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英
(云南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试论地下人防工程通风空调设计
李晓英
(云南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650031)
地下工程兼顾人防,与人民防空建设的方针“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一致;本文以某市地下工程为例,分别对其地下商场和地下车库的通风、空调问题进行了简单设计,力求建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之配套的通风、空调系统。
人防;地下工程;通风设计;空调设计
城市地下工程的发展历史悠久,刚开始只是一些建筑物的自然延伸,之后一些复杂的地下综合体逐渐出现,再到后来建设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地下工程在旧城改造、开发和城市空间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工程进行开工建设,我国城市地下工程主要包括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停车库、自行车库等等。
地下工程的通风、空调设计内容主要包括:①统计地下工程所需的风量、地下工程的热湿负荷、地下工程通风空调系统总阻力等相关数据,并进行计算;②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通风、空调等设备。接下来我们以某市的地下工程通风、空调设计为例,进行简单研究。
1.1空调系统的设计
1.1.1统计空气参数
夏季,该地下商场的室内最高温度为33.5℃,最低温度为27.7℃,相对湿度为85%,平均风速为1.8m/s。
根据以上数据制定室内空调设计标准:即室内温度维持在26~27℃范围内,相对湿度要求小于65%,噪音必须控制在50dB以内(注:本设计只考虑夏季的通风、空调设计,其余季节机械通风即可)。
1.1.2空调负荷的计算
每平方米的空调负荷量约为120W,地下商场及其他使用面积为7000m2,整体计算下来,所需的空调设备总负荷量约为840kW。
1.1.3空调系统的设计
结合地下商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制冷设备集中、末端设备分散的中央空调系统。两台空调主机均为450kW的螺杆式水冷柜机,其中冷水供水、回水温度分别为7℃、12℃,冷媒为R22。
1.2排烟系统的设计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的规定,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工程,且建筑面积超过200m2则应当安装机械排烟设备,该地下工程满足以上条件,所以应当设计机械排烟系统。
1.3通风系统的设计
在商场内,为了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保证该商场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基于较大建筑面积的需求,通风系统应当同时具备送风、排风和排烟的功能。其中新风空调柜机将新风送到吊顶式空调风柜出口,之后经过其散流器将风运送至商场,进而完成整个送风过程。
1.4划分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
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的规定,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建筑面积不超过2000m2,每个防烟分区允许的最大建筑面积为500m2,由于该商场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可以在该商场内设置4个防火分区,16个防烟分区。
1.5排烟量的计算
地下商场设置的机械排烟系统,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按照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排烟风机的风量不得小于120m3/h。由于该商场排风与排烟系统共用一个排烟主管道,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一台双速柜式排烟风机,最终计算结果为52500m3/h。
2.1主要技术参数
二等人员掩蔽部,按照《人防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的要求,战时清洁式、滤毒式通风量分别为每人每小时6m3和2.5m3;清洁式通风时,进风量与排风量的差值不大于滤毒通风时工程超压漏风量;滤毒式通风时采用全工程超压排风;利用超压排气活门和密闭阀门实现超压排风。战时主要出入口的防毒通道换气次数为大于40次,且校核隔绝通风时二氧化碳体积浓度小于2.5%;隔绝防护时间满足3h以上。
2.2系统设计
战时,人员掩蔽区域能够通过手动、电动方式控制密闭阀门,配备独立的除尘滤毒系统以及进风、排风系统,实现三种通风方式(隔绝式、滤毒式和清洁式)按战时功能需求的转换。
2.3主要设备的安装和时限
目前很多城市要求人防通风设备平时均需安装到位,如密闭阀门,超压排气活门,气密测量管、超压测量装置、过滤吸收器等,这样减少了战时转换工作量,保证了人防工程质量。凡有防护密闭要求的进、排风管均需采用3mm厚钢板焊接风管,穿越密闭墙的风管需在土建施工时,严格配合土建专业预埋好密闭穿墙管,保证地下工程的气密性。
[1]杨延军.人民防空工程概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马吉民.人民防空工程通风空调设计.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刘浩.基于PLC的地下工程通风空调监控系统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0(03).
[4]王静.地铁车站通风空调大系统的节能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05).
[5]欧阳钰山.深埋地下工程空调房间热环境的CFD模拟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2(04).
TU927
A
1673-0038(2015)13-0026-02
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