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亮海 航
(1.身份证号:410823198510138618 2.身份证号:410324198708241118)
高低压配电设备故障及其处理措施
郭小亮1海 航2
(1.身份证号:410823198510138618 2.身份证号:410324198708241118)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电力工程内部高低压配电设备在较多方面也取得较快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水平。但是高低压配电设备出现的相关故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
高压设备;低压设备;配电管理;故障分析;处理措施
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及个人的研究认为,高压配电设备出现上述股故障的主要原因有人为因素和电力设备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引发的高压配电设备故障及其处理措施
在进行高压配电设备送电之前没有完全的将高压母开关进行断开,造成在高压配电设备内部出现备供电路与主供电路互锁的情况;当电源内部的负荷开关没有按照预定的位置达到制定的轨道时,操作人员采用强制力的措施将其安装到预定的位置,造成负荷开关出现机械变形;负荷开关应当设置储能的位置没有设置相关的储能措施;高压配电设备内部的变压器的开关处在试验状态。在上述的情况下维修人员急于实现送电是不行的,往往会造成面积更大的高压配电设备事故,造成更为严重的硬性。
针对出现的上述的情况,这就要求电力工程内部首先提升相关操作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同时做好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所有的设备检查通过之后才能进行送电操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当首先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全方面的测验,测验合格之后才能上岗作业。同时按照实际的工作特点,制定出高压配电设备技术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不断的提升操作人员的实际技术水平。
1.2 高压配电设备自身的原因引发的事故及其应对策略
高压配电设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出现不同程度上老化情况,再加上由于高压配电设备一般均长时间的出于工作的状态,停电机会较少,维护人员对于设备内部的具体的老化情况不甚了解,出现相关的故障之后,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的问题。针对上述的情况,首先应当根据高压配电设备的实际的运行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高压配电设备安全检测制度,定期的对整个高压配电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对于这个过程中发现的开光不灵的问题,应及时的实现对于开关的更换。对于一些关键性的位置进行开光的备份操作。
(1)低压配电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其内部的容易发生负荷开关的面板不能正常的打开,内部的机械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相关的关键性的弹簧由于长时间处于拉伸状态或者压缩状态,而不能有效的恢复到相关的位置,此外,低压配电设备的老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造成低压开关不能闭合到位或者不能实现有效的储能的现象。
低压配电设备的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应当首先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保证低压配电设备的巡视、维护及检修工作定期定时的进行,发现相关问题时进行有效的处理。熟练的掌握各个机械构造和负荷开关的工作性能。在发生事故的高峰期技术人员要增加检测的次数,根据实际的运行负荷的高低,及时的调整低压配电设备的安全电流,全面的降低用电事故的发生。
(2)人为因素也是引发低压配电设备出现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的表现在不注意观察开关的额定电流,随意更换负荷开关;低压进线电源开关在摇出过程中造成低压联络开关跳闸;负荷开关过流跳闸后不能及时恢复;负荷开关面板不能正确打开等等,这些现象均会导致长时间大面积停电事故给用电部门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上述的问题,首先应当从提升人员的整体素质入手,不断的加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提升技术人员的自身的业务的水平,帮助其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技术,同时增强技术人员整体的心理素质,全面的保证当出现相关的状况时,其能够冷静的面对各种应急的状态,以将整个低压配电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坚决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长时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在对高低压配电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及监管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对其中包含的技术资料的保管工作,这些资源主要包括:高低压配电设备使用说明书、高低压配电设备电路图及高低压设备接线图等,这些资料对于维修技术人员在第一时间实现对于高低压配电设备的维修时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保管的过程中要及时的实现对于一些改变过后的线路的图纸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便后续在进行相关维修操作的过程中做到准确的进行。
[1]谢炜,苏立康.《低压配电设计规范》应补充配电成套设备的选型和安装的内容[J].电气工程应用,2008,03:32~33+39.
[2]徐晓波.Honeywell的EBI与Modbus接口设备的通讯——高低压配电系统数据采集[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6,07:47~49.
[3]蔡惠芸.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试论我国电站输配电高低压开关设备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业技术进步,2001,05:11~13.
TM73
A
1673-0038(2015)37-0273-01
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