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沐——重构一位海运名臣的内心世界

2015-04-16 00:05:26王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海运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149-03

① [收稿日期]2015-05-25

[作者简介]王磊(1990-),男,河北唐山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一、写在前面——王宗沐其人

王宗沐(1523-1591),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于广西、广东、江西等地任职,官至刑部左侍郎。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且精于吏事。

嘉靖二十六年(1547),王宗沐于刑部任职时接收一案:蓟州有盗贼七人被捕,但有一人越狱逃走,其余六人狡辩不服,因此案件悬而未决,待王宗沐审理时,令皂隶穿扮成逃犯模样,厉声曰:“某人在逃,今已获,尔复何辞?”六人脸色皆变,尽吐实情,狱才始定。 [1]78此案的审理说明他不但通晓吏案且不失方法。王宗沐初入朝廷以文学著称,同李攀龙、王世贞等文学大儒交好,结办诗社,时称“七子社”。他对于儒学的理解颇有一番实用精神,“学不切于体用,才不附于实学,明不尽则照未周,理不密则脉且略……学不实则才不实,才不实则效不著” [2]卷九: 214上述案例和他对儒学的见地都有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这种经世理念使他在为官的道路上脚踏实地,躬亲实践。在任提学时,创建和重修书院,比较著名的有宣成书院、怀玉书院、正学书院,又常躬亲督课,坐而论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省察;任总督漕运都御使时,面对积久成疾的漕运困境,条陈漕宜四事疏等建议以整治漕运,寻其始坏根源,以图更张;任刑部左侍郎时,阅视宣、大,勘审兵马,整饬边防,安疆保民。王宗沐无论在京师或地方外任,兼守何职,都是一位治世能臣,而非纸上儒生。“礼部言其学有渊源,才长经济,虽经论罢,仍俸廷推,上命与祭葬如例。” [3]卷二四六万历二十年三月辛酉条: 4579

王宗沐作为一朝经世之才,最为辉煌的履历是他身践海运,开辟漕运之外更为便捷和节省费用的运输方式,“漕运既久,势必变通,查得开国定都,必通漕运,运法既久,势须变通,故历代漕运,因时更张。” [4]卷三四五: 1539绍绪丘濬《漕挽之宜》中的海运主张,并且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深言海运之利:“虽通海运,不废漕运,以备缓急也,而别通海运,两漕并输,国计益足,彼不来而此来,先臣丘濬固已言之,此国家至深至远之计。” [4]卷三四五: 1536他对于海运的关注超出了以往停留在海运议阶段的争论,并在多番机遇下施行了短暂的直接海运,终虽不免昙花一现,但其身践实干的作为体现了经世大夫的忧患意识与力学笃行,更证明了海运在当时的可行性。

海运之行是王宗沐事业生涯的顶峰,他的经世之学、忧国之思以及亲躬之行,都将围绕海运所展开,兹下文将以海运为关键词,分析王宗沐的学、思、行,重构这位海运名臣的内心世界。

二、济世之学——明代士人的入世精神

明人以“经世”或“经济”同指经邦济世,即以实学惩弊病,务国计。罗洪先在《七泉遗稿序》中言:“儒者之学,以经世为用,其实以无欲为本。惟用之经,于是事变酬酢之故,人物利害之源,家国古今之宜,阴阳消息之理,无一或遗,然后万物得其所。”济世之学的发展与当时王阳明心学的发展相联系,心学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心为万物本源,肯定人的存在价值,故在实践上强调人的务实,因而与经世之理相谋合。

王宗沐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自然也是阳明学派的理学家。对于在当时游离于统治思想之外的异端之学的尊崇,实际上是对当局朝廷离德政策与腐朽统治的逆反。嘉隆万时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引起经世大夫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针对当时理学的清谈误国,必要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把士人的注意力倾注到整治时弊,安邦济民的道路上。“士惟笃行可以振化矣,士惟实学可以经世矣。” [5]卷二十二: 158反对空谈心性义理,将济世之学与国家政事相联系,以达到真正的经邦济国。王宗沐非常欣赏王安石这样的实干改革派,“宋荆国王文公尝相神宗,悯日弱之势,睹积弊之时,方欲变化更制,举其主于尧舜……嗟夫,如公者,岂所谓瑰玮孤特之行,欲胜天下之长,而剸决督厉之用,欲暴天下所立者与?” [2]卷一: 23对于明代后期的现实弊病以及自身现状,王宗沐希望像王安石一样痛陈时弊,改弦更张,以成救时之相,举君尧舜,这种迫切心理在他以后的条陈奏疏中都有明显体现。

