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韩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蓝雅歌 万宇 青木●本报记者 倪浩 林鹏飞●候涛
中国经济每一次风吹草动,都是外媒热议的话题。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自然也吸引了外界的强烈关注。不过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个“创6年新低”的7%的增速并没有引起“友邦惊诧”或恶意炒作。“这不是一个坏消息”“质量代替数字”“7%的增速仍是一个奇迹”“中国经济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类似的客观评论15日在各国主流媒体上比比皆是。世界以平静的方式接受了宣告告别经济高增长年代的中国。“中国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日本电视台昨日这样评论。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15日对《环球时报》说,一定要用经济新常态下的逻辑来解释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数据,切不要停留在过往高速增长时期的旧有思维之下,也不能用危机时代下的思维加以诠释,“7%的增长速度对目前的中国而言是非常正常的”。
“7%是一个合理的速度”
“在中国试图摆脱烟囱林立的工业化增长模式、向国内消费和服务转型之际,中国经济的放缓被视为必要而不可避免的”,英国《金融时报》15日称,中国第一季度的增长数字并不令人意外,“就在上个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2015年的增长目标是7%左右”。
路透社当天报道说,7%的增长数字“符合路透调查预估中值”,该增速创出6年新低,前次低点为2009年一季度的6.6%。《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一数字较去年第四季度7.3%的同比增幅放缓,但“高于市场预期”。
瑞士《每日导报》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依赖全球经济,北美、欧洲和亚洲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经济现状,导致中国经济受到影响。
韩联社报道认为,这一数字宣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韩国贸易协会研究委员李凤杰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由于长期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整体的体量已经非常庞大,因此其增长率的放缓并不令人意外,“其他经济体也曾经历这一过程”。
“中国经济进入青年期”,德国财经网15日说,中国经济离开了青春期,仍处于阵痛期间,但显得“更加强壮”。7%的增速仍是一个奇迹。中国经济10年内超越美国的决心不会改变。
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评论称,制造业的发展和“迎头赶上”的干劲在过去35年使中国从一个穷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接下来的阶段,作为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其增长速度当然会比上一个阶段要慢一些。文章同时表示,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克服十几亿人口的中等收入陷阱,世界其他国家从未经历过这样规模的经济结构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对《环球时报》表示,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符合预期,对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来讲,7%的速度“还是可以的”。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轨迹来看,韩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增速也曾降下来,而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
奥地利《标准报》15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对于欧洲或美国来说还是非常高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重建阶段,拥有广阔前景。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考虑到农历新年假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年初通常很难判断。左小蕾也对《环球时报》说,不要过度解读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因为第一季度有20多天没有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第一季度的数据不能作为全年经济发展的判断依据”。
“这不是一个坏消息”
CNN15日引用美国信用评级公司惠誉国际专家卡胡恩的话说,适度的经济增长并不全是坏消息,这意味着经济调整到更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经济往往在重新平衡时会放缓”。《金融时报》说,尽管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仍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但周三的数据显示,这一贡献率已开始出现“温和的再平衡趋势”。印度“生活薄荷”网15日发表中国学者余永定的评论文章称,当天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GDP增速可能将进入6%—7%的阶段,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接受较低的增长速度实际上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够坚持这样的改革和调整,全球经济都会受益”。
“质量代替数字”,德国《经济周刊》15日称,许多专家认为,有关中国经济崩溃的忧虑被夸大了。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过程中,重点不再是创纪录的高增长率,而是增长的质量。
“中央帝国需要更多消费者”,瑞士《新苏黎世报》15日说,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积极的一面是:中国的经济更加“正常化”,中国互联网上的采购仍旧繁荣。城镇人均支配收入的发展也更趋平衡,劳动力市场也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