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邂逅苗画

2015-04-16 08:15许伟明
中华手工 2015年4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图案

许伟明

是画似绣、色彩明艳的苗画是湘西苗族文化沃土上孕育出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它的每个图案背后都蕴含着苗族人对传统的认知和对吉祥寓意的追求。

“墨黑的底色上绘着花卉鸟虫。既有装饰之华美,又有绘画之鲜活。中间多为花朵一束,枝叶向四边对称地舒展伸开,长长的碧草穿插其间,艳丽的禽鸟成双成对装饰左右,四角布置鲜花彩蝶。画面饱满精整,疏密有致,繁而不乱。一看便知是经过长久构造出来的老花样。”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第一次见到湘西苗画时,惊叹不已,在《邂逅苗画》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跟苗银、苗绣相比,苗画犹如待字闺中的少女,灿烂绮丽,又唯美纯净,让每一个有幸目睹其芳容的人感到惊艳。

是画又似绣

探寻苗画,最好的去处莫过于湘西苗画第三代传人梁德颂家。除了外出参展,梁德颂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家里细致地作画。见到他时,他正潜心绘制一幅2.5米长的苗画,讲述一个类似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在翻滚的海浪上,一对鲤鱼和一对龟腾空跃起,在它们上方是一道巍峨大门,过了这门,再往上是一对围着太阳飞舞的龙和凤。

这还是一件半成品。用来作画的宣纸已被染成了黑色,未填色的部分只呈现出图案轮廓,以及梁德颂在轮廓里画好的线条。他接着要做的,是沿着那些线条填上红蓝绿黄等色彩。

此时,他正给凤凰的长翎羽填色。细小的画笔尖蘸点墨水,在柳条一般的羽毛内来回画上带粉的红色。从中间到边缘,这种红色逐渐变淡,过渡自然又明快。看得出来,填色真是一个细活,半个小时过去了,那根翎毛尾部的颜色仍未填满。眼前这件作品还需填色的面积约为1.5平方米,梁德颂说,这足够他忙碌半个月。

谈话间,梁德颂拿出一幅上完色的《麒麟送子图》。在色彩浓烈而鲜艳的画面里,送子观音头上戴着苗族人的头帕,而画中出现的神兵天将的样子竟然跟猴子极为相似。“苗画要表达的是吉祥的寓意,因而在造型上显得十分抽象,重点不在取貌而在取神。”梁德颂说。环顾四周墙上挂着的画作,虽然题材是常见的花鸟虫鱼、山川日月,以及传说中的麒麟、龟、龙、凤等,但它们的模样和汉族人习常所见的绘画造型有诸多不同。比如,苗画中的龙一点也不凶猛,显得很可爱;龟的脖子伸得很长,嘴里吐着像蛇一样的信子;鱼的尾巴翘得很夸张,犹如绽放的花朵;而太阳,看起来就像一个扎手的大菠萝……

苗画中没有梅兰竹菊,也鲜有松柏。很显然,苗画不是文人画,而是民间画。无论是鲜艳的颜色,还是吉祥的图案,它所表达的都是对“俗”的追求。

当这些色彩斑斓的图案呈现在纯黑的背景前,便会因为强烈的反差而显得更加绚烂,看起来与苗绣十分相似。“苗画最初是服务于绣花的,它是绣花的底稿。”梁德颂说。如今,虽然苗画脱离了这种传统功能,但依然追求和刺绣一样的视觉效果。细看梁德颂的画作,每个色块里都呈现出像松针一样细密的线条,与刺绣的走线十分相似。“本来是画,但一眼看上去又以为是刺绣,这就是苗画所追求的视觉效果。”梁德颂说。

藏在画里的逻辑

苗画为什么如此鲜艳?背景为何如此深邃?图案的源头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到湘西保靖县吕洞山下的苗区去寻找答案。

吕洞山是苗族人的圣山,周围群山环绕,山与山之间是深邃的峡谷。村落要么依山而建,要么聚集在有限的山谷平地上。耕地稀少,农民只在山顶少有的小块平地里种植,谷物成熟时,深沉的山绿色中点缀着耀眼的亮黄。山下的苗区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了苗族的传统建筑风格,黑色的瓦片遮盖黑色的木板墙。这静默的颜色,让人不禁联想到苗画那深邃的黑色背景。

