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
[摘 要] 对滇西临沧市的沧源县、耿马县、临翔区,大理州及滇中曲靖市、罗平县、陆良县等地的中医药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对滇西与滇中部分县市级中医医院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发展滇西和滇中中医药的建议。
[关键词] 滇西;滇中;中医药;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01-03
2014年,笔者带领所在单位教务处的部分同志就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先后赴滇西临沧市的沧源县、耿马县、临翔区,大理州及滇中曲靖市、罗平县、陆良县等地进行调研,在听取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中医院就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介绍后,与当地的干部、专家就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对滇西与滇中部分县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滇西和滇中部分县区中医药现状,提出中医药发展建议。
1 滇西与滇中部分县市级中医医院发现现状比较
1.1 中医药群众基础 滇西大理州、临沧市中医药历史底蕴深厚,中医药的防病治病当前依然在群众中有着较高的信任度,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更高。大多数群众相信中医,都愿意接受中医治病。临沧地区的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还对本民族的传统医药情有独钟。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群众也大都认为中医的副作用少,治病能治本。农村的一些特色突出、名气较大、疗效较好的中医诊所,都能吸引一些异地的患者来就诊。但从表1中“开放床位”、“日均门急诊人数”等数据可以看出滇中地区群众接受中医药的意识要明显超过滇西地区。曲靖地区三家医院日门诊量遥遥领先,尤其是陆良县中医医院,说明该地区群众比较认可中医药;临沧市中医医院门诊量及开放床位均低,可能与医院所在地稍微偏远、主要服务对象为临翔区有关,从业务收入来看,群众接受中医药的意识较淡薄。
1.2 中医药人才队伍 近年来由于不少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断走向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壮大。临沧市中医医院近三年来新增医护人员较多,但编制数并未发生变化;曲靖市中医医院尽管在服务人口上远远超过大理州中医医院,但是无论是开放床位数、人员数均少于大理州中医医院;上述数据还显示曲靖市中医医院高级职称人数要远多于大理州中医医院,使得在门诊量及业务收入超过大理州中医医院。
1.3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临沧市8个县区均已建立中医医院,但沧源县中医医院依托乡镇卫生院、与佤医佤药研究所合三为一,且只有一栋门诊楼,略显拥挤。近年来,各县区中医院坚持以等级评审为抓手,大力推进医院内涵建设,着力突显中医特色,中医医疗质量明显提升。目前,临翔、云县、凤庆、永德、双江5个县区中医院已经通过等级评审。
曲靖市9个县区共有8所中医医院,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家,在曲靖市中医医院牵头下组建成立了曲靖市中医医疗集团,同时创办了曲靖市中医名医馆,已正式开馆,此举进一步优化了中医资源配置,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曲靖市的陆良县、罗平县中医医院业务收入均接近1亿元。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曲靖市中医医院在西片区征地150亩,并将分期建盖规模为1500张病床的集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养老和中药新制剂研发、中医药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总体来说,滇西地区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有待加强,中医特色和专科优势不够明显,中医药的服务条带有待进一步改善。
2 滇西和滇中中医药发展情况分析
2.1 基础差异分析 ①机构建设。由于滇西临沧地区中医医院起步晚,建院时间普遍较短,政府投入较少、基础条件差,服务功能不全,在规模配置、基础设施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专业特色的发挥等方面仍有欠缺;同时,临沧市市级中医医院与临翔区中医医院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缺少全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龙头和基地。②人才队伍建设。中青年中医人员的中医基本功培训不够,中医临床技能培训不到位。在农村县以下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无专业学历、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偏大的情况比较突出。③科学研究方面。尚未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的科研支撑体系如科研平台和队伍,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脱节、中医研究与中医理论脱节等问题。④特色专科建设。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不突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和优势病种的治疗,尚未形成优势,吸引力不够,服务面还不大。
2.2 政府投入与重视程度分析 临沧市中医医院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中医医院整体实力较弱,服务能力有限,收支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后劲不足。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求对中医实行政策倾斜,但具体措施不到位或者难以落实使得一些中医特殊疗法使用受限,比如收费偏低、医保支出项目少、服务范围小。
2.3 群众接受中医,享用中医的意识 滇西地区,尤其临沧地区在宣传、普及程度不够,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还没有达到科学认知的程度,加之对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理解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使部分人群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减弱。
3 滇中发展中医的经验及有效措施
3.1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引进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定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考核竞赛、住院师规范化培训及“三基” 培训,不间断地开展专题讲座,不间断地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3.2 强化“科技兴院”战略 曲靖市中医医院先后成立了曲靖市针灸推拿中心、曲靖市肛肠病临床研究治疗中心、曲靖市糖尿病中医临床研究治疗中心等科研中心,大力推动中医药临床科研。开发研制的“去炎酊”、“湿疹霜”、“消渴宁片”等30余个特色药品,得到了省内外同行专家的公认和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好评。
3.3 强化特色专科建设 通过强化特色专科建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专科强院”的中医医院发展路子。
