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099-03
① [收稿日期]2015-07-28
[作者简介]田萌萌(1989—),女,辽宁凌源人,河北师范大学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承德避暑山庄为清代皇家园林,清帝每年消夏避暑和木兰秋狝都会率领大批王公重臣前来此地。大臣们则以扈从诗的形式记录途中见闻、描绘山庄生活。清初诗人查慎行,在职翰林编修期间曾三次随康熙帝到避暑山庄,甚至北至东北地区,期间创作的数百首扈从诗,不仅再现了奇伟的塞外风光、展现皇家园林生活、表达诗人扈从情感,也成为清初边塞诗的重要部分,对清初边塞诗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查慎行(1650—1727),浙江海宁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今名,并字悔余,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号初白。慎行一生坎坷,至中年举乡试。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荐,诏诣行在赋诗。又诏随入都,直南书房。康熙四十二年(1703),时年53岁,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啸亭续录》载:
查初白慎行继以苏、陆之调著名当时。其诗句亦颇俊逸峭劲,视西崖、义门诸公自为翘楚……尝随驾木兰,褒衣襜服行山谷间,仁皇帝望而笑曰:“行者必查某也。”其风度如此。晚年家居,以弟嗣庭狱……宪皇帝阅其诗曰:“查某每饭不忘君,杜甫流也。”因免其罪焉。 [1]
慎行因其弟嗣庭得罪,阖门就逮。世宗(雍正)识其端谨,特许归田。查慎行一生著作颇丰,有《初白庵诗评》、《敬业堂集》、《周易玩辞集解》、《东坡年谱》、《补注东坡编年诗》、《易说》、《入海记》等书。其尤擅诗文,《清史稿》载:“慎行……於经邃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 [2]可见其诗名之高。
查慎行曾三次随康熙帝出古北口,入边塞到避暑山庄,或消夏避暑或木兰秋狝或北地巡游。第一次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至十二月。第二次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月,历时近一年。第三次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五月至九月。三次随驾巡边过程中,查慎行创作扈从诗数百首,为康熙扈从文臣中创作之最 [3]。承德避暑山庄地处热河,虽非边塞,但在一部分文人心中越过长城即为边塞,这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诗人心理的惯性和积淀。查慎行三次扈从巡游,曾六次往还古北口。古北口位于密云和热河分界线,是进入热河的主要关口。地势雄伟,其东西分为蟠龙山和卧虎山,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涧,巨石磊块凡四十五里,异常险峻。 [4]查慎行生长于南方,塞外地区异于南方的景色、气候所造成的感官冲击必定加深慎行对“边塞”的感悟。从查慎行的扈从诗来看,其已潜意识中将出关后的地区视为边塞。关于边塞诗,阎福玲师认为,狭义的边塞诗指一种以历代的边塞防卫为前提和背景,表现边塞各类题材内容的诗歌。 [5]黄刚先生亦曾指出:“清前期东北边塞诗,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东巡边塞的帝王及其扈从文士之诗,二为流放遣戍东北的文人所作。” [6]所以,查慎行的扈从诗也可视为清初边塞诗。三次的扈从经历,不仅丰富了查慎行的诗歌题材,更是以独特的手法和风格使清初边塞诗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二
