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转云
(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当今世界学习者不仅需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是分析、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者必须更专注于新问题解决、学会高效合作及有效沟通。同时,学习者要将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实际运用紧密连接,因为知识无法迁移就谈不上理解和掌握[1]。要完成这些目标学习者必须发展深度学习能力,这要求在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系统上进行革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美国先后于2010年、2013年公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 CCSS)和《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简称NGSS)。这两个标准绝非原来的“广而不深”,旨在保证学生为大学和职业做好准备,更关注于学习者21世纪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生活和职业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2]。为开发和实施相对应的高质量教学评价系统,美国先后成立了大学与职业准备评估联盟和智能平衡评估协会,它们集中了优秀的智力资源,开展教育测量评价前沿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教学评价支持系统。2013年由众多课程、教学、评估领域专家组成的戈登委员会,呼吁各个层面的政策制定者革新现有的评估系统,其报告曾这样描述:共同核心标准列出了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教学评价需要体现出适应日趋复杂和变化世界的能力要求,新的评价系统应当引发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进程的改变。
(一)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往往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情况自行设定教学评价,这类评估操作过程简便、施测手续方便、教学中实用;当然还有其他评估方法,如课堂合作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反馈、课堂观察、书面作业、家庭作业和同学间交谈等,这些都成为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的重要参考。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做更深入思考,从而改进课程和教学。这些改进反过来可以调整评估程序。
(二)大规模评估。大规模评估设计和应用合理同样对学习有所帮助,大规模评估可以收集更多有效、有用、合理的数据信息。大规模总结性评估应最大限度聚焦学习中的关键、核心要素。建立在学校模型基础上的大规模评估,要更关注于细节信息。尽管政策制定者不需要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师和学生有用的细节性信息,大规模评估需要与课堂评估相一致的知识和能力标准。认知和学习研究表明需要确定更大范围的能力标准以测量学生成就,有些能力是现行的评估体系尚未测查,比如知识组织、问题解释、策略运用、元认知能力、参与式活动等,而这些恰恰又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元素。
(一)帮助指导学习。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育和改进学生的表现。根据Sadler(1989)的观点,教师成功运用评估提升学习,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对学习目标的清晰认知(课程);学习者当前表现(评估);缩小二者差距(教学)[3]。学习专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是教学评价如何改变才能更好地支持学习。教学评价与明确适合的课程目标的关联,评估线索的合理解释能产生良性结果。教学实践中教师用各种评估方式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反馈,并激发其学习动机。学生利用评价反馈结果决定学习哪项技能和知识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目标。教学评价提供关于学习中优势和困难的具体信息,帮助学生分析造成误解的详细原因、走出认知误区,尽快进入深入学习阶段。
(二)指导教学设计。有效指导教学设计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所在。Ruiz Primo等人(2002)提出作为评价工具的概念图应由“评价任务”、“反应方式”和“评分体系”三个部分构成,他把概念图技术引入到教学评价设计中,以弥补传统评价方式在评价学习者知识结构的整体特点、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和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但一种教学评价方式并不适合所有情境或目的,出于教学或研究目的而选择不恰当的评估方式将导致无效的结论及对教学设计的忽视。关键在于教师利用评估中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部评估和教育机构外部评估反映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行为,可以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给予有效指导。
(三)支持教育规划。教学评价的质量会影响教育规划的有效性。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育主管部门、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形成关于教育规划质量和有效性的判定。比如,总结性评估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估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估;可以根据检查所反馈的结果修正后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总结性评估能够为教育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提供反馈信息和事实支撑。
评估作为观察学生表现的工具,必须借助学生在具体任务上的表现去判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一)评估三角模型。Pellegrino(2011)提出了评估三角模型(The Assessment Triangle),解释了教育者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去评估学生学习表现[4]。认知即代表“评什么”,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如何表征知识、发展能力的理论、数据及系列假设。在任何评估系统中,都需要依靠分析学生获得的能力做出总结性评估或形成性评估来引导教学从而扩大学习效果;观察即代表“采用何种评估方式”,使用评估任务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检测。评估任务是以认知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每个评估要建立在各种情境和任务下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假设和原则上;解释即“如何对证据进行推理”,就是用以分析从观察中收集到的线索。它表示从评估任务中如何派生出观察。教师做出与学生理解、学习相关的判定,学生如何完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何种表现与学生的知识和理解力相关。
(二)学习进程。教学评价要有清晰而可行的学习表现标准与课程标准紧密连接,而学习进程(Learning Progressions)是近年来西方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研究热点。NRC(2001)研究报告中(了解学生知道—Knowing What Students Know)中曾指出,教学评价必须要结合学习进程的研究,评估的设计要以认知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因为认知和学习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表征知识和发展能力及知识如何组织的过程[5]。学习进程包含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教学行为等要素,当前主要集中在学习目标、进程中的变量、成就水平、知识和理解水平等方面研究。学习进程能够在学习研究、学校课堂实践和教学评价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三)良好评估系统的特性分析。良好的教学评价系统需要具备三个关键特性:1.全面性:教学评价被用来为教育决策和规划提供多种支撑材。单一的测试分数不能作为测查学生能力的依据,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能力的方式和机会,可以提高教学评价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一致性:构成外部评估和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协调一致。尽管大规模评估的理论基础和课堂评估模式有所不同,但二者测查的标准和原则需要具有一致性,从而确保教学评价的效力。3.延续性:良好的评估能够随时间推移测查学生的进步,就如同影像式纪录而不是现有评估系统的快照方式。教育效果往往是延迟的,评估系统的基本标准随时间推移需要保持延续,教学评价需要连续多年系统地收集大量有效信息。
(一)信息全球化的挑战。数字信息技术给教学评价带来众多变化。技术的变革和进步用于评估信息、创设情境,允许学生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随着新一代评估标准的实施,计算机自主评分系统、在线教学资源评教系统等与信息化技术高度相关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6]。网络新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思考和行为方式,相应地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技术的成熟能够确保教学评价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教育评价的发展和应用;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数字信息技术无法衡量意志力、创造性、团队合作等非认知能力,在各项非认知能力嵌入式教学评价系统应用之前,还有大量工作去做。
(二)构建本土化评估系统。我国的课程建设标准至今已颁布了十多年,但内容相对比较空泛、笼统,操作性较弱,缺乏可操作定义和执行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标准的细化和落实很难与教学评价、学习进程发展相结合,无法有效做到给定具体学习目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现实教学质量。构建编制科学、有效、合理的本土化评估系统,不仅要有理论依据,还要掌握专业技术,注重研发团队和机制建设,并将学习认知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应用相结合。
[1]James W.Pellegrino.Assessment 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21st century teaching and learning:A systems approach to progres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as,20(2014):65 - 77.
[2]周琴,杨登苗.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13- 17.
[3]Sadler.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J].Instructional Science,1989,(18):119 -144.
[4]James W.Pellegrino.The Design of an Assessment for the Race to the Top:A Learning Science Perspective on Issues of Growth and Measurement[EB/OL].http://k12center.net/rsc/pdf/PellegrinoPresenterSession1.pdf.
[5]韦斯林,贾远娥.学习进程: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0(9):24-31.
[6]陈吉.美国基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新一代学业评估系统:模型及挑战[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16-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