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探究

2015-04-16 10:38:02杨军
建材与装饰 2015年3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物绿化

杨军

(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基于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探究

杨军

(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建筑对环境及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倡生态建筑理念,加大生态建筑的建设。本文就主要针对生态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原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基本特征;设计方法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变得严峻起来,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合二为一为生态建筑学。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生态建筑思潮中来。1993年,美国国家公园出版社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中列出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细则”,标志着生态设计理念走向了规则化。

1 建筑领域生态理念的设计原则

如果在建筑领域中从生态建筑系统设计理念出发,即可完全避免发达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免以后对已建工程进行大量的改造,减少有限资源的耗费。

(1)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使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人、建筑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所以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能源的合理使用与节约。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3)注重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4)注重自然环境,实现整体弹性设计。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减少人工层次,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2 生态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特征

2.1节约资源,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

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

3.3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

>

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同时,还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景观、审美品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建筑语言,设计恰当的空间形态,使建筑物在其全寿周期内,对当地的地域景观、传统>建筑能够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保持作用,对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压力作用,能够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过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3增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的联系

要体现对使用者的关心,不管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处理,最终都应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也就是作为人类每日起居、生活、工作的微观环境,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生态建筑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对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如: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适宜的温度、安静环境,保证舒适感。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3 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法

3.1建筑与人和谐共生

在建筑设计中要强调主要是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但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3.2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遵循这一原则,即尽可能尊重和保留有价值的生态要素,尽量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为此,在设计时必须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风力与风向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设计时,必须尊重这些自然因素,必须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这些因素的本质特性,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建筑类型,选用对周围生态环境干扰少的建筑材料,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降低能源消耗,以使得设计出的建筑物对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降至最小。

3.3建筑与社会环境和谐

建筑物在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同时,还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谐,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景观、审美品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建筑语言,设计恰当的空间形态,使建筑物在其全寿周期内,对当地的地域景观、传统建筑能够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够起到保持作用,对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压力作用,能够让居民参与建筑设计与街区更新过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与活力等。

3.4减少建筑物的能量消耗

高效无污染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降低建筑物的能量消耗。为此,设计人员应当以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设计合理的建筑方案。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的选择要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并且营造良好的建筑群的微型气候。就建筑群的朝向而言,一般以朝南或偏南为主,但设计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朝向;就布局而言,考虑到建筑物内的风压对空气流通的作用,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应当错落有致,同时考虑到夏季季风的渗透,竖向布局宜将较低的建筑布置在夏季迎风面的前端。同时,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能耗是由墙、门窗等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造成,维护结构材质的热传导系数高,会增加建筑物的制冷以及制热负荷,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控制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尽可能采用合适的结构以及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来降低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

3.5加强环境绿化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环境的绿化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局部微气候。①在建筑群落周围,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渗透性差的硬质铺地,尽可能多的铺设渗透性强的生态铺地,多种植绿化效果明显的乔木,扩大草坪面积。②建筑物的立面,对墙面、屋顶、阳台进行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墙面种植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屋顶绿化是采用屋面蓄水覆土种植技术,以建筑屋顶部平台为依托,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花草和灌木。阳台绿化是在居民家的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③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手法,协调住区内外环境。例如:设置亲水景点,景点视线通廊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以引进西方形式为主题,生态建筑似有“形”而无“神”。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提醒自己,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只要大胆创新、激发灵感,以严谨的态度研究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及它的表现方式势在必行。

[1]曹伟.生态建筑·生态建材·发展战略[J].新建筑,2005(5).

[2]郭明.浅谈生态建筑设计.建筑探索,2004(3).

[3]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建筑学报,2002(12).

[42]王萱,赵星明.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观.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TU242

A

1673-0038(2015)36-0058-02

2015-8-17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建筑物绿化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基层中医药(2018年1期)2018-03-01 07:36:25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沙湖立交绿化
锋绘(2016年1期)2016-05-13 09:18:14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火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