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萍
(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0)指导:何焕荣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1],称之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根除Hp治疗,能使大部分患者的内镜下炎症情况得到改善,并且能让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长期缓解。但是,随着Hp耐药率的提高以及其本身的球变异等原因,Hp的根除率越来越低。已有资料表明,许多中药、中成药有抗Hp的作用,因此中药参与治疗Hp相关性胃炎已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苏州市中医医院何焕荣主任中医师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他从事内科工作60年,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何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何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Hp为一特殊类型的病原微生物,耐酸,可经口传染,其有别于病因学中的内因及外因,何老将其归类于不内外因。Hp的毒力虽不强,但易感性强,且根除后仍有再次感染以及再发病的可能。基于此,许多患者会因为反复感染Hp而就诊。但接触Hp的人群并非都会被感染,而且即使感染了Hp,也并非所有人都有临床症状,因此,何老认为,Hp相关性胃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脾虚是Hp感染和慢性胃炎发病的关键所在。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及脾胃,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2]。脾虚不运,胃失和降,则水谷精微难以输布,以致湿浊留滞,腑气不通。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何老认为在本病治疗中,一定要标本兼顾,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2.1 初病在经,气病为主 Hp相关性胃炎隶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胃与脾同属土,共居中焦,但胃属阳土,脾属阴土,两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主运化,体阴用阳,喜燥恶湿,其气主升;胃主受纳,体阳用阴,喜湿恶燥,其气主降,两者升降相应,上合肺之宗气,下合肾之元气,通调上下,贯通内外,可化生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一旦脾胃升降功能受阻,势必会阻碍上、下二焦的气机运行。再者,肝主疏泄,土得木则疏,若忧思恼怒,肝气郁结,势必克脾犯胃,致使中焦气滞,升降失司,不通则痛。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总之,何老认为,本病初病在经,经主气,气结不顺,则胃脘不舒。
2.2 久病入络,气病及血 何老认为,新病在经,而随着病情迁延和不断发展,病邪逐步深入,日久必入络犯血。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中焦气滞、肝气郁结,日久必致胃络瘀阻,不荣则痛。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在临床上,本病均呈慢性经过,病情由轻到重,病位由浅入深,由经至络,由气及血。临床诊治必须把握住这个病机特点与发展轨迹,方能把握治则,据病时宜而施以治气治血之法。
3.1 脾胃同治,以平为期 胃属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但因其与脾互为表里,同处中焦,为后天之本,故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何老提倡脾胃同治。但苦寒败胃,滋腻伤脾,故何老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遵循叶天士“治中焦如衡,非平不举”的治疗原则。其“衡”与“平”的治疗大法,何老在临床遣方用药时主要体现在注重药物的升降相应、寒热并用,以达到恢复中焦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因此,临床上何老善用旋覆花合代赭石,黄连合吴茱萸等药对。旋覆花以宣为主,涤痰开胸,下气消痞,代赭石以降为主,平肝泄热,二者相伍,升降相应,既能调理气机,开胸散结,又能下气止呕[2];吴茱萸配黄连,此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苦寒,善清肝胃之热,吴茱萸辛热,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二者一寒一热,相伍使用,即可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又能降逆止呕。
3.2 木土同调,病久治瘀 土得木则疏,木得土则旺。临床上,无论是土虚或木旺,均可导致肝气横逆犯胃,故何老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常提醒笔者治土不忘达木,木土应当同治,正所谓:“健脾不忘疏肝,调肝不忘实脾”。临床何老常用苏梗、香附、柴胡等疏肝理气药,以期肝气调达,中焦得畅。同时根据上述“初病在经,气病为主”、“久病入络,气病及血”的病机特点,何老认为,本病或者就诊时往往以久病居多,所谓“胃病久发,必有聚瘀”,因此对于慢性胃病患者,何老经常使用活血化瘀之法,临床常用丹参饮、川芎等以“辛柔和血”,每获良效。
3.3 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在临床上,何老注重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如何老根据Hp的理化性质以及中药体外抗Hp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煅瓦楞可以提高胃内Ph值,黄连、吴茱萸、蒲公英等有较强的抗Hp的作用,因此,何老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时,结合辨病治疗的原则,常加入煅瓦楞、黄连、吴茱萸、蒲公英等药物,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此外,西医三联及四联疗法有较高的根除Hp根除率,在临床诊治中何老亦采用西医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但是抗生素苦寒,患者服药后一般都会有恶心、纳呆等症状,因此,何老在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常加用生姜以散寒止呕,从而能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取得满意效果。
吴某,女,40岁。2014年8月15日初诊。
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余就诊。症见:上腹部胀痛,伴有嗳气反酸,纳差,大便溏薄,已在外院接受抗Hp治疗,但症状缓解不明显。查体:神志清,心肺正常,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辅助检查:2013年9月21日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Hp(+),2014年4月20日查B超示: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西医诊断: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治拟疏肝理气和胃。处方:
黄连 3g,吴茱萸 3g,苏梗 10g,香附 10g,陈皮6g,沉香曲 15g,枳壳 10g,乌药 10g,干姜 3g,旋覆花10g,代赭石 15g,煅瓦楞 30g,川芎 10g。7 剂。水煎分2次服。
2014年8月22日复诊:患者诉腹痛缓解,稍有腹胀,大便溏,加用煨木香6g,继服14剂。
药后,患者痊愈,予以停药。2014年11月28日随访,患者诉上腹痛未再发作。
按:脾、胃属中焦,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健,该患者胃气不降反升,故出现上腹胀痛,嗳气反酸之证;脾气不升,则出现大便溏薄;土虚木乘,横逆犯胃,故见腹胀,反酸;因此何老运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法治之。方中吴茱萸与黄连相伍,以疏肝理气,降逆止呕;旋覆花、代赭石开胸散结,下气止呕,调畅气机;苏梗、香附、陈皮、乌药、沉香曲、枳壳、干姜降逆止呕,理气宽中止痛;煅瓦楞和胃抑酸;川芎入络,除久病之瘀。首诊后,患者脾胃升降有序,以达“平衡”,故诸症好转,但有大便溏薄,此乃胃强脾弱,故加用煨木香健脾理气和胃。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73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
[3] 郑淑泳,李静,罗来成.中药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