到100%,免疫有效保护率达75%以上。二是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机制,加大对“瘦肉精”、“莱克多巴胺”、“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的监测力度。严格落实畜禽产品检疫制度,推进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规范化、机械化处理,依法严厉打击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
3.2.6 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畜牧业一是大力推广"五新"技术。重点推广良种繁育、无抗饲料、无公害畜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种畜禽场疫病净化和监测技术,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二是加强优良品种保护。加强河田鸡、连城白鸭、槐猪、福建白兔、通贤乌兔、龙岩山麻鸭、官庄花猪、象洞鸡等我市优质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畜禽新品种引进和培育,扶持发展一批种畜禽场,完善生猪、地方特色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畜禽场建设和监管,不断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和对产业的贡献率。三是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引导走分工合作、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畜牧业生产经营的路子。四是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建立健全饲料监管体系。
B
1003-4331(2015)06-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