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同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翻开历史的长卷,回到四十年前的1975年2月4日,在辽宁的大地上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辽宁地震工作者依靠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以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预报了这次地震,极大的减轻了地震灾害的损失和人员伤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这也是辽宁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写下的辉煌篇章。
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界上以及我国强烈地震的不断发生,其中绝大部分地震又未能做出预报,使得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光环在人们的心中逐渐消退,甚至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事实也开始受到质疑。为此,作为一个亲历海城地震预报的地震工作者,很想再次回顾四十年前的那段风雨历程,就海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给以说明和解释。
海城地震预报的最终实现是在1975年2月4日上午10时30分辽宁省革委会以地震情况通报和通播稿的形式向全省各市革委会发布的——“……海城,营口地区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预测预防工作”。各市、县根据震情预报和相应的指示做了具体部署。如营口县决定:从现在起城乡停止一切会议、停止一切文体活动、停止一切营业、停止一切生产,并立即通知各公社:党员包户、民兵包人、把所有群众动员到安全地区……。另外,震区的机关、学校、厂矿、医院、商店等都组织了抗震抢险救灾、救护队伍,准备了救灾车辆和物资,转移了医院的病人、化工厂搬出超储的化工产品……。7.3级强烈地震就在当晚7时36分发生了。
由于有了准确的地震预报和有效的防震措施,在受灾人口830多万、城镇房屋破坏面积508万平方米、农村房屋破坏86万间的情况下,直接死亡人口为1328人,仅占灾区人口的0.016﹪;重灾区的686个村屯,有493个村屯无一人伤亡,占72﹪。如此低的伤亡率在地震史上是少有的。
上面谈到的仅是整个海地震预报过程中最后的一刻——临震预报的发布。海城地震预报的整个过程从时间域的角度是按“长、中、短、临”逐步逼近的;从地域的角度则是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所谓“长、中、短、临”是指预报的时限——中、长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下面就按上述思路对海城地震预报过程做简要的回顾。
中、长期预报是对某一地区几年至几十年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做出的分析、判断。海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华北地区相继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1967年河间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为首的专家们判断:地震活动将向渤海北部迁移。党中央、国务院相当重视这一意见,在1970年初召开的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上,根据专家对地震活动大趋势和地震危险性的初步估计,遵照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了地震工作五年计划,部署了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还根据辽宁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新情况,并考虑工业、人口比较集中的特点,将辽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之一,决定在这个地区组建队伍,积极开展地震工作。这一决定实际就是发布了海城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从此拉开了在辽宁大地扑捉大地震的序幕。
从1970年到海城地震7.3级地震发生前,在辽宁地区组建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建设了沈阳、大连、丹东、锦州——等十三个地震台;成立了以地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野外勘察队伍。在这基础上开展了对辽宁大地的普查和探测;对辽宁地区的历史地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辽宁及邻近地区开展了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监测。这些工作的陆续展开,使我们对辽宁的地震危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省内存在多条活动性断裂,它们就是发生较大地震的构造条件;辽宁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发生过二十余次破坏性地震,辽宁的地震活动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辽宁的地壳活动仍十分活跃,地球物理场存在变异带;辽宁小地震的活动近几年也开始增强。取得的这些资料和认识,增强了对辽宁及邻区可能发生较大地震的认识和紧迫感。
