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红
(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论公路沿线土地开发对桥涵的影响
沈艳红
(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土地开发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地表植被,从而改变现有桥涵的技术参数,继而危及桥涵安全,或致桥涵水毁,或致流域内涝成灾。本文提醒开发项目法人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害。
土地开发改变地形地貌;危及现有桥涵安全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建设全面铺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土地功能的综合开发。尤其原有公路沿线两侧,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域,各种名目的土地开发工程遍地开花。土地功能优化转换的趋势锐不可当。
土地开发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也改变了开发区域的水文,原有公路桥涵的技术参数随之改变;水土保持的滞后导致河沟淤积,行洪不畅。若想知道这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后果,必先了解与桥涵技术相关的知识,尔后才能对开发土地将危及原有桥涵,造成灾害的可能性作出科学的、客观的判断,进而采取必要措施避灾。
建设公路桥涵必须满足安全排泄小流域洪峰流量的要求。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与大中河流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是不相同的。小流域的洪峰流量比较突出地或灵敏地反映于各单项因素的影响。小桥涵技术计算洪峰流量,一般是从小流域洪峰流量的形成入手,重点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2.1暴雨强度
影响暴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纬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同一地理纬度,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气候明显不同;不同的气候分区,气候也有差别。
2.2暴雨的损失
暴雨的特征对洪峰流量的大小和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暴雨并不是影响洪峰流量形成的唯一因素。植被对降水的拦蓄,农田塘坝对径流的拦截和地表水下渗与蒸发等因素,均造成暴雨的损失,对洪峰流量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流域的植被与土壤或其他自然条件,可能在相隔很近的两个流域上截然不同,而造成它们径流强度的明显差别。如暴雨落在透水性很强的砂土地面上,往往不会产生水流;而在不透水的石质地面上,则会出现强度很大的水流。
2.3流域的汇流
影响洪峰流量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包括土质、土壤、植被、地形地貌与气候因素等等;还有人类改造自然尚有挖渠开沟,围塘筑堰,修田筑埂等措施,也对洪峰流量的形成产生影响。
如果暴雨特征为某一定值,洪峰流量的形成就取决于地面自然地理条件,首先是暴雨在流域地面上的损失。扣除损失后的净雨,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形成径流。径流集合为汇流。影响汇流运动的因素也很多,如河槽与山坡流程长度、坡度,以及与糙率有关的特征参数等等。此外,流域面积和形状等几何特征,对洪峰流量的形成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我们把雨量与暴雨损失结合起来作为产流条件,其余与汇流有关的流域自然地理因素并为汇流条件,这样净雨与流域汇流运动两个方面就是洪峰流量形成的主要矛盾。对小流域洪峰的形成而言,暴雨损失与洪峰流量此消彼长。
(1)洪峰流量频度。即同一流域出口达到一定流量的洪水发生的频率。
(2)地貌系数。与地形、主河沟平均坡度和流域面积相关。
(3)径流厚度。与流域的地理区位、土壤类别、汇流时间和洪水频度相关。
(4)被植被或洼地拦蓄和滞留的径流厚度。与地面特征(指植被类型、植物疏密、林木的郁闭度、耕地类型、泥沼阻塞等)相关。