据《敬业堂集》、《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整理、统计得查慎行扈从诗267首,其《敬业堂集》中《随辇集》、《考牧集》、《甘雨集》分别为三次扈游所作之诗,依次为114首、104首、43首,另6首为《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中所收录。其诗以古近体五七言诗为主,七言居多,多纪行、恭纪之作,其中恭纪诗达80余首。诗歌内容主要集中于风物景色和塞外生活两方面:
(一)风物景色的描绘
热河地区以其塞外特有的广阔雄奇、奇珍异物而别于江南,《承德府志》云:“塞外土泉肥甘,百卉佳植,其谷宜黍菽……凡瓜蔬果赢、桑麻丝枲、山林才木之饶,亦复靡所不出,至殊种异产,则又非第如元周伯琦所称……” [7]792此等特色风物及塞外奇景、山庄之美都被查慎行记录在其扈从诗中。查慎行对此地的风物的纪实描绘与保存,不仅有重要的史实价值,也在于以奇特风物讴歌圣明天子的太平盛世。
首先,特色风物。《赋夜光木》写塞外一种会发光的“奇木”,此奇木在《钦定热河志》中载:“生塞外山中,枯木根入土,千岁煜有光晶,移至暗室中,毫发皆见。以素甆贮水投之,澄澈通明,略无障翳。” [8]可见之奇。慎行诗云:“积水生神木,俄登几案旁。四时无改火,五夜必腾光。近暎藜辉淡,遥分桂魄凉。顿教虚室白,临巻胜萤囊。” [9]824慎行称其为神木,运用夸张手法写其光亮之强,并与萤囊作比。《塞外蝴蝶》、《塞田双穗嘉谷恭纪》等均属此类诗作。
其次,塞外奇景。热河地区有双塔山,山峦奇秀,两颗巨大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形似宝塔,峰顶各有一座砖塔,因此得名。查慎行《双塔峰歌》称“青天一碧悬双篷,仙舟出没波涛洪。行随径转日在东,并作高柱孤?嵷。” [9]832生动地写出了双塔山的形象。其《行过青石梁》:“古藤攀石度,绝壁过云通。” [9]824写青石梁的险峭惟妙惟肖。慎行之诗,不仅写其怪石险途,亦有写丹山碧水之作,如《塞外山》、《七夕喀喇火屯雨后作》等。避暑山庄为皇家园林,清帝在此消夏避暑,慎行扈从于此,对山庄有较多讴歌、赞美之诗,如《山庄杂咏》:“朝凉夕爽绝氛霾,画里山庄处处佳。” [9]905生动地展现了山庄的气候宜人以及美轮美奂。又如《热河纪事六首》之一:“离宫辟一隅,花繁知溜暖。谷稔喜田腴,耨耯民依切。” [7]1202在写山庄趣味盎然的闲适生活的同时,亦写山庄美景。
(二)塞外生活的展现
查慎行的三次扈从巡游,时间最短也在四个月,丰富多彩的塞外生活,在其诗歌中均有记录。观其扈从诗,有纪行、应制、恭纪、宴饮、酬唱、围猎、感怀等,既见皇帝之勤政爱民、君臣关系融洽、狩猎盛况,也表现了在外扈游的思乡情切。
第一,纪行、应制、恭纪之作。观其《随辇集》,纪行之作按时间顺序贯穿于整个诗集之中,如《五月二十五日随驾发畅春苑晚至汤山马上口占四首》、《二十七日随驾发汤山》、《六月初四日扈驾出古北口》、《十六日五更随驾发鞍子岭行至三道梁天始明》、《十八日驾幸钓台召臣等随行赐膳钓鱼恭纪七言绝句八首》等从诗题中即可看出,其纪行诗时间细密,在纪行同时,写景、纪事,既勾勒出整个扈从巡游的路线,又见其对皇帝、大好河山的讴歌、赞颂。应制、恭纪诗占其扈从诗大部分,如《恭和御制立秋喜霁》、《咏金丝桃应皇太子令》、《奉和御制穹览寺七言绝句敬次上韵二首》等,此类诗虽多讴歌、谀颂、骋才之作,但仍可窥见扈行中一斑,以诗代事,君臣关系和谐、融洽。