王宗沐自幼生长于台州临海,对海洋的认识并不陌生,在亲历与目睹海禁、倭寇之患后,大海给予他的意义及未来的影响又非常重要。忧世君子对于海洋的关注使他不断积累关于海洋的知识,从《广舆图》到《皇明职方地图》,从海岸线到岛屿,这些都是他海运知识的最初来源,为他以后践行海运做着理论上的准备。他也曾自陈《海运志序》、《海运疏》、《海运详考》,详述海运历史,陈言海运之利,希望将其改革的意见付诸实践。海运作为一项可以与当时国运相并重的治国之策,在士大夫中引起普遍关注,先臣丘濬、王以旂,再到同时期的梁梦龙,都在吸收最新的海运知识,对海洋的认知逐渐细化并趋于实践。

明代士人在经世关怀之下开始思索治国中的困境,海运所带来的利弊之争不绝于朝上,这种困境下的博弈反映了经世济国思想与现实利益矛盾间的显要冲突。明代士人从经世关怀出发,对现实政治中的不满努力寻求双赢的方法,“臣章句末儒,偶有臆见,非敢以为决然可行,万无弊也。念此乃国家千万年深远之虑,姑述此尝试之策,请试用之,试之而可则行,不可则止。” [6]卷三十四: 311王宗沐是那个时期理想与现实交叉点上的人物,夹缝中的直接海运是他将多年的理想付诸实践的短暂尝试,理想中的成功与结局性的失败成就了经世大夫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情节。基于此种信仰,明代士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所表现出的入世精神,更好地诠释着士人责任感的承袭。此心不死,则天地长存,久已浸灌于每一分子血液之中,士人之魂魄,犹如松柏,虽有凋时,然精神抖擞,亦然如故,健壮尤昔。

三、忧国之思——关于漕运弊病的忧患

“国计之有漕运,犹人身之有血脉。血脉通则人身康,漕运通则国计足,此固古人立国不易之轨也。” [2]卷二十二: 460作为南粮北运通道的大运河一直是江南给养京师的必经之路,所以历朝历代都对大运河倾以全力,保证其畅通。时至明中后期,由于黄河改道与决堤,致使大运河部分节段淤塞不通,尤以徐州至济宁段最为严重。嘉靖朝为例:五年,黄河上流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淤数十里,河水没丰县,徙治避之;六年,河决曹、单……夺运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粮艘阻不运;三十一年,河决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运道淤阻五十里; [7]卷八十三: 2028-2036运河的阻塞致使漕运无法顺利通行,京师给养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朝廷之上关于治理漕运的议案层出不穷,更为重要的是兴起了海运之议,寻求漕运之外更为有效的运输方式。

先臣丘濬作《漕挽之宜》,详列各代漕运制度,按语中充分表明他认为漕运已成为国家的一种负担:“官食之,而自取之可也,而又资民力以输将之焉。造作舟车之费,疏通沟渠之劳,跋涉河流之苦,鞭挞赔偿之惨,百千万状,乃达京师”,“况于转输粮斛,载以舟车,经涉艰险,积以岁月之久,行于道路之间,霖雨风波,水火盗贼,不能保其必无”。 [6]卷三十三: 301-305黄河的干运和漕运本身的弊病使漕运无以为继,但明代统治者无不视漕运为朝廷血脉,所以废除漕运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革新。王宗沐对此表现了深深的忧患,他在《条为议单款目永为遵守疏》中说道:“但臣为天下之事,承弊坏之后,则反之必寻其源,摠烦剧之司,则虑之当尽其变,漕运事宜……今不悉理其急切之弊,以收实在之功,则无以肃久涣之心。” [4]卷三四四: 1525在《条列漕宜四事疏》中言:“漕运为国家大计,关系至重……但孔穴多端,非逐一弥塞之,则弊将复蔓,事体烦琐,非悉心料理之,则利或见遗……。”并提出治漕四计:一恤重远之地、一悬预兑之令、一预运官之情、一定海哨之法。 [4]卷三四三: 1523其改革意见涉及漕运的各个方面,从军官到运民,由运米到防范,再到漕运之外的运输方式。每一条都倾注多年考察心血,怅然之情溢于言表,忠谏之意举朝可见,对于这样关乎国计命运的制度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一颗经世之臣的忧患之心。

