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梅
(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北 孝感 432100)
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相结合运用探讨
邹红梅
(孝感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北 孝感 432100)
建筑业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崛起,所提倡的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然而采用何种绿色设计,须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地域性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来展开。笔者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的相关概述和设计原则,并结合地域性的特点,对地域性和绿色节能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可行性运用进行了探讨。
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节能设计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于绿色建筑关注的程度的提高,绿色建筑已逐渐变成当今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绿色技术也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地域性建筑主要体现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材料,融合当前建筑的设计原则,并针对地域性的气候特点,从而使建筑更具地域性文化特色,相比于传统地域建筑会更具有适应性。同时,绿色建筑可由可持续、生态等角度出发,以强调在建筑寿命期以内,做到资源的尽可能节约以及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从而为人类提供适用、高效、健康的居住空间,和自然和谐相处。地域化建筑和绿色建筑由建筑设计上而言,并非是创作建筑中的矛盾体,然而由设计角度考虑,把这两种思路相结合对建筑创作而言会更具有挑战性。
1.1 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理念主要是以提升建筑能源使用效率为目的,并降低建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进而达到更好的施工、设计及维修的功效。当前,绿色建筑技术已被建筑行业不断发明和采用,其使人、自然与建筑能够更好的和谐发展,也能将人工技术和自然条件进行更好融合,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绿色建筑其优点在于可运用天然性条件来提升资源材料的再次使用率、节省能源、降低资源的浪费,并可使室内设计变得更加合理。
1.2 绿色建筑技术的科学内涵和体系
绿色建筑技术是以绿色角度对传统形式建筑技术进行重新审度,同时也是传统建筑相关核心学科的组合和交叉,并满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及新型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与自然合作,其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尽可能确保了资源的循环运用,以减少浪费资源。绿色建筑系统主要为人工建筑以及它所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间互相作用、互相协调而产生的相对稳定的一个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与能量相循环的功能性单位,也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间所构成的整体形态。
1.3 绿色建筑技术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技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以回归自然为设计原则。能源的节约,是指对生态能源的利用,以减少排放污染物,同时结合合理、科学的布局,以有效利用清洁能源。资源的节约,是指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使用,从而达到节省资源以及提高资源再次使用率的功效。回归自然,是指将自然和建筑相融合,以达到和谐统一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此外,在设计建筑时,要结合其所在地域的天然材料实施设计。
2.1 绿色建筑技术和地域性间的关系
伴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新技术若要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则其经济性和可以给人们带来的作用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新技术若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则必须由其经济性着手。而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并且由于不同地域其传统文化和建筑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使用绿色建筑技术时,必须结合其地域性特点进行设计。对于不同地域的建筑,其在历史演变中已逐渐发展为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所以绿色建筑技术在实施时,结合地域性,是对地方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行为。而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建筑也受到潜移默化影响,因此,对于传统地方建筑特色的继承与发扬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传统形式建筑特点若要传承,则首先要对地方的建筑特色进行保护,之后设计师在展开设计时要融合当地自然文化和士龄,以使其和绿色建筑技术能够完美的结合。融合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不但可使其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同时也能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2.2 建筑选材的地域化及建筑原则分析
在绿色建筑开展过程中,材料选择十分关键。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选取当地的天然性材料,如石灰、木材、砖块、油漆、竹子等,在选材时应避免过渡使用复合材料。如此选材好处便在于环保节能、污染物减少排放以及减少浪费能源,同时还能够减少对人体造成伤害。在选取绿色建材时,需与其地域性相结合,使其不但可满足环保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在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得以保留的基础之上,又可以降低运输能耗等。实施绿色建筑时,要尊重该地域的民俗民风、地域性、自然环境以及传统建筑文化形式,采取因地制宜方法以创造出能融合现代技术且又具备传统形式设计特征的建筑类型。绿色建筑原则主要为:首先,由建筑选址而言,要从其周边环境、建筑特色、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着手;就设计方面而言,要遵循当地建筑材料和传统文化等,综合上述设计原则开展设计,方可设计出在保留当地特色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又可做到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形式。
2.3 绿色建筑技术地域的层次性
因受地域自然条件及环境强烈影响,使得传统建筑形式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并且这种特色在缓慢的建筑演变发展中逐渐变成具有地域性的乡土特征文化。对于建筑文脉来说对继承的强调,由某种意义来讲是对地方性建筑特色的传承。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促使建筑特色趋同的现象日渐严重,这对建筑文脉和地域性继承与发扬而言,是建筑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同时,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设计中,要注重延续建筑文脉,以保持地域性建筑的特色,从而使建筑和环境具有认知感和归属感。并且在实际设计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注重对传统建筑历史特色的继承,并要使新建筑和其特定城市的环境间相互融合,此外,要鼓励公众去参与到设计之中,最后也要尊重该地域生活方式。
我国的建筑形式曾经拥有光辉、璀璨的时代,由华丽雄伟的紫禁城建筑到朴素清雅的徽州小居,再由黄土高原的窑洞至福建客家土楼,无处不展现了我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多样化。怎样把适合我国不同地域的、有效、先进技术传播且弘扬下去,需要对重要边界条件认真考虑,即考虑气候环境、经济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地方文化与传统、建设资金及建筑材料可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和他国地区的不同和相同点之处。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利用对技术含量的提升来对我国地域性建筑实施升级换代,从而使地域性与绿色建筑技术共同进步,吸收养分且立足本土,注重和自然环境的统一,以形成建筑、人和自然的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走出一条侧重地域性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可持续的伟大目标。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条件也有了许多新要求。而在建筑行业中,因人们需求已发生了改变,所以建筑企业必须要采用新的建筑技术,即绿色建筑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由绿色建筑的理论始源及科学内涵和系统方面而言,其不但环保节能,并且还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效结合其地域性进行运用,如此方可使得在对传统建筑形式继承与发扬的基础之上,不断推动实现建筑的现代化,进而不断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1]潘焕宇.浅谈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J].山西建筑,2008(10).
[2]詹正广.浅谈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J].科技风,2014(13).
[3]邹得侬,刘从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F293
A
1673-0038(2015)37-0018-02
201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