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

2015-04-15 22:57蔡行建黄鹏飞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研究生设置

万 辉,蔡行建,黄鹏飞,郝 璐,周 俊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教学培养处,上海 200433)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学习系统专业知识的主要手段,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随着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方案在不断修订完善,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调整优化。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结构、课程类型及课时分配等要素[2],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本校近年来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工作,通过理论探讨、走访调研和教学实践,在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本校博士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讨构建立足博士生培养目标,以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突出前沿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博士生课程体系。

1 国内外博士生教育发展现状

世界各国为加强高端人才争夺,纷纷制定高端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博士生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美国提出“重新规划PhD计划”来满足21世纪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欧洲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和“里斯本战略”推进博士生教育和国际合作训练;日本也从2011年开始实施高端人才培养战略“博士课程制教育引领计划”(Program forLeadingGraduate Schools)[3]。而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以及我国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受学术系统和国家利益的“双力驱动”,北大、清华、复旦等众多一流高校都已开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4]。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先期开展改革的国内院校均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博士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博士生培养方案一直按照二级学科设置并进行授课。学科口径窄、专业壁垒严、专业划分细等问题严重影响博士生课程学习效果。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呈现“强化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于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大幅调整[5],总体方向按照一级学科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最新趋势要求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相应修订,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重新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博士生课程体系成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3 本校博士生课程体系的不足

本校博士生课程包括英语、统计和政治3门公共必修课,1门专业必修课。面对国家最新培养要求,其课程设置及内涵建设均已显现明显不足。2014年笔者针对博士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全校360名博士生和100名导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3.1 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能力需求 博士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65%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对于科研设计、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工作帮助较小或很小。这种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脱节的现象主要和课程设置与博士生能力需求脱节有关。博士生教学没有“按需设课”,缺乏个性化指导,学习效果不理想,最终导致博士生不重视课程学习。

3.2 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 主要体现在公共课程所占比重过大,代表本校学科特色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学科交叉类课程设置较少,博士生学习仅局限在本专业知识,缺乏全面开拓学术视野的平台课程;最新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甚至与本科或硕士生课程重复[6],学术含量和应用价值不高[7]。

4 本校博士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4.1 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通过对本校2013级博士生进行调查发现,10%博士生入学前已经通过托福、雅思等外语水平考试,90%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5%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70分(优秀),表明本校博士生英语基础比较扎实,英语学习能力较强;70%博士生对自己的专业英语(包括写作、交流、汇报)能力不满意,学术活动中不能熟练应用医学英语,希望博士英语由公共英语向专业应用型英语转型。另外,博士生来源广泛,年龄、经历、专业各异,英语水平差异度大,导致博士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烈,80%博士生希望英语“划分模块、按需学习”。

根据以上需求,为真正实现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对接,切实将博士生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放在首位,2014年本校将博士英语课程细化成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医学术语、思辨口语、医院情景英语4个模块。博士生根据自身需求任选2个模块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课程将医学英语和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作为训练重点,提高博士生在医学实践中的英语应用能力,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型医学人才[8]。另外,缩减学时学分,精简学习内容,解决公共课学分学时较多的问题;针对不同水平博士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设立免修免考机制,为英语起点较高的博士生预留更多自学时间。

4.2 提升统计分析能力 优化统计课程设置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博士生认为统计知识对于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形成尽管极其重要,但现有课程教学还在沿袭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的灌输模式,造成博士生课堂上“讲的太多”,课后能够“用的太少”。因此,超过70%的博士生希望将“大而全”的统计“大课”,设计成一系列“小而精”的专题“小课”,以便博士生在不同阶段自由选学。基于提高博士生科研设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目标,2014年学校将博士统计课由公共必修课程调整为选修课,通过自由选学的形式,博士生可以在医学统计基础、科研设计、临床试验、统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中按需学习,充分满足不同基础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的博士生学习需求。

4.3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优化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传统博士生专业必修课按照二级学科设立,授课内容过“专”过“窄”,满足不了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不少导师表示,博士生在课程学习阶段需要掌握本一级学科范围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一些二级甚至三级学科知识应该由导师组向博士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或者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完成学习。据此,在一级学科培养目标指导下,学校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原则重新调整课程结构,通过集体备课方式优选教学内容,精选优秀授课教员开设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学、护理学5门一级学科平台课程,在更加宽泛的范围内夯实博士生基础知识,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4.4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新设学术讲座类课程 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博士生认为缺乏科研创新动力。为拓展博士生学术视野、引入交叉学科知识、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交流,本校聘请基础医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多个学科近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博士生新设“生物医药前沿讲座”系列课程。此类课程具有3个特点:一是系统性。通过系统设计、凝练主题,将以往彼此关联度不大的学术讲座规划成一门课程,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要求,提高前沿进展讲座的学习效果。二是灵活性。首次将学术讲座纳入博士生课程学分体系,博士生根据自身专业选听不同主题的讲座,每参加一次计0.5学分,至少选听6次,共计3学分;同时,所有讲座均采取全程录播方式,上传至校园网供全校研究生选学。三是启发性。现场互动是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最佳方式。通过与同行或者跨学科专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专家在给博士生带来最新学科发展动态的同时,也向博士生坦诚科研历程的艰辛,通过现场头脑风暴,碰撞出一串串思维火花。

[1] 程铭光,邱兆星.对制订医学博士生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1):22 -23.

[2] 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7):57 -61.

[3] 张天舒,李明磊.日本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新动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104 -109.

[4] 孙晓云,郑芳芳.博士生国际学术会议英语课程构建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111 -114.

[5] 张春元,李俭川.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40-46.

[6] 罗国华.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8-30.

[7] 房 京,路亚光,杨春国,等.我院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8(3):75 -78.

[8] 陈洁莉,李丽剑,祖雅琼,等.医学博士生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3):376-378.

猜你喜欢
博士生研究生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