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刚
(陕西省凤翔县长青镇人民政府,陕西 凤翔721405)
在农村经济中,林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方面的支持,属于一项公益事业,从而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所担负的责任不容忽视,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林业建设必定会突出生态建设,强调发挥综合效益,尤其是在集约型以及质量效益型的林业建设上,为林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目前,林业覆盖面逐渐拓宽,不仅包含了养殖业、种植业等领域,也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甚至涉及到文化产业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就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土地利用率、资产使用率以及生产效率,将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突显出来,这才是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林业发展的综合表现[1]。
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开展综合的林业生态化建设管理,并且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能够朝着不断升级与优化的方向前进。但是,由于在产业结构转换中,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还存在滞后问题,朝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较为缓慢,再加上农村林业经营规模偏小,其机械化生产远远跟不上发展,导致林业的品质结构和产品品质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最终影响到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削弱农村收入。考虑这一情况,林业的生态化建设会逐渐朝着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不断转变。同时,通过创新林业发展体制,通过生态化、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经营标准,同时也能提升林业收入,为农民致富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农村经济战略性的发展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建设中,要做好绿化模式的合理规划,懂得把握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最根本的生态林业建设。
(1)村域绿化模式。针对当前村(镇)农田和地埂现状,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未能完善的,要尽快完善。基于当地实际情况,推行本村(镇)行政区域之内的零星荒地、路边、河渠和其余适合林业建设的造林绿化,确保建立出完整的农田林网体系,保持25%~30%的村域绿化覆盖率。在树种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生长健壮、适应能力强的乡土树种。
(2)环村林带模式。新建的村镇需要有宽度达到10m以上的防护林带支持,一般保持3~5行的栽植,保持4m的株距,在树种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国槐、针叶树、杨树是最普遍的选择。
(3)庭院绿化模式。庭院绿化作为新农村绿化建设的一部分,不仅要体现出生态性,还要体现出经济性。因此,在庭院绿化建设中,需要以经济树木为主,如选择葡萄、李子、苹果、梨树等。
(4)“四旁”绿化模式。在村内的路旁、屋旁或者是空地,可以栽植乔木树种,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以便绿化村内环境[2]。
(1)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所谓的适地适树也就是要求根据村(镇)环境的不同,来合理地选择树种,这才是植树绿化的前提条件。做好选择一些乡土气息“浓烈”的树种,在满足生长适应性的同时,还能够让村(镇)生活的居民感觉到亲切感。
(2)经济合理的原则。考虑到村(镇)与村(镇)经济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绿化树种。如果村(镇)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选择名贵树种,进而提高绿化的水平与档次,这样才能让绿化效果更为明显。
(3)树种多样性原则。考虑多样化的树种,不仅可以避免绿化景观的单一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虫害。所以,村(镇)建设中应该尽可能避免单一一种或者是两种树种的种植,相邻的村(镇)应该选择相同的绿化模式。
(4)因用途而异原则。在新农村的绿化建设中,由于地块的不同,在选择绿化树种时也需要根据用途和功能来进行选择。如在选择村旁的行道树时,应尽量选择干高冠大,具备良好遮阳效果的树种。在小花园内,则可以考虑花木,而庭院则以果树为主,果树的选择则根据村(镇)的实际条件和周边的区域产品的需求为种植原则。
统筹规划、基础先行、优化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不可缺少的3个基本要素,想要发展生态林业,就应从这三方面入手,具体方式如下。
新农村建设想要结合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站在农村发展的整体规划角度去思考,基于城乡统筹规划的发展蓝图,寻求更适合农村生长的林业树木,确保整个绿色生态模式得以改善,理顺或者是恢复林业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产业发展方向得以调整。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统筹,根据具体的综合规划,突出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其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并且还能够为更多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推动并保护适地适树的立地生产潜能的发展,促进农村林业建设结构的多样性,在土地与空间充分利用的前提下,注重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建设与恢复,并且强化生产与物种保护之间的相互结合、文化建设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相互结合,以便提升生态建设的整体力度。
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林业建设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在基础设施改进推动的同时,还需融入生态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主题,全面实现农村道路交通网络的互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推广“大群体、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可以以产业连片一品种或者是同一村一品种为目标,确定整体的发展思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种植经济性的林业,以拓展发展思路,如发展核桃、山杏、油用牡丹等生态林业建设。
为了满足层次不同、内容不同以及条件不同的林业技术要求,在宣传传统传媒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管理工作,通过节目传播的方式,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等工作,将林业建设普及到农村的家家户户,以便解决林业信息化建设面向大众服务的问题,为各项服务保障机制的开展奠定基础[3]。
建立林业建设协调机制,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组长,由水利、林业、广电、科技等智能部门作为小组成员,建立协调组织。通过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的建立与升级,强化经济特产、园林花卉、粮油面、林业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等多方信息的综合化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生态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管理过程,在建设中要懂得结合新农村客观的发展要求,考虑到村(镇)地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环保性、生态化的现代新农村生态林业发展建设模式,其中特别要注意现代化林业管理技术的融入,如此才能推动新农村生态林业建设,适应未来的发展所需。
[1]冯 洁.福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初探[J].金融经济,2014(24):31~32.
[2]宋小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伦理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