地震的短期预报是指在几个月至一年的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分析、判断。在明确了辽宁地区地震危险性已增强的基础上,1973年下半年开始,有意识的加强了各种前兆观测:台站增加观测手段;加密地壳形变、重力、地磁等流动观测网,缩短观测周期。力图搜集到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到了1974年上半年,确实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异常现象,主要是:辽宁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尤其是辽东半岛及两侧海域、敖汉旗等地,地震数量较常年增加三至四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还发生了多次具有前兆意义的小地震群(短时间在某一地点发生数量极多的小地震)活动;辽宁金州地壳形变观测发现金州断裂从1973年9月到1974年6月断裂两侧高差变化了2.5毫米,是前几年平均变化量的二十倍,表明地壳了明显的活动;大连的地磁观测发现,该地的地磁垂直分量突然变化了21.5伽马,这种地磁场的大幅度变化反映了地壳中应力场强度的变化;海洋部门在渤海北部六个潮汐观测都发现1973年渤海海平面明显上升,最大上升幅度达十几厘米,这也间接反映了地壳的不正常运动。
1974年6月国家地震局召开华北及渤海北部地震形势会商会,会议认真研究辽宁及渤海北部地区的各种异常资料,并综合了各方面的会商意见,做出了 “渤海北部地区在一、二年内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的预报意见。国务院为了更有力的开展渤海周围地区的地震预测、预防工作,以国发【1974】69号文件向有关地区转发了该会议提交的报告《关于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该文件成为海城地震短期预报的重要开端。
根据国务院文件关于要“把地震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起来,切实抓好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队伍,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指示精神,辽宁省专门召开会议,对防震工作进行了部署。会后,一方面专业队伍加强对震情的监视和对已有异常进行复查验证;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宣传地震知识和防震知识,组织群测群防。到1974年底先后建立起群众测报点2273个,参加测报人数达4269人,初步形成了专业队伍和群测人员相互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网。到海城地震发生前,共发出地震知识和防震常识宣传材料120万册,放映电影、幻灯片5900余场,利用广播宣传防震知识3400余次,受到教育的群众约1400万人次。
经过这一系列的工作,验证了原有的异常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在进一步发展、增强;另外,小震活动继续增强,又发现一些地震观测站的地下水含氡量、地壳应力出现异常。1974年11月召开东北三省地震趋势会商会。会议根据上述情况,在会商会纪要中明确指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较大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地区,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强监视,充分做好扑捉大震的准备”。再一次做出海城地震的短期预报。
1974年12月中旬辽宁的东南部地区,开始出现一些更突出的异常现象,甚至是从来没见过的现象:丹东地区的群众测报点报告,一些水井发生水变浑、变味、冒泡和井水水位大幅度涨落的现象。沈阳、大连、丹东、锦州、盘锦等地震台对“地面倾斜”、“水中含氡量”的观测发现了突变的异常现象。据此突发的异常,结合已有的地震危险性背景,12月20 日辽宁省地震办公室会商认为:“近期在丹东、盘锦—营口、熊岳—金州,可能发生5级左右地震”。两天之后,在辽阳和本溪交界的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个地震发生后,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一是地震并未发生在异常较多的地区,二是震级还不够大,是我们预报的地震吗?针对这一问题,组织了多次会商,仔细研究了4.8级地震前后的全部材料后发现:之前对震情的判断要严重得多,4.8级地震与背景不符,4.8级地震后,各种异常还在发展,特别是宏观地下水异常在更大范围内出现,从辽阳、本溪、鞍山、锦州直到大连。异常反映的动物种类增加,除穴居的蛇、鼠外,还有家畜、家禽、鸟类、鱼类,以及公园饲养的虎、猴等,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蚂蚁、蜈蚣、蝴蝶等冬天罕见的昆虫。动物和地下水的异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此会商认为:“这个地震不是我们预期的地震,它可能也是震情大背景下一次异常的地震活动,辽宁南部地区仍将发生一次较大地震”。这一判断的提出,是海城地震短期预报最关键的一步,是关系到海城地震预报从此偃旗息鼓,还是再接再厉的迎难而上的一步,是海城地震预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一步。