梁德颂老家就在吕洞山下一带的水田河镇百合村。在跟随父亲学习多年之后,梁德颂已经掌握了熟练的画技,尤其是熟悉祖辈传下来的各种图案和相关的故事与传说。他将这些图案以丰富的颜色呈现出来,并以符合苗族人所特有的思考逻辑进行组合。

在这些逻辑中,有两个最关键:一是“说得通”,二是讲究对称,它们分别对应于苗族人精神上和形式上的审美习惯。“说得通”就是“把画画出来,要能够讲出理由,不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意味着画面讲述的故事,要符合苗族人对传统的认知和对吉祥的追求。苗族人喜欢对称,传统的苗乡建筑无论从正面看还是从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苗画中也有这样的讲究。比如左边有鱼,右边也要有。”梁德颂说。不过,苗画里的对称不是绝对的,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并在平衡中寻求变化。如果相互对称的是一样的事物,就在细节上用颜色区分开。此外,如果左边是一条鱼,右边也可以是一只个头相仿的虾,因为鱼和虾都是水生动物。“这种对称的前提是,左右的东西能够配对,龙和凤、鱼和虾可以配对,但龙和虾就没法配对了。”梁德颂说。

苗画创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动地展示出苗族人过去常用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又鲜活地展现了苗族人的世界观,甚至可以追溯苗族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比如十字纹,这种太阳崇拜的产物在苗画中十分常见,它们经常出现在太阳的中心、龙的颈部、凤凰的颈部,以及花瓶的瓶身上。此外,苗画中还大量使用蝴蝶图案,因为苗族人将蝴蝶看做自己祖先的母亲,因而它和龙、凤、麒麟等神兽一样重要。在有龙、凤的时候,往往能见到单独飞舞的大蝴蝶骄傲地出现在画面的中央。并且,麒麟、龙的脸部也是蝴蝶造型,这也是龙之所以显得不凶猛的重要缘由。

一波三折出湘西

梁德颂的爷爷是位教书先生,在业余时间也为别人画一些花鸟虫鱼的底稿,不过他只画轮廓,留给姑娘们用针线来填补颜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梁德颂的父亲梁永福。

上世纪60年代,农业集体化让农民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干农活赚工分,女人们无暇绣花。于是梁永福在矿物质染料里加入油,直接为图案轮廓上色,用绘画代替了刺绣,大受欢迎。随后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机器生产的服装进入集市,苗画和绣花还是被抛弃了。以前姑娘们每天都穿传统的服装,现在只是偶尔在盛大的节日里穿。靠给服饰绘画求生,已经行不通了。于是有好几年,梁德颂放弃了苗画,到外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直到2002年左右,很多人走进苗乡,去寻找传统服饰和图案。梁德颂敏锐地察觉到苗画新的发展时机到了,于是重新投入到苗画的创作中。

梁德颂清楚地意识到,让苗画重新回到姑娘们的服饰上已不可能,只能寻找新的载体。一开始,他专注于木雕和石雕。因为政府工程以及大的建筑多了起来之后,所需要的木雕、石雕也在增多。他将从祖辈传下来的图案,都画到木头和石头上以供雕刻。后来,他又直接在纸上和布上作画,使苗画成为纯粹的观赏画作。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梁德颂去了湘西州首府吉首市,在那里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铺,苗画进入更多人的视线,收藏者也越来越多。如今,梁德颂的苗画市场价格已达到3000~5000元/平方尺,一幅稍大的苗画售价就在万元以上。靠创作和出售苗画,梁德颂一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不过,梁德颂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结,因为苗画技艺考究、创作时间漫长,让很多想从事这一行的人最终放弃,如今在整个湘西专职从事苗画创作和传承的仍然只有自己一个家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梁德颂也想了一些办法,他在保靖县成立了苗画研讨协会,还拉着自己的老父亲走进当地的中小学校去讲课。“感兴趣的多,真正能静下心学的没有。”梁德颂说。

苗画被“边缘化”,梁德颂只能急在心里,四处奔走,终于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他们帮助梁德颂在苗族本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寨建立苗画保护机制,并计划每年举办“苗画艺术节”。“虽然苗画暂时做不到苗绣、苗银那样的产业规模,但通过保护,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保靖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彭举胜说。

此外,如果苗画艺人不再一味承袭传统图案,而是结合当下的审美潮流对图案进行再设计,开发出一系列贴近日常生活的产品,苗画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将来或许会绽放得更加绚烂。endprint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图案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欢乐湘西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湘西 国画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