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茹,唐岳兴,邵 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变迁的见证,但由于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漠视,使其生存环境不容乐观。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颁布《威尼斯宪章》,将公共交流列为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在国际平台上最早提出与遗产解说相关的内容。2007年,ICOMOS设立了《文化遗产的“解说与展示”》宪章,针对文化遗产解说展示的可持续规划、研究与评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目前关于解说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还未达成统一,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提尔顿提出的,他认为:“解说是一项通过原真事物、亲身体验、媒体展示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意义、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1]”。还有众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也提出自己见解,从他们对于解说的阐释中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要义:①强调解说是一个教育过程;②解说目的是向人们解释展示内容的价值。
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由解说受众、解说资源、解说媒介三部分构成。解说受众是文化遗产认知体验主体。解说主题是解说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对文化遗产所在地区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游客对于解说内容的需求制定的核心思想,围绕解说主题对单体文化遗产或是整个文化遗产区域的性质、功能和相关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提炼向受众提供解说内容。解说线路是游客亲身体验的游览路线,可以根据不同主题规划不同的路线,也可以用游览路线串联不同主题的文化遗产展示区。解说媒介是文化遗产体验中主体认识和了解客体的手段,是游客获取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渠道,包括人员讲解、多媒体放映、标识牌设置、印刷读物多种方式。
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而闻名遐迩。保护区面积为50.95hm2,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北起升平街,南至南勋街,是典型商住混合街区,这些商铺规模小,数量多,造型独特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19世纪末,沙俄为扩张势力伺机侵华修建中东铁路,但另一方面也给位于枢纽位置的哈尔滨带来了发展的时机。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与繁荣,使哈尔滨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20世纪初,沙俄强行租借哈尔滨市区,但道外区未被划分在租借地之内,隶属中国政府管辖行政区域,集聚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为修建中东铁路而来的工人,随他们一起来到哈尔滨的中原文化在受到俄罗斯文化和日本文化影响之下,逐渐演变形成哈尔滨道外区独特的市井文化。
3.3.1 文化遗产资源构成
道外区是哈尔滨最早发展的城区之一,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中东铁路时期。通过史料查阅与实地调研,将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进行了整理,为提炼解说内容提供材料。
表1 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构成
3.3.2 道外历史街区现状困境
(1)有简单保护但未产生良好效果。一些有保护级别的单体遗产挂有保护标识,其具有一定解说作用,但没有在公众中产生很好的保护效果。许多建筑年久失修,随意设立的广告牌与胡乱的搭建掩盖了其昔日风采。一些建筑由于修缮不当,在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氛围不符。
(2)缺乏合理游览线路组织。道外历史保护街区没有针对游客进行合理游览路线组织,缺乏连续性,造成了游客的不便。除此之外,超负荷车流与人流加之街区内部缺乏公共停车场地,经常造成人车混行、占道经营的交通拥挤现象。
将调查对象设为国内游客,共收回76份调研问卷。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感兴趣程度、了解程度,解说需求等内容。
游客特征分析:道外历史街区仅在黑龙江省内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内,年龄集中在18~40岁。游客受教育程度来看,多为大专与本科,从事的职业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35.5%,但是对其了解情况有限,集中于“有一些了解”。
解说需求分析: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游客对于解说方式偏好于人员讲解(前提是免费),其次是多媒体影音和标识牌解说,出版物解说最低。解说内容需求和所从事职业存在一定的关系。游客对于道外饮食文化最感兴趣,另外,有62%调查对象对道外历史著名人物和事件感兴趣,12%的调查对象对建筑风格表示有求知欲,这部分人职业为学生居多,由此可见解说主题要结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讲述更容易吸引游客。
通过道外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将道外历史街区信息结合游览路线主题进行阐释,提升公众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的发展。
本文采用不同主题线路进行文化遗产游览路线的规划,围绕线路主题的不同进行道外文化遗产内容的解说。
4.2.1 “中华巴洛克”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产生于中东铁路时期,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与经典的造型处理使之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是道外区民族资本家对于南岗区、道里区洋人“小洋楼”的仿效。中国工匠模仿其构思原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装饰建构而成,整体风格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
4.2.2 近代民族工商业
道外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从20世纪初开始,各种民族工商活动在道外区兴起。如今,同记商场、老鼎丰糕点、亨得利钟表行等老字号仍被人熟知。不仅如此,道外商家“前店后厂式”的经营住宿方式也别具一格。这些院落保存了100多年前的哈尔滨普通市民的居住方式。该路线解说内容包括哈尔滨近代民族工业兴衰演变、相关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商住混合经营特色等。
4.2.3 饮食文化
由于道外生活的人群来自北方各省,云集了各色风味美食,约有300多种类型,对于来访道外区的游客来说这是最为吸引的地方。张包铺、老仁义、熏肉大饼、鸡蛋吊炉饼等仍负盛名。饮食文化解说内容要包括风味美食历史、原产地、制作与口味特色等。
本文采用了多种解说段相结合的解说方式,根据解说资源的聚集程度设置解说设施的数量,将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在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较大,有利于集散的地方。标识牌外形设计要符合道外历史文化特色,采用铁艺,分为指示标识牌和解释标识牌两种类型。指示标识牌设置在道路交叉点进行人流指引。解说标识牌设置在实体解说资源旁,发挥教育和文化传递功能。根据游客需求,保护区面积和报停服务半径,设置了4个印刷读物放置处。
哈尔滨市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在新时期背景下,通过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在公众进行文化遗产体验休闲的同时,向公众展示传递其内在价值,达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张成渝.遗产解说与展示:对《艾兰姆宪章》的释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41.
[2]殷 明,奚雪松.大运河文化遗产解说系统的构建——以大运河江苏淮安段明清清口枢纽为例[J].规划师,2012(S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