第二,宴饮酬唱赋诗。扈行圣驾,宴饮等活动必不可少,慎行之《立秋后一日召游行宫后苑赐宴恭纪十二首》便以唯美的笔触写行宫美景,同时写宴会盛况,如“一片楼台先入望,蓬瀛遥在水中央。”写山庄楼台;“坡坨几曲接礬头,渐入仙源径渐幽。”写丝竹之音;“松鹤阴从积翠生,泉萝烟月一时清。”写御题匾名;“华貂环座尽公侯,特许词臣与宴游。” [9]893写宴会盛景,极见华丽而不奢靡。《俞扶九寓斋赏菊分韵得时字》等则是赏花等活动赋诗。扈行途中,文臣间亦有相互唱和,如《乌城立秋和同年佟渊若韵》 [9]892,虽不见原诗,但从“和韵”可知为唱和之作。《送杨远卿之任武昌》前半部分写对友人的不舍,后半部分则是对友人到任生活的建议及祝愿:“才多政简无不可,列戟凝香但安坐。闲携宾从上南楼,倘有新诗应忆我。” [9]850此外,《贺张志尹前辈生子》等均属酬唱之作。
第三,围猎盛况。除消夏避暑外,清帝每年到热河地区还要进行木兰秋狝,其围猎盛况、气势壮大、雄姿英发,恢宏之势都在慎行扈从诗中可见,如《二十八日驻跸伊逊河源上亲射石熊以熊掌颁赐臣等恭纪长歌》以七言古诗写皇帝射熊之过程,以黑熊凶猛反衬皇帝勇武;又如《初六日随东宫射猎赐全鹿野雉恭纪十首》其一:“林深谷邃轉坡坨,黄叶声中掣电过。一箭拦回飞走路,随身数骑尚嫌多。” [9]843可见围猎场面之壮观。
第四,感怀之思。扈从随游时间之长者近乎一年,其间经历中秋、重阳等节日,扈游在外,不免生发佳节感怀之思。如《十六夜撒勒巴尔吉对月》,秋日过半,酒醒无眠,借月抒怀,空感寂寥。又《重阳节后十日入古北口》:“踏遍云中雪外山,敝裘重脱柳重攀。寒花过节如迎客,朔雁先期已度关。官马散随黄犊卧,戍兵秋较老农闲。劳生属有驱驰分,默数三年六往还。” [9]928此诗写于第三次扈行归途,三年六往还,诗中充满沧桑之感之余,亦以“寒花过节”、“朔雁度关”等词表达隐隐归思。
扈行诗因其所作场合特殊,又多数与帝王相关,且以备御览之需,对诗的技巧要求则更高,既要骋其诗才,又要措辞严谨。综观查慎行扈从诗,数量可观、主题繁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虽多为纪行、恭纪之作,又不显空疏,可谓成就较高。从某个角度来说,其以繁富的内容丰富了清初边塞诗主题。
三
查慎行之诗成就较高,曾一度为清初诗坛领袖。清初诗人多学唐诗,而慎行宗法宋诗,喜苏轼,兼习陆游,其诗歌艺术技巧独特,在力求创新的基础上工笔白描,摒弃藻饰;以议论为诗,极富哲理又重理趣,且重考证。对其诗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黄宗羲比其诗于陆游。士祯则谓“奇创之才,慎行逊游。绵至之思,游逊慎行”。又称其五七言古体有陈师道、元好问之风。今观慎行近体,实出剑南,但游善写景,慎行善抒情;游善隶事,慎行善运意,故长短互形,士祯所评良允。至於后山古体,悉出苦思,而不以变化为长。遗山古体,具有健气,而不以灵敏见巧,与慎行殊不相似。核其渊源,大抵得诸苏轼为多。观其积一生之力,补注苏诗,其得力之处可见矣。……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 [10]
可见,慎行曾师学黄宗羲,得宋诗、苏轼之长。而查慎行的扈从诗,如前文所述不仅从题材上丰富了清初边塞诗,更是以独特的手法丰富了清初边塞诗的艺术技巧。
首先,巧妙地将“对月抒怀”的传统与边塞乐府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相结合。自汉唐以来,诗人多以乐府曲辞《关山月》为诗,借边塞之月以月赋情,或望月怀人或见月思乡。而处于塞外地区的查慎行,并未引用此诗体,而是继自唐以来“对月感怀” [11]的传统来写边塞之月,抒感怀之情。其《十六夜撒勒巴尔吉对月》:“十分月到今宵满,一半秋从昨日过。路转西山鸣鼓角,天垂障塞绕星河。不愁织女机丝湿,自笑姮娥白发多。残醉易醒宫漏永,青绫无寐欲如何?” [9]838虽未延用乐府曲辞《关山月》来写边塞之月,其创作范式却与唐以来的《关山月》创作范式类同,即“以月为背景的见月思乡与望月怀人。”其不同于南朝的《关山月》咏月之作,即从关山月色写起,全诗以月为焦点,以月圆与月缺落脚于征人、思妇的情感。而是沿用唐以来的《关山月》模式,并未全诗写月,只以月为抒情背景,使月退居为抒情色调,在此氛围中抒发情感。 [12]本诗首联写月,以月作为抒情背景,渲染抒情氛围。