(5)流域面积。流域的分水线和出口断面(即桥位或涵位)所包围的面积,称为流域面积,或称集水面积,与流域的开合类型有关。雨水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剩余的净雨形成地面径流,被高地、山岭分隔而汇集到不同的河流中。分隔水流的高地、山岭的山脊线,就是相邻流域的分界线,或称分水线。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不相重合的,称为非闭合流域。流域与出口断面是一一对应的。
(6)受洪水传播影响的洪峰流量折减系数。与流域面积重心至桥位(涵位)的距离、流域的几何特征(羽状或扇状)和地形特征(平地、丘陵、山地、山岭)相关。流域面积大小直接影响汇集水量的多寡和径流的形成过程。流域的几何特征主要影响径流汇集时间长短和径流的过程状态。如流域狭长而呈羽形,其出口断面洪峰流量小,径流过程历时长、变化小;若流域宽阔呈扇形,则出口断面洪峰流量大,径流过程历时短,变化大。流域的地形特征一般用流域的平均宽度和平均坡度来表示,主要影响径流的产量、下渗、汇流时间与过程和土壤流失等。
(7)流域内降雨不均匀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与汇流时间;流域的长度或宽度、流域的气候等因素相关。
(8)湖塘堰坝的调节作用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与流域内湖塘水库的分布比例相关。
土地开发铲除植被,剥土露石,削丘填壑,填池筑路,护坡砌石,硬化地面,不同程度地改变区域水文和原有桥涵的主要技术参数,危及原有公路桥涵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小流域地形地貌,变迁相邻流域分水线,合并扩大或分割缩小流域面积;改变地面坡度和坡面倾向,改变流域开合类型和径流汇水流向;改变主河沟平均坡度,延长或缩短汇流时间,影响汇流过程。综合上述,即改变地貌系数,影响洪峰流量。
(2)改变流域表面土壤类别。地表糙率、地表水入渗率和径流速率以及汇流时间等参数随之改变,径流厚度相应增减。
(3)改变流域植被类型和地面特征,削弱植被和洼地拦蓄径流的作用,即改变拦蓄系数,影响暴雨损失和径流厚度。
(4)变迁流域周界,扩大流域汇水面积,增大流域洪峰流量。
(5)拓宽或加长流域界面,改变流域几何特征,改变洪水传播折减系数。
(6)改变流域地形特征,缩小池塘泥沼洼地面积分布比例,影响径流的产量、下渗、汇流时间与过程和土壤流失等,改变洪峰流量折减系数。
(7)水土保持措施滞后,泥沙冲积河沟,改变洪水流态,削弱桥涵泄洪能力。
5.1工程前期调查阶段
详细调查现有桥涵的服役状态,确定桥位(涵位)所控制的流域周界和面积,以及流域的地形地貌、几何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核定流域出口断面洪峰流量和桥涵泄洪能力。
5.2规划设计阶段
按照“使流域水文状况在土地开发前后维持相对平衡”的原则,采取如下措施:
(1)根据土地开发可能导致流域面积和地理特征改变的程度,重新核定计算洪峰流量诸参数,设计土地开发区域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调整径流汇水流向和流量,均衡桥涵泄洪压力,确保土地开发后,流域出口洪峰流量不超过现有桥涵的泄洪能力。
(2)尽可能保留或改造利用原有湖塘水沼等洼地,使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调洪作用。
(3)在落实水土保持国策的同时,尽可能增加绿地,多种树木,提高开发区域绿化率,培育植被增强地表拦蓄雨水的能力。
5.3工程施工阶段
(1)落实临时排水措施,削弱地面径流冲刷裸露地表和汇流携砂挟石,减少土壤流失,减轻河沟淤积,避免流域出口堵塞造成桥涵水毁或开发区域内涝;
(2)建设临时防护设施,保护施工界面和已竣坡面稳定,减少地面径流拉沟切割,延长汇流时间,缓和河沟行洪过程;
(3)对于工期较长的开发项目,采取植树种草、建设苗圃等绿化措施,落实水土保持。或暂留洼地,围堰筑堤,拦蓄降浊,减小流域洪峰流量。
5.4建设利用阶段
(1)加速绿化或硬化裸露地面,逐步消灭赤地;
(2)完善开发区域排水系统,尽快恢复生态平衡;
(3)建设拦蓄利用雨水的容留设施,增强开发区域拦蓄暴雨径流的能力。如日本国,是全世界最重视收集利用雨水资源的国家,几乎每座工业或民用建筑均建有收集利用雨水的配套设施。
5.5当上述措施未能解除桥涵水毁威胁时,应安排重建或改建桥涵。
[1]小流域暴雨径流研究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计算.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3.
[2]邱大洪.工程水文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5.
[3]叶镇国.水力学及桥涵水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2.
F572
A
1673-0038(2015)02-0137-02
2014-12-26
沈艳红,女,中级工程师,大专,主要从事路桥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