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宜美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支撑现代林业发展
文/王宜美
近年来,福建省林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林业发展大局,坚持“强化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置、支撑发展”的方针,在科学研究、科技推广、标准化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7年的48%提高到了现在的55%。
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启动实施了第四期林木种苗科技攻关计划,推进了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新增林木良种基地2万多亩,林木良种使用率达85%。杉木、马尾松等主要造林树种进入高世代育种阶段,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闽楠、福建柏等优良乡土、速生、珍贵树种的种源收集和良种选育研究水平显著提高,丰富了福建造林树种。竹子、花卉、油茶、锥栗、无患子、黄栀子、草珊瑚、金线莲等经济林、能源树种、药用植物栽培、加工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沿海防护林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监测体系、松材线虫病监测及松墨天牛综合控制技术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高了林业灾害综合控制能力。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顺利完成,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价研究取得成效,首次测算并公布了全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不含沿海防护林)达7000亿元/年以上,提升了社会对林业的认识。2007年以来,全省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标准贡献奖110项,通过省级林木良种审定551个。
科技推广与服务持续深化。2007年以来,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1亿多元,推广“五新”项目300多个,加快了技术成果转化。实施了科技入户、实用技术培训与素质提升工程,选派489名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开展挂点服务,培训林农及林业技术员30多万人次,1150名林农免费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提高林农致富增收能力。创办了“96355”林业科技服务热线,每年无偿为林农咨询服务3万多次。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各具特色的林业科技示范样板,全省现有国家级科技示范市(县)5个、省级科技兴林示范县(市、区)13个、省级科技示范园区9个,示范面积达到20多万亩,辐射带动100多万亩,大大增强了示范效应。
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进一步密切了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林业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开展中德“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与模式”等林业科研项目16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项,促进了全省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提高。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6所林业院校签订林业技术长期合作协议,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依托“6.18”、“9.8”等平台,成功对接了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木竹材料综合高效利用等一批符合现代林业发展方向的项目。
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工作扎实推进。把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林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作为提升林业建设质量的关键措施,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项、林业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65项,新建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县、项目)14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6个,示范基地面积5.5万亩。全省林业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2枚、省名牌产品17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10个森林经营单位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100多家企业通过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福州),增强了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加强。加强了林业科研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了全省林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和信息交流。建立省级以上林业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4个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进入国家站网序列。
当前,福建林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紧紧围绕福建省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力争到2020年林业科技贡献率达60%、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突出抓好以下四大重点工作:
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围绕福建林业发展重点,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新的林业科技攻关项目。一要实施生态科技计划,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着力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恢复、构建,突出开展防护林体系建设、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森林灾害防治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增强生态环境优势。二要实施产业科技计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于“种业创新、珍贵树种、竹业、花卉、木材战略储备、速丰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森林药材、生物质能源”等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主要造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的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利用、良种选育繁育、商品林优质高产定向培育与高效利用、非木质资源加工利用、生物基产品先进加工制造、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竹藤花卉开发、现代林业装备制造等方面高新技术研究,引领林业产业向优质、节能、低碳和高效、高值、高端方向发展。三要实施民生科技计划,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着力于实现林农“不砍树、也致富”目标,大力开展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培育、非木质资源培育、森林特色产品加工与利用、林下经济、森林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等实用技术研发,构建改善民生和服务林农的林业多目标利用技术体系,拓展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选择途径,做强做大林区经济。四要实施战略研究计划,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着力于林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开展林业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森林生态功能及其价值等宏观问题研究,为林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五要实施信息化技术研究计划,加快林业信息化进程。重点研究林业资源综合监测信息技术、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及数字林业平台建设,开展3S技术、物联网新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与示范,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
深化科技推广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和落实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实现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全覆盖。加强县级林业科技推广标准站建设,积极构建以国家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社会推广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要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争取每年推广应用林木、竹类与花卉新品种、生态保护、林产品综合利用、森林经营、林业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先进成熟的实用技术20项以上,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熟化与转化,提高科技支撑林业发展水平。三要抓好林业科技示范样板。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县、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点建设,全省计划创建林业科技兴林示范县20个、科技示范基地100个、科技示范村1000个、科技示范户10000个。国有林场、采育场、苗圃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前沿阵地作用,抓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的示范点,为当地林业发展树立榜样。切实抓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中央项目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四要宣传普及林业科技知识。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林区、乡村,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活动,加强先进、成熟、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森林博物馆等资源,建立和完善一批林业科普基地,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提升全民林业科学素质。
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一要加快标准制修订。针对福建现代林业建设尤其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对标准的需要,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全省每年力争完成10项以上林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逐步形成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体系。二要强化标准宣贯。通过举办标准培训班、聘请标准起草人现场宣讲等方式,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贯彻,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标准化意识。三要实施标准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全省将新建林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巩固提高马尾松丰产林、平潭水仙花、尤溪绿竹笋等10个国家级、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四要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涉及人体健康和安全的食用林产品以及种苗、花卉、木竹制品、林化产品等质量监测,加强现有检验机构的升级改造,完善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森林认证、名牌林产品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生物安全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等工作,为现代林业保驾护航。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省级林业科研院校要根据区域林业特色,以自身科技优势领域为基础,外引内联,建设和完善林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检中心、种质资源库基地、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等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各地要加强与省内外林业院校的合作,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基地和平台,提升区域林业科技创造力。二要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涉林高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基础研究,不断突破新技术、新工艺和产业化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帮助涉林骨干龙头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省里支持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不断提高林业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三要加强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构建林业实用技术信息数据库,拓宽科技信息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各种服务形式,为林农提供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技术服务。 要用好“6·18”、“9·8”、省院合作等林业科技成果对接平台,深化林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促进更多的林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为王宜美副厅长在全省林业科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刊发时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叶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