然承平日久,积重难返,漕运弊病非一日而来,而对于漕运的治理更牵扯到多方的利益纠葛。明廷在处理运输方式的事务上采取了更为传统和保守的方法,没有积极向外扩展出路,漕运制度已趋于僵化,与其配套的漕运设施已然过时,在理想中漕运的完善与现实的困境交叉中更是出现了深层次的断裂。但运河的厄运已被有识之士所注目,国家漕粮专靠运河漕运运输的单一方式也有所动摇,因而复议海运的言论又重新在朝堂上兴起,而王宗沐正是海运的践行者。

四、亲躬之行——夹缝中的直接海运

自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议罢海运之后,期间近一个半世纪(1415-1572)未曾出现国家组织的大规模海运运输,“海运是相对于通过大运河的漕运而言的运输方式,是明代政府通过海道进行,用来支持政府运行或兵备需求,南北方之间的长途物资运输,特别是粮食运输。” [8]10这期间海运罢行多是由于漕运系统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而使海运这一政府行为暂时退出历史前台,但随着黄河泛滥与运道的淤塞,海运之议又重新提上日程。前文说到,针对漕运弊病,丘濬等先臣已经提出解救之法即是海漕并行,并举不废。作为第一个提出海运具体方案的人,其思想多影响到后士对海运的实践,王宗沐就是一位,多年来对海洋的关注和施行海运的热切期望使他不再只是望洋兴叹。

伴随着海运议案的兴起,海运成行已初露端倪,但为众臣担忧的是海上存在的风险评估可能会超出预测。海道不行的症结之一在于山东半岛成山之险,为降低成山角的风险,缩短海运距离,胶莱运河案浮出水面。胶莱运河即是打通在山东莱州府的南端麻湾至北部海沧口的胶莱河段,元、明两朝开胶莱河的呼声不绝于耳,但都不曾成行,工程成本问题是最大的难题。此外,山东百姓的科派、生存问题产生了地缘政治中来自地方利益集团的的反对,“一则山东之人,畏兴大役有科派之忧……一则恐漕渠既开,粮运无阻,将轻视河患,而不为之理”。 [9]卷上: 174-175胶莱议案始终处于徘徊期,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得不到一个准确可行的方案,朝廷因而派人赴实地考察,希望能有所突破。就在这期间,一直为劳民伤财而反对开胶莱河的山东巡抚梁梦龙亲自指挥试行了一次绕过山东半岛的海运,“事体重大,难以空谈遥度,必湏粮船试行一遍,方见成绩。” [10]卷上: 340隆庆五年六月十七日,自淮安买米两千石,绕道登州成山,于八月初三日到天津卫河口湾泊,一路平稳。 [10]卷上: 343此次海运试行的成功,不但说明直接海运的可行性,而且是比开胶莱运河更为优越的方案,并且也得到了当时首辅高拱的赞赏,“至于海有可通之路,闻之甚喜……若得谐此,则于国有万分之利而又无一毫之劳费,纵使新河可开,亦不及此,而况云不可耶?” [11]卷七: 100此次海运为之后王宗沐较大规模的直接海运奠定了舆论与实践基础。

王宗沐多年积累的海运与漕运知识,在梁梦龙初试海运的过程中得到印证并证明是正确可行的,加之当朝首辅的支持,直接海运亟待破茧化蝶。因此,王宗沐提出了直接海运的详细方案,《乞广饷道以备不虞疏》中阐述了对于漕运不通的忧虑与漕河并行的主张,也对海运存有疑虑的言论予以反驳,并提出具体的海运规划:定运米、议船料、议军官、议防范、议起剥、议回货、崇祀典七条。因此这是一篇海运计划的总纲领。