颔联视角由月与天转到月色笼罩下的景物,奠定了感情基调,颔联化用杜甫与辛弃疾诗句,感慨时光逝去,青春易老,尾联以“残醉易醒”、“清绫无寐”倍增萧瑟、寥落之感。正是唐以来《关山月》的创作范式,只笔渲染月色,而后在月色下抒情,并未采用赋体式的铺排法来全诗写月。其《中秋夜萨勒巴里对月》:“一片中秋月,重经古塞看。宫壶倾法醖,客梦警新寒。似雪侵髯白,疑霜拂帐前。故园诸弟在,怅望隔团圞。” [9]896同样如此。其沿用对月感怀传统,但又全诗并未围绕月来写,将《关山月》创作模式与“对月感怀”传统诗相结合,且诗中多对比,如“十分月”与“一半秋”相对,“残醉易醒”与“宫漏永”相对,以“自身情状”与“怅望与故园诸弟团聚”相对,又善于化入前人诗句,更见其诗才。
其次,相同事件同一景物多次赋诗,选用不同边塞意象、不同艺术手段避免重复问题。
三次扈从巡游,六次往还古北口。查慎行扈从诗中则有四首关于古北口之作。其中写于第一次扈游为《六月初四日扈驾出古北口》、《入古北口》,第二次为《重出古北口》,第三次为《重阳节后十日入古北口》。同样出入古北口,两次作诗却完全不同,如《六月初四日扈驾出古北口》:
太行蜿蜒二千里,七十二坳连首尾。东趋辽碣西冷陉,留干一门屹中垒。巨灵擘石如擘云,云根俯插黄花军。烟氛突过扫无迹,风雨欲来天半闻。出关弥望神州壤,六飞清暑频来往。高墉已断山不断,无数芙蓉列仙掌。川回岡转辇路长,凉亭旧驿今村庄。禽鱼共识天颜喜,草木中含御气香。……停鞭饮马长城外。 [9]821
与《重出古北口》:“烟火千家散旧屯,馈浆野老候关门。自言世得耕耘力,黄犊年来又有孙。” [9]889前者为首次出古北口,对于扈驾巡游此等殊荣,诗人满怀热情,歌颂圣驾,且眼前古北口险峻的地势让人震撼,所以诗人采用罗列眼前奇景的艺术形式,急于将所见所想一一表现在诗里。后者重出古北口,诗人则放弃写景转而写事,选择平淡白描事件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形式导致不同的艺术手法,前者则借景抒情,以乐写乐,禽鱼,草木都因圣驾到来而“喜”、“香”,既对皇帝歌颂,也表达作者的喜悦之情。后者白描,在平淡的事件中,言有尽而意有指,以野老的生活,暗指太平盛世,更见其对圣主的歌颂。又《入古北口》:“金支影转翠微间,万马骄嘶并入关。雉堞连云军角壮,虎牙凭险戍旗闲。西风渐老河边柳,积雪回看塞外山。正是秋清好时节,六龙行狩扈南还。” [9]846与《重阳节后十日入古北口》:“踏遍云中雪外山,敝裘重脱柳重攀。寒花过节如迎客,朔雁先期已度关。官马散随黄犊卧,戍兵秋较老农闲。劳生属有驱驰分,默数三年六往还。”前者为第一次扈游归来,百余日扈游而归,自然心生满足、骄傲之感,诗人则选用“金支”、“万马”、“戍旗”、“积雪”、“塞外山”等边塞意象展现扈游队伍的气势壮大。后者为第三次扈游归来,六次进出古北口,感慨良多,诗人则选取“寒花”、“朔雁”、“官马”、“戍兵”等苍凉、萧条意象来展现苍桑之感。同一事件,同一意象,慎行多次赋诗,却选用不同艺术手段、不同边塞意象巧妙地避免重复,以成不同边塞之诗。
查慎行扈从诗,以其精湛的诗艺,巧妙的技巧为边塞诗增添浓重的一笔,对清前期边塞诗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
查慎行诗名较高,在清初康熙诗坛中,曾一度成为诗坛领袖。在职翰林编修其间,三次追随康熙帝扈行,多次扈游生活使其创作大量的扈从诗,内容涉及扈从生活各个方面,如:特色风物,塞外奇景,塞外生活,纪行、宴饮、围猎、酬唱、感怀等,虽多纪行、恭纪之作,华丽之余却不显空疏,诗艺精湛,艺术手段巧妙。其将“对月抒怀”的传统与边塞乐府曲辞《关山月》创作范式相结合;对相同事件同一景物多次赋诗,选用不同边塞意象、不同艺术手段避免重复。作为清初边塞诗的一部分,査慎行的扈从诗既以繁富的内容丰富了清初边塞诗主题,又以独特的手法丰富了清初边塞诗的艺术技巧,推动了清代边塞诗的复兴,在清代边塞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