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稻领域科研成果有利农业转型升级 引世界顶尖杂志报道

2015-04-17 05:33福建农业信息网
福建稻麦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厅农科院甲烷

继小菜娥基因组研究成果之后,福建省农业科研又有重大突破。12日,由福建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研发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育种研究重大科技成果发布,这是福建省科研人员摘取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科研领域的桂冠。

该成果首次研究出在水稻不减少甚至增加淀粉产量基础上,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方法,这是世界植物科学领域重大发现,为破解粮食安全和遏制全球变暖的两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今年7月23日,该还成果还在世界权威综合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上发表,《自然》主刊发表中国省级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尚属首次。

据了解,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农科院将对该创新团队给予经费稳定扶持。据福建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透露,2015年双方拟分别给予生物所创新团队各100万元的科研经费,福建省科技厅今后还将通过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等方式,重点开展包括低甲烷高淀粉水稻分子设施上中下游研究的原始创新与技术集成,加强协作攻关,尽快培育出可供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种。

专家指出,稻米作为全世界几十亿人口的主粮,稻田是主要甲烷排放源。甲烷对全球温室变暖贡献率为20%,其温室效应是第一大气体二氧化碳的25倍,其中7~17%由稻田释放,全球稻田每年排放甲烷总量高达2500万至1亿吨。为破解稻田甲烷减排难题,各国科学家主要采用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氧气含量,抑制甲烷排放。但这种措施耗时费工,不易操作,也会影响水稻生长。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王锋研究员与瑞典农业科学院孙传信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10年,通力合作,通过现代生物技术,从水稻育种入手,有效调节水稻光合作用的产物分配,将其更多地运输到水稻的地上部分,从而促进水稻增产,减少甲烷排放,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新道路,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独创。这一成果确立了福建省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据介绍,研发这项重大成果的12位署名作者,中国福建占7位。福建省农科院是这项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单位之一。在国际科学界,通讯作者是项目成果的领军人物、发起人与设计者。

王锋介绍,这种新型水稻秋季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50%、夏季减少90%,淀粉含量干重由76%提高到87%,米粒干重增产趋势明显,将提高产量4%。有力回应了一些西文学者要求亚洲人少吃大米、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观点。

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世界水稻种植面积20.5亿亩、总产量7.34亿吨,亚洲均占90%。农业部统计,2014年全国水稻总产量2.09亿吨、福建497.2万吨。若该成果应用研究在未来取得突破,选育出可推广的低甲烷高淀粉水稻新品种,按照减排50%推算,预计每年将分别使全球、中国、福建的稻田,减排甲烷5000多万吨、1000多万吨和30多万吨。

据了解,2000年以来,福建省科技厅支持福建省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129项、4430万元,累计培育18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推广种植1.28亿亩。1996年以来支持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所水稻研究58项、1439万元,累计培育23个国家和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科技厅农科院甲烷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云南省科技厅先进表彰大会召开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召开庆祝建党百年暨“两优一先”表彰会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液氧甲烷发动机
论煤炭运输之甲烷爆炸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的科技厅600万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Gas from human w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