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曲怡 张立德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藏象理论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847)
论归脾汤在情志伤脾证中的应用
李欣欣 曲怡 张立德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藏象理论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847)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提高,人际关系复杂,皆为导致思虑过度的因素,久之,情志出现异常,严重者转变为精神类疾病。又“脾主思”“思伤脾”,利用归脾汤健脾与养心并重的特点,以期达到根治情志病之目的。事实证明该方在治疗情志伤脾方面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归脾汤 情志伤脾 健脾益气
“怒、喜、思、悲、恐”在中医学中被定义为五志,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喜、怒、忧、思、悲、恐、惊”又被定义为七情,“思”作为情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所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正常情志是不会损伤脾脏而致病的,思之所以会致病是由于思虑过度导致,《诸病源候论·上气候》曰:“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说明思虑过度,容易使脾气郁结,导致脾运失常而致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快,工作压力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些因素都会使人思虑不解,忧愁不已,久之会出现情志方面的疾病。情志不畅会进一步损伤脾脏,而且一种情致可以同时诱发多种情致出现异常,损伤多个脏腑[1],故研究情志伤脾的治疗方法对当今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1.1 脾藏意《素问·宣明五气》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明意藏于脾。关于意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意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2]。脾藏意指脾主管人的记忆、意识等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记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脾藏营,营舍意。”也阐明了意有记忆、回忆、意识之意,同时也说明意是在任物之后产生的,是后天形成的,而后天形成意的必要条件取决于心,只有在心的支配下才能产生思维活动的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与先天禀赋相关,同时后天的充养更加重要[3],而后天的充养状况主要依赖于人体内的气血精微的疏布情况,脾气散精,同时推动气血的运行,脾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的生理功能正常,脾气健运,气血运行旺盛,则脾藏意的功能也就正常;营是后天水谷精气所化,其盛衰取决于脾运化水谷、化生营气功能的强弱,脾之所以与意密切相关,就在于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意为脾所主,所以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意的活动正常与否。
1.2 脾主思五脏分别化生其特定的情致,而某一特定的情致出现异常就会损伤该特定的脏腑,使该脏腑功能异常[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说明脾之志为思。思主要有思维意识活动和情感之思两种范畴[5]。思的病理概念是指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个体肝脾气郁功能低下时产生的担忧焦虑的心情,是一种思虑不安的复合情绪状态[6]。《诸病源候论·上气候》曰:“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说明思虑过度,容易导致脾气郁结,使脾失健运。而且在情志活动中,思和忧与脾的关系最大,《儒门事亲》有:“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又云:“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故思虑过度会累及脾脏,出现各种脾脏疾病。《卫生宝鉴》曰:“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心思郁结,忧虑不已,以致饮食无味,精神日减,肌肤渐至瘦弱,无如之何”。这些都可以说明长期思虑不解,忧愁不已,会使脾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现代学者认为思虑伤脾主要是通过影响脾胃的气机,气机郁结而变生诸病[7]。上述说明思虑过极易生脾病,主要影响脾胃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脾胃气机郁结不畅,脾胃之气郁结于中焦,无力运化水谷、疏布精微,出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混淆的现象,则脑髓不充,肌肉不荣;久之,则出现精神萎靡,乏力,上不养则头晕、头痛、健忘、耳鸣,浊不降则出现下利,泄泻等脾虚之证。另外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气机出现异常,人体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随之出现异常。
归脾汤源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卷四》,书中记载:“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归脾汤的功效、组成、用量、用法,可见归脾汤最早是用来治疗思虑过度所致心脾两虚出现的健忘怔忡。明朝的薛己在《妇人校注良方》中在严用和的原方基础上又加入了当归、远志二味中药,扩大了归脾汤临床应用,并一直延续至今。薛氏的归脾汤加强了补血养心之效,更适用于治疗思虑伤脾。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总结,现代归脾汤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疾病,尤其用于思虑伤脾的治疗。
通过这些理论不难看出对于“意”“志”等情志方面的异常导致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健脾的方法来治疗的。
情志伤脾表现两方面,脾藏意出现异常,则健忘,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脾主思异常,“思则气结”出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头晕、脘腹痞满、下利、泄泻、无力等症状。
归脾汤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木香、酸枣仁、龙眼肉组成,本方补血益气,健脾养心。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使气血化生有源,治疗因“思则气结”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当归补血;酸枣仁、茯神、远志、龙眼肉健脾宁心安神定志,治疗脾藏意异常出现的症状,其中远志又能安神解郁,治疗思虑伤脾;木香行气健脾,使本方补而不滞。诸药配合,有养心健脾、益气补血之效;脾主运化、生血统血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则脾藏意、主思的情志功能正常。
《济生方》中明确指出健忘的原因及治法,“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宁静,思则得之矣。”说明“脾藏意主思”与人的记忆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以调理心脾为切入点进行治疗。朱丹溪所说“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治之以归脾汤”,指出归脾汤治疗情志异常损伤脾脏疗效显著;此外,现代学者实验研究证明,归脾汤能改善脾虚大鼠的记忆力,为归脾汤改善健忘、反应迟钝提供了依据,证明了归脾汤可以治疗脾藏意出现异常的情志疾病[8]。还有学者实验研究证明归脾汤使抑郁模型大鼠食欲增强,能改善不思饮食、精神萎靡等脾主思出现异常的情志疾病[9]。由此说明归脾汤能治疗因“脾藏意主思”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归脾汤近年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其应用于情志伤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健脾益气使脾气健运,水谷的受纳、腐熟、疏布等功能及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以改善情志伤脾所出现的症状,使脾藏意、脾主思功能趋于正常;用药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会使疗效更明显。
[1]岳广欣,黄启福,陈家旭,等.七情发生与五脏功能调节.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585
[2]纪立金.中医脾脏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3
[3]肖宁,张丽萍.浅析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37
[4]杨湖.七情致病特点初探.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增刊:38
[5]邓月娥,纪立金.情志与脾胃的相关性探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3(13):29
[6]乔明琦,张惠云,韩秀珍,等.七情定义新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12
[7]冯玲,路志正.脾胃学术思想探微——新时代内伤脾胃的致病因素.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93
[8]王有广,戚琳玉,刘丽云.七情病中医论治探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792
[9]钱会南,胡雪琴,沈丽波.脾虚模型脑内神经肽Y水平和基因表达变化及归脾汤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743
[10]陈宝忠,姚丹,于鸿飞,等.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中ACTH及CORT含量的影响.中医药学报,2010,38(4):19
R289.51
A
1672-397X(2015)10-0063-02
李欣欣(1989—),女,硕士研究生,从事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前期的研究。
张立德,医学硕士,教授。zhldtcm@ 163.com
2015-01-21
编辑:傅如海
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基金项目——脾脏象理论及应用研究(LT201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