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举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民主革命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主革命时期的论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同时解决了“中国革命是什么,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论争的专门著作不是很多,学者高正礼专门著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争》一书以及发表的《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争及其启示》一文,对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思想文化论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密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同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论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交锋。这场论争扩大了人们尤其是一批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论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之后,继之以要不要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论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此展开激烈的批驳,反对张东荪等人的幻想。这场论争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中,还有对无政府主义错误思潮的批判。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对于反对军阀专制统治,宣传进步思想方面曾经起到了进步的作用。但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反对一切政治斗争和政治革命,并且把矛头对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这种思想在青年中的影响很坏,这就不得不引起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同无政府主义的激烈交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无政府主义者积极革命性的前提下,批判无政府主义提倡的绝对自由和绝对平均。[1]55-56之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一部分国民党党员中传播。
这一时期,展开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新老右派的斗争。当时随着革命武装和群众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势力和代表他们利益的中国买办阶级开始恐慌,国民党内部开始分化。1924年6月,邓泽如、张继、谢持等一批老国民党员提出《弹劾共产党案》、《护党宣言》等一系列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纲领,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1]123这个时期,首先,因为孙中山还在世,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威望很高。其次,陈独秀等人已经意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击,积极进行痛斥,再次,因为出现了广州商团武装叛乱事件,亟需国共两党积极合作因而国民党右派的阴谋未能得逞。随着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表现出的强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国民党内部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反对阶级斗争、反对国共合作的采取相对隐蔽的戴季陶主义。[1]147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纷纷发表看法,对此作了有力的批判。这一时期,形势急剧恶化。带有欺骗性、危险性色彩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武装的戴季陶主义”。[1]148-149同时,出现了公然另立国民党中央的西山会议派以及反苏反共的国家主义派。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对此进行回应,但也出现也一些失误。在同国民党右派论争的期间,中国共产党也就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同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以及其在中国的代表或顾问产生了分歧,促进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05
这一时期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形势的论争、中国革命道路的论争和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论争。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反动专制政府。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是新的军阀代替旧的军阀,帝国主义在中国到处横行的日子并没有结束。当时,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内也就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争论。陈独秀受托洛茨基观点的影响,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反对党的六大的决议,提出了同党对立的主张。[1]272中共中央对此从思想、理论等方面对此进行驳斥,并作出了把陈独秀等人开除出党的决定。同时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同国民党改组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是否是“半殖民地”的观点产生论争。关于中国革命形势,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产生多次分歧,并且经过多次的反复。[2]143首先,出现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其次,出现了右倾的革命悲观情绪。再次,出现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最后,出现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论争始于对革命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判断。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时期,以刘少奇、周恩来开始探索在白区工作的实践,出现了如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关系、白区工作路线选择、抗日和武装暴动及对带黄色工会的态度等论争。这些论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工作,为日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及“持久战”与其他错误思潮的论争“和坚持全国各族人民的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以及以王明为代表的“统一战线”高于一切的论争。关于“持久战”的论争,毛泽东在1936年7月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提出了通过持久战争取得胜利的方针。朱德在1937年7月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也表达了抗战将是持久的艰苦的战争。“洛川会议后,中共高层中张闻天、刘少奇、彭德怀等都相继发表文章,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1]509同一时期,国民党当局也确立了持久战的基本战略方针。蒋介石等人也在先后提出“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等观点。这一时期“亡国论”和“速胜论”错误思潮在国内也占有很大市场。“亡国论”认为日本武器精良、军队素质高中国战必败,尤其当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节节败退这种观点更是盛嚣尘上,这种错误观点是以亲日派的汪精卫为代表。“速胜论”妄想美英等国会出面干涉日本侵华,苏联也会出兵中国,认为中国的抗战将会很快解决。然后,中国的抗战究竟会如何发展?如何实行持久抗战这一系列问题都没能够得到解决。1938年5月,毛泽东在集中全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写了《论持久战》这篇著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1]510这就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论争,王明坚持的是“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和“抗战高于一切”等右倾错误观点,未能把握好统一战线中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军事上,王明对游击战争的认识不足,轻视游击战争的作用。六届六中全会批判这种“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错误观点,同时区别于国民党政府提倡的“片面抗战路线”。
