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究
陈海滨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主要基地,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状况,指出所存在的问题,以探究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手段。
生态文明;大学生;策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突出生态文明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过程中要有效融入,做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当代大学生承载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希望,是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景。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在我国较早开展,但是整个教育的投入水平较低,造成发展速度较慢,相对于发达国家远远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低。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等高校就开始开设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专业,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生态文明的教育仅局限在这些专业当中;到80年代,开始有部分高校开始开设生态文明的选修课供非专业学生学习,但直到本世纪初也没取得突破性的进展,[3]仅有少数的几所高校把提高大学生生态素质纳入培养目标。[4]目前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停留在对一些环保知识的宣传,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划和统一的安排,没有真正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当前社会有关环保的热点问题有较多的宣传教育,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学习还较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全面。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全社会都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现象也让很多大学生片面的认为,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生态学应该是一个很难的学科,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作为非专业的学生很难学习。这也让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很难普及,而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进而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教育无法切实地开展,导致大学生对生态的整体忧患感不强烈、生态责任感差。
3.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不强。当前的教师大都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传统的价值观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足,认为生态学是专业方面的知识,只有学这个专业的人才需要去学习。所以,很多老师除了钻研本专业的东西外,对生态文明知之甚少,学校也没有相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培训机构,很难有培训进修的机会。老师更多是通过新闻和政治理论学习才知道生态文明,但对其真正的含义了解甚少,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很难的。生态文明是一个跨领域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生态文明的传播者,高校老师还需在相关知识方面进行补充学习。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落到大学生肩上,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文明建设的开展进程,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1.新时期高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是推进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保障。首先,当前的大学生普遍还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生态文明在高校的推动还没起到很好的效果,更多是重视环境教育的专业化培养,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普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没有把生态文明素质纳入。[5]这样的培养机制使得高校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造成对生态文明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与当前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强国建设的要求差距甚远,制约社会生态文明的推进。其次,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补充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关注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未来社会的发展空间。[6]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大力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有效提升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
2.科学发展观在高校践行的有效措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在党的十七大被写入党章,在党的十八大正式被列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重要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强大的作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资源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社会环境现状而提出的新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很长的一段进程,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建设成功的基本保障,作为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的大学生公民群体,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将是最中坚的力量。可见,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的推动需要大学生的有力践行,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高校加大生态文明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能处理好日常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也要能协调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践行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新要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拓展自身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如果缺乏生态文明素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得到有效推动,牺牲环境换经济的发展方式将继续延续,阻碍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必须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积极寻找有效的措施改变当前的状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1.重视生态文明理论的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整体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是设置课程在相关的学科进行教学,主要是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学科,在其他学科都很少涉及。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环境科学类专业,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匮乏。这样要在大范围内普及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进程就相当缓慢,极大地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的推进。高校应立足战略高点,多方征求意见,听取有效建议,从科学性的角度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体系。[6]通过设置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系统学习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认识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已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引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利用价值观有效引导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等等。
2.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效载体。实践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能让人对某一事物有所感触,能启迪内心的认同,生态文明实践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认可,提升生态文明信念。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效的实践形式,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综合素质。首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系列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充分利用与环保相关的一些节日,以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教育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的情怀,在学生当中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知识,提供生态文明践行能力。[7]其次,拓展校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要真正的理解自然生态环境,更多是要走出校园,真正到实地,才能更真切地体验生态文明的内涵。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外参加生态教育实践,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的有效方式,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利用假期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到不同的地方开展实践调查,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就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积极开展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多方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应。
3.全面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是教师上好生态文明教育课的前提,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素养更是提升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最基本办法,也是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持续开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教师,对生态文明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是保障课堂教学、让学生认真听课的基本要求。高校要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进修和学习机会,让教师通过学习掌握生态文明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授课水平,更好完成课堂教学。高校还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优势,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有效实现生态文明的成果转化,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在充分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的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宣讲团形式推出在生态文明领域较为优秀的典型,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讲,引导学生充分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实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在推动新形势下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主动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晓玲.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刘娜娜.高校生态环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1):84~88.
[4]梁仁君.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24~25.
[5]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71~74,82.
[6]刘必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7):124~125.
[7]魏荣,王京京.论生态文明建设诉求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5):33~36.
On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en Haibin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Fujian,363000)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Using various forms to teach and set up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college's students will play a promoting role in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llege students,strategy
G410
A
1674-0416(2015)01-0001-03
[责任编辑:刘 芳]
2014-07-23
陈海滨,男,1986年生,福建南安人,助教,自然地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