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
今年5月份,作为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面向政府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机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开始正式运行,目前已运行两个多月。预警信息如何从这里到达公众,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是否更为畅通?
7月初,双台风“莲花”“灿鸿”先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成立不久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迎来一次大考。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台风“莲花”和“灿鸿”影响期间,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台风预警信息1010条,其中,国家级发布预警信息17条,各省发布预警信息993条,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顺利通过了考验,发挥了作用。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挂靠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是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面向政府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预警信息的权威发布机构。它承担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管理,为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提供综合发布渠道等职能。预警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进入规范化阶段。
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国意识到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欠缺。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国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但是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做,很不平衡,也缺乏规范性。
气象部门具有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垂直管理体系,已建成全国上下贯通的气象通信网络,实现了与国防、军事、海洋等部门的互联互通,有利于信息上传下达;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长期稳定可靠的实时业务运行机制和值班值守制度,逐步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基于这些优势,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依托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
确保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十分重要。首先,严格把控预警信息接入源头。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实行专网接入,政府部门利用电子政务外网接入预警信息,数据传输利用气象系统内网实现。
其次,预警信息发布遵循“谁发布,谁负责”的原则。在预警信息制作过程中,预警发布责任单位采用严格的用户认证制度,信息发布的人员,均由系统管理员授权并备案。
此外,在系统录入每一条信息时,都要通过采集、审核、签发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的业务人员独立完成,实现对预警信息准确性的控制。
目前,预警中心已初步实现气象、海洋、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重污染天气等预警信息的发布,并与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中央电视台和多个省级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三大通信运营商等多家单位实现对接。今后,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之间将建立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信息传播网络。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站(www.12379.cn)、电视、广播、应急频道、微博、微信等渠道,及时收到预警信息。
通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第一时间就能发布给政府部门决策层、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一条国家级预警信息经过采集、审核、签发、预警发布工作机构复核等环节后,一般在1分钟之内就会到达公众。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截至7月30日,全国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53760条,其中国家级366条、省级2099条。
预警信息发布上下贯通,在系统中可以从县级共享传输到市级、省级、国家级,也可以从国家级发到省级、市级、县级,实现预警信息的上下共享。
6月30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发布。该办法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从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确保预警信息快速发送到指定范围。该办法将促进预警发布责任单位将预警信息与国家预警发布系统进行对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目前,北京、天津、山西等省(直辖市)已批复成立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20个省(直辖市)已出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预警发布工作是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政府、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表示,各部门、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在机构建设、人员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实现预警信息及时送达易受灾人群、弱势群体,进一步解决好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