抗战胜利,广大人民渴望和平。这一时期出现是否继续革命之争。战后,世界民主力量不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总体力量有所下降。国内,中国饱受战争对生活的摧残,尤其渴望和平。[1]673-674美国从各方面加强了国民党力量服务其全球战略,苏联这个时候也在外交上承认国民党政府。中共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与国民党政府重庆谈判争取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自恃其实力强大悍然发动内战,中共因此调整战略积极地做好革命战争的准备。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出现了是否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争,中共撕下蒋介石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面具。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计,出现了土地改革方案的论争。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中共在《五四指示》发布后,随着革命形势快速发展解放区土改工作落后于革命形势。为了总结经验推动土改工作的发展,中共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着重解决土改和整党问题。[1]755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建国方案的论争。第一个阶段是1945年8月到1947年秋,第二个阶段是1947年秋到1949年9月。第一个阶段中共主张建立国民党为主导的各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专政。第二阶段中共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295围绕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和政党制度问题产生论争。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以及中间势力就建国的路径产生论争,最终同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与错误思潮的论争,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关于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论争始于胡适于1919年七月发表的一篇名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胡适反对人们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实质上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此相对应,李大钊在当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逐一批驳胡适的观点。这场论争实质上就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的论争。在“问题”与“主义”论争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论争了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自称信奉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张东荪和梁启超,主张发展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在中国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在对基尔特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错误观点的论争中,陈独秀等人指出了持基尔特社会主义观点的人不过是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良主义幻想,在肯定无政府主义者的革命积极性的同时,严厉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绝对平均和绝对自由。[1]54在同戴季陶主义的论争中,陈独秀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提出阶级斗争对于实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武器,揭示了戴季陶主义违背了三民主义。[1]148土地革命时期,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形势和革命道路的论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同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立三路线”以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论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教条地对待经典,而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抗战时期,毛泽东等人提出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促进抗战的胜利。论争推动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一步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自觉性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论争促进这一自觉性的形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地开始有意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驳斥胡适提出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以及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论争中,李大钊提出阶级斗争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同基尔特社会主义错误思潮的论争中,陈独秀等人指出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的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只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发展实业和达到国家富强。[1]54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者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明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56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国民党右派论争中,陈独秀等人虽然也采取积极的态度针对性批判戴季陶主义,但也一度以妥协求得共同合作,无视中国国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教条主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论争中毛泽东等人这已经开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时期相结合。延安时期,通过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更是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中共二十一年的历史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解放战争时期,论争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的来说,论争促进全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性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是毛泽东思想。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但这时期还是不自觉的,是少数人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各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形势及革命道路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毛泽东针对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当前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当前革命形势处于高潮”、“不间断革命论”及“城市中心论”等错误思潮论争中,提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同王明在抗战初期时关于“统一战线”论争中,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在一系列论争中,在中共七大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作为科学体系已经成熟。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争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2]317在建国方案论争中,毛泽东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科学观点。事实证明,论争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即是陈独秀的家长制、一言堂作风,使得党内民主问题堪忧。无论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的失败,还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亦或是抗战初期的王明的右倾主义错误都在很大程度由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原因造成的。实践证明,扩大党内民主才能够使政党发展壮大。当然,也可以说出种种主观原因,但这些教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民主革命时期发生的思想文化论争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与各种错误思想的论争过程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土地革命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差点葬送党和革命事业,不仅如此教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似乎成了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从中共成立之日起就已经形成。六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总结,经历整风运动,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论争的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论证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认识和研究。[2]325但是不公平不平等的论争也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挫折。尤其是党内斗争不应该以对待敌人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同志,而是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凡事讲究客观证据,这样才能通过公平的论争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引导公平的论争,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高正礼.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