1975 年1月中旬,在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全国197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上,我省提出了我们的分析预报意见:“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1975年上半年甚至在一、二月份,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会议综合分析了来自各方面的异常资料,并考虑到华北及渤海北部地区地震活动背景,明确提出“辽宁的营口至金州一带,以及丹东地区,是1975年上半年可能发生5.5~6级地震的地区,应重点加强监测”。至此完成了海城地震的短期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十天之内可能发生地震的分析、判断。海城地震的临震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进入1975年各类异常不断发展和增加,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各地报来的异常,虽然知道大地震快要发生了,但究竟地震将在什么地点发生?在什么时间发生?这一问题在煎熬着苦苦思索和查寻的地震工作者。直到2月初新的情况出现了:辽宁各地反映的宏观地下水和动物异常剧增,井水有的自流、自喷,有的干枯,自流的泉水断流,大量井水发浑、变色、变味无法饮用;地下水和动物异常数量十几倍的增加,其中分布在鞍山—营口一带的占了半数以上;很多专业台站和群众测报点的观测数据出现急剧的大幅度的变化;2月1日在距离营口地震台20公里处观测到一次小地震活动,这是建台五年来的首次,2日发生了7次,3日增加到三百余次,4日上午发生了两次4级多的有感地震。辽宁省地震办公室经认真分析后,认为出现的这些现象极有可能是临震异常现象,于是在2月4日零时三十分以【震情简报】的形式向省革委会报告,“……营口、海城交界地区小地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较大地震……”。省革委会上午8时听取了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关于震情趋势的汇报后,于上午10时30分正式发布了临震预报——完成了海城地震预报的全过程。
回顾海城地震预报的全过程,可简单归纳为:中、长期预报给出了发生大震的背景,短期预报给出了发生大震的紧迫性,而临震预报才是真正的地震预报——即将发生大地震的通报。
虽然海城7.3级地震预报了,也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实效。但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在预报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矛盾、迷茫的认识,甚至有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还是地震本身太复杂了。
通俗的讲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破裂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是一种极慢速的运动,地壳的破裂(地震)又在一、二十公里以下,以现有的科学技术,还无法直接了解、探知深部地壳介质的精细结构;更无法直接测量深部地壳的应力状况。因此地壳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破裂,我们还无法直接取得确切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那么为什么海城地震又成功预报了呢?那是因为我们虽无法直接取得地壳内部的信息,但能够以间接的方式取得一些或一部分这样的信息来作为分析、判断的依据,进行推测,所以这样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是多解的,甚至是模糊的。因此我们现在的地震预报只能说是经验性的、概率性质的。一旦我们间接获取的信息接近或符合了某些地震的发生规律,我们分析、判断就可能接近实际,预报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甚至成功。另外由于各个地区的地壳结构、介质的差异,地壳运动过程中反映到地表,被我们间接获取的信息也是有区别的,因此每个地震前的表现会不同,即所谓个性。历史经验规律则是共性。当某个地震的个性比较符合历史经验规律的共性时,我们分析、判断就可能接近实际,预报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甚至成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震预报了,而很多地震没能预报的原因。
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都符合了历史的经验。比如:海城地震发生在我们靠历史地震研究,地表活断层的探查确定的地震活动带、地震危险区内,发生在大华北的地震活跃期内;海城地震前有丰富的反映地壳运动的小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和宏观异常;海城地震前发生了前震(是否是前震需要结合各种因素来判断)。这些都为我们对海城地震各个阶段经验预报提供了有力地依据。是我们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海城地震预报成功是幸运的。
海城地震预报过程中也有失误,也有不足,比如在震级的预测上,由于辽宁及邻近地区历史上只发生过6级多地震,没发生过7级地震,尽管异常种类很多、幅度很大,异常范围也很大,我们对震级的预报受历史经验的局限还是只报到6级,结果发生的是7.3级。另外,关于地点的预报,也是因为没有经验,开始只能跟着异常跑,从渤海北部,到辽宁及邻近地区,到辽东半岛,直到宏观异常开始趋向集中,前震的出现,才最后确定了震中的位置。
地震预报现今仍是世界科技难题之一,能够预报的地震还是极少数。目前的预报水平是:对一些特殊类型的地震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而海城地震预报成功除主观因素外,就是因为海城地震它特殊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