“隆庆六年三月十八日,雇募坚固海船三百余只,加修完备……率领惯熟海道水手岛人三百名及各卫所旗军与原船柁工水手,俱齐集淮。” [2]卷二十二: 472装运漕粮十二万石,由淮安出发,经登州、威海卫,进渤海,入直沽,抵天津,计三千三百一十余里。于当年五月二十九日抵岸,船粮无失。 [2]卷二十三: 491第一次直接海运的成功给予王宗沐本人极大的鼓舞与信心,扩充海运船只与漕粮势在必行。但朝中仍有言海道风波而反对扩充运粮,“臣等又谓海道风波难定,但当习熟此路以备缓急,不必加增……万历元年为始,海运止以十二万为则,候数年之外另行裁酌。” [3]卷六万历六年十月甲寅条: 213-214处于当时局势的压力与自身的局限,扩充海运的计划被迫推迟。这似乎正预示着第二次海运的某些结局。万历元年四月初八日,三百艘海船启行,但这是被迫延迟的日期,之前因船身油灰未融而推迟航行致使错过了最佳的航行日期,途遇海上风波,“抵挡一日,则七舟始坏” [2]卷二十三: 517。此次事件令朝廷哗然,禁行海运之声此起彼伏,户科都给事中贾三近言:“海运畏途,当时建议者计出于不得已,始既以不得已议行,则今当因可已以议罢……乞敕详酌,将海运姑暂停止,仍以额粮十二万尽入运河。” [3]卷十四万历元年六月巳酉条: 441-442在张居正的授意下,海运被迫收场。

这次海运事故使王宗沐期待中的海运浅尝辄止,海运又让位于传统漕运。可以说这次海运的失败不单单是几艘粮船沉没,或是人员损失这样简单的缘由而告罢,朝局中的政治因素已深入其中,王宗沐不过是作为这次海漕之争中的风向标,海运的成败是朝廷中各种势力角逐与博弈的结果,在夹缝中启行的直接海运势必遭到来自多方势力的阻碍,海运的举步维艰与必然性的失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五、王宗沐与明代海运再思考

对于整个海运事件姑且不论其成败,就王宗沐的这次海运就足以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黄河干运,海运试航的成功,首辅的支持以及王宗沐个人的条件共同促成了这次本可继往开来的海运,但终因多方因素而昙花一现,未能延续。海运虽罢不行,但仍留有思绪于我们,结果可能对未来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整个海运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响因素做再思考。

这次海运告罢的原因是政治决策取代了海运技术难题,采取河运是统治者服从传统治国的结果,“明廷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中,采取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有方法,即是说,稳定性的地位总是超越发展和扩张……明王朝当局非常想把国土与世界隔离开来……海运的终止,不过是这种孤立主义政策发展的表现。” [12]227-228即便行海运或海漕兼运利多害寡,仍可看出复兴海运并非一件众望所归之事。海运议并不是一件单纯的经济事件,而可行性也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可行与否已渗透到当时的政治氛围之中。河患、倭寇、海上风险、运输成本,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纠葛,都是海运中所要考虑的因素。站在这样一种宏观的角度似乎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海运议中牵扯到多方政治势力的博弈与最终海运的失败,王宗沐仅因七船覆水而使海运浅尝辄止,风险评估被政治决策所取代,海运触及到的利益会使海运本身产生阻碍,更别说会在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下进行。海运的短暂实行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每一个平衡的节点都有它合乎当时实际情况的存在,伴随漕河运道危机的消失,海运更成为了不必要。清承明制,漕运制度

猜你喜欢
海运
欢迎订阅《世界海运》(月刊)
世界海运(2021年11期)2021-12-02 07:15:24
海运价格上涨,珠三角玩具发货难 向好的出口形势在飞涨的海运价格面前“不堪重负”
玩具世界(2021年5期)2021-03-08 08:42:06
天价海运为哪般?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