3.4 开展医疗资源整合 曲靖市中医医院牵头成立中医医疗集团和名医馆,以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为宗旨,为集团成员单位搭建技术支持、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三个平台,为全市民众提供优质、方便、快捷、广泛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加速中医药、民族医药名方、经验方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3.5 中医、西医有机结合 坚持中医西医并重的方针,做到把望、闻、问、切与现代化科学仪器诊断有机结合,把中药和西药有机结合,把中医诊疗和介入、化疗等治疗方法有机结合。
4 滇西中医药发展建议
4.1 政府重视、加强领导,持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建立县、乡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及较为完善的中医管理组织网络,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中医药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
4.2 保持中医特色 特色是中医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魂,疗效是最好的证明。老百姓到中医院看病,是冲着中医来的。如果丧失了中医药的特色,就丧失了病人的认可。比如针灸、推拿、膏药及一些中药的外治熏洗等都是能体现出中医特色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些在中医院应该受到一定的重视。中药的运用更应该在临床中占据主导地位,让患者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并且得到比西药更好的疗效,患者才会更加信任中医药。
4.3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吸纳、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通过吸纳民间独特专长的名医,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一部分中医药人才,在合理配制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针对性的培养学科带头人,并建立一套“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稳定人才机制和体制。以中医院为基地带动全县中医药发展。
4.4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按中医院规模科室设置,配备较先进的检查、治疗设备,在此基础上重点配备专科设备。引进现代医学,不是为了取代中医药,而是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X射线机、B超、CT、核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化设备,其本身只是人们认识人体奥秘的工具,并不具备西医或中医的属性,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中医院吸收这些先进设备,是“望、闻、问、切”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更精确地诊断疾病,为进一步辨证、治疗及判断预后奠定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
4.5 抓好品牌建设 顺应市场经济的取向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名医、名科、名药建设,突出抓好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打造中医药品牌,增强发展的活力。运用科技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支持中医药单位搞科研、闯市场、创品牌,提高中医药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4.6 加强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建设 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专长,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着力加强中医重点专病专科建设。在加强专科建设的同时,带动其他专科发展,全面促进内、外、妇、急诊等各科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督促各科室培植特色优势病种,开展特色治疗项目,特别是在确定专病种的治疗优势上下功夫。
4.7 加快推进市中医院建设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市中医院建设,进一步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把市中医院建设成为能够适应当地群众需求,规模适当,科室设置齐全,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结构合理,中医药特色突出,专科(专病)优势明显,服务质量优良,费用控制严格,可稳步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成为本地区中医医疗康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临床科研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中心。
5 滇中中医药发展建议
从云南省中医药的发展来看,滇中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较滇西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但滇中的中医药事业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提高。
5.1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继续大力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
5.2 提升中医重点专科(专病)档次 建立健全专科(专病)协作机制体,全面促进中医医疗水平提高。
5.3 坚持中医继承与创新 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
5.4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5.5 建立可持续的中医人才保障机制 积极培养和引进中医药顶级人才,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5.6 拓展和延伸中医院的服务领域 将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领域;积极探索中医预防保健的途径和方法,拓展服务项目;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拓展中医医院服务功能,提高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5.7 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 通过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营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良好外环境;做好中药剂型改革、中药制剂、验方、秘方研发等工作,让中医药科技创新。
总之,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在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等方面整体设计,并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中医药事业发展经验。同时,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