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研究——以暑场村为例

2015-04-17 06:00徐会明杨倩芸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社区资源

徐会明,杨倩芸

(1.云南省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 云龙 672700;2.云南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云南 昆明 650091)

1 引言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往往具备了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因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均相对较好。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对缓解保护区保护压力,提高社区经济和社区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无管理状态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可能并不会给村民带来利益,甚至会对社区和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云龙县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暑场村的乡村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暑场村是保护区周边社区,地处大理州云龙县,位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多样,现已成立了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但是,暑场乡村生态旅游刚起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是由社区主导,保护区协助其解决资金筹措和与外界联系等问题。其定位为:生态主导,人文并重;固守乡村宁静生活,提升社区发展活力;提供高品质观光体验。在这一定位下,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区介绍

暑场村隶属大理云龙县旧州镇海沧村,位于海沧村东北侧。其平均海拔2100m,年平均气温17.00℃,年降水量750.00mm,适宜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

暑场村包括上暑场和下暑场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为240人,全部人口均为白族,总户数为58户。据调查,暑场村2013年的人均纯收入为750元/人,与联合国公布的2013年贫困线不变价2753元/人相差甚远。由此看来,暑场村为较贫困村。

3 研究方法

为了解暑场乡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情况及社区居民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等信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DS)合作,针对暑场村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组织、管理能力,旅游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调查。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收集二手资料,采用半结构访谈、座谈与访谈的方法对暑场村村民及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采用实地勘察法对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

4 结果分析

4.1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理念

为确保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提升旅游品质的手段,不仅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缓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压力,而且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对游客和村民的环境教育方面。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署场村民的农耕生活中,深度体验农作物种植与采摘,了解暑场居民与大自然的相处状态。

4.2 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云南大学农村发展中心监测团队的实地调查发现,暑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1)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才刚起步,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目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组织增添了一些生态座椅,生态卫生间和生态垃圾篓等。但是,环境设计不太理想。生态卫生间离水源地较近,且无排污系统,可能会影响整个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

(2)游客管理松散。暑场对游客的管理较松散,CRDS监测团队在实地探勘发现仍有许多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不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任意停车等。

(3)暑场村民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差,能力弱,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暑场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是由于暑场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意识差和能力弱的特点,所以暑场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通过外界力量的支持,可以对暑场村民进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能力培训,或是对暑场提供决策与资金支持。

4.3 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式

4.3.1 严格控制环境容量

任何一个旅游点都有其相对应的环境容量,并不是游客越多越好[3]。为了避免蜂拥而至式的开发模式,暑场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荷载,走“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路线。与一般的大众旅游相比,暑场的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首先保证给游客提供的是高品质的观光体验和旅游服务;其次,要求游客严格遵守相应的游客守则,做到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无破坏;然后,严格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尤其是在草场生长恢复期和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期。

4.3.2 对游客加强管理,特殊时期加强戒备

对游客加强管理,严禁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不规范用火和随意采摘等一切有违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4]。因为暑场与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所以暑场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把森林防火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中。针对森林防火期,严格禁止游客携带火种、使用明火等,防火等级较高的时段禁止游客入内。

5 措施和建议

5.1 具体措施

(1)合理设置关卡,控制游客数量,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和旅游服务的介绍。在进入暑场的必经公路上的合理位置设置关卡,严格控制进入暑场的游客数量,同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旅游服务介绍。

(2)向游客分发循环利用的环保袋,让游客以捡垃圾换取门票或优惠券。工作人员在关卡处为每一批游客提供相应数量的环保袋,并以垃圾回收换取门票或优惠券的优惠政策激励游客不乱扔垃圾,注重环境卫生。

(3)对暑场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停车场规划。划定合理的宿营区、烧烤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采购区、餐饮区等区域。为了保护好暑场的关键旅游资源——大浪坝草场,避免游客随意将车辆开到大浪坝草地上,应合理规划停车场的位置,将停车场规划为沿路停车场和宿营区停车场。做到既方便游客出行,又不影响暑场整体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5.2 建议分析

5.2.1 适当宣传,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对暑场的乡村生态旅游进行适当的宣传,把握整体定位。建立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网站,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渠道了解暑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全面地介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情况,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避免因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纠纷。

5.2.2 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摒弃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做到生态环境最优,游客满意度最高,乡村生活依旧宁静,收益分配最适用等。

5.2.3 积极寻求各界力量的支持

基础设施缺乏,经营管理能力有限,资金缺乏等因素使得暑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上比其他地区更艰难。但是暑场居民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较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暑场应该积极寻求各界力量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层面的支持,还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支持。

[1]蔡 铭.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6~8.

[2]梁金兰.基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9.

[3]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等.龙脊梯田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20~322.

[4]康艳梅,周申立.嘉陵江源头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2):78~81.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社区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社区大作战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源回收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