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贵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的大多是国控段面,监测数据要求及时准确上传到国家数据中心。但由于设备和人员技术方面的原因,在运行过程中,数据经常出现异常变化。自动监测站运行技术复杂,研究各种故障的处理方法,及时准确地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尤其重要。
对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过程的研究发现,异常情况的具体表现为数据的异常波动。造成数据波动的原因非常复杂,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设备本身的原因,另一是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现场异常情况处置方法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① 观察数据;② 初步得出数据异常结论;③ 现场观察仪器运行状况及排除水体污染可能,得出异常情况处理办法;④ 解决异常情况。
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为常规五项,即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CODmn、总磷总氮。以下就常见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运行实践,分类归纳异常情况出现后的处置方法。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pH标准值为6~9,由图1可看出2013年10月2日2点的数据偏高。2013年10月3日14点至22点数据不变,根据pH值出现异常数值的处理办法,见表1。数据显示两个方面异常:一是数据偏高,二是数据不变。原因是由于SEA电极受到污染,上位机未采集数据。处理方法见表1。
截取2013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日数据进行分析。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溶解氧标准值为≥5mg/L,单板机输出的波形图显示出现数据为零,及输出数据不稳定的情况。处理方法见表2。
表1 pH值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表2 溶解氧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截取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日数据进行分析。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电导率标准值为无,与检测站实验室数据进行比对发现,2013年12月2日10点的数据为零,12月3日10时数据过高,电导率出现异常数值是数据为零和数据过高。经过分析,数据为零,是由于电极连接处不紧,导致连接中断造成的;数据过高,是由于电极表面有异物粘附造成的。处理方法见表3。
表3 电导率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截取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日数据进行分析。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浊度标准值为无,与检测站实验室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2013年12月1日6点数据过高,且这段时间数据波动较大,数据过高,由于电极表面有异物粘附,应及时去现场清洗;数据波动较大,由于水体自身原因,应及时采样送检。处理方法归纳见表4。
表4 浊度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以2014年2月1日至2014年2月3日数据为例分析。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氨氮标准值为≤1.0mg/L,标准要求,氨氮监测控制在≤0.5mg/L。分析发现,2014年2月1日22点,2月14日数据过高大,原因是由于电极膜头脏,未及时去现场清理。处置方法见表5。
截取2013年10月11日至2013年10月13日时段数据进行分析。
S水质监测自动站执行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CODmn标准值为≤6mg/L。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10月11日2点数据偏高,10月11日18点至10月12日10点数据不变,10月12日14点至10月13日2点,10月13日22点数据为零,原因分析:数据过高,是由于ORP电极电位不准,未及时去现场清洗ORP电极,并校正;数据为零,由于ORP电极电位不准,未及时去现场清洗ORP电极,并校正;数据不变,由于实际液位计报警,未及时去现场添加试剂,处置方法归纳见表6。
表5 氨氮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表6 CODmn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截取2014年2月1日至2013年2月3日(总磷、总氮)数据进行分析。
总磷数据分析发现了数据不变和数据为零的情况。数据为零,是由于缺少钼酸铵和抗坏血酸试剂;数据不变,是由于仪器内部报警(流路上限报警),应及时去现场取消报警,恢复仪器正常状态。总氮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偏高和数据为零的情况。原因是由于稀释水不纯,未及时去现场更换稀释水;数据为零,由于在线采样管路堵塞,未及时去现场清理在线管路。现场处置方法归纳,见表7、表8。
表7 总磷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异常情况处置方法实践效果良好。在监测过程中,要求现场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时,对所使用的设备要建立检修程序,严格操作规程。
表8 总氮异常数据处理办法汇总
[1]高 娟,华 珞,滑丽萍.地表水水质监测现状分析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2]曹德全.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5(2).
[3]何 静.地表水水质常规监测问题的探讨[J].天津科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