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辉
(甘肃种业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20)
玉米新品种甘玉23
崔志辉
(甘肃种业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20)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甘玉23的特征特性,并从选地整地,科学施肥、土壤消毒、起垄覆膜、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新品种;甘玉23;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玉米作为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和主要的饲料作物之一,2010年以来常年播种面积超过70万hm2[1~4]。但目前缺乏优质高产、活秆成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密植的玉米新品种,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5]。特别是庆阳、平凉、陇南及同类地区近年来养殖业发展迅猛,对饲草料特别是优质的饲草料需求量不断增加。玉米新品种甘玉23(甘审玉2010005)是甘肃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自交加代选配出的中晚熟丰产粮饲兼用玉米杂交种。该品种表现群体整齐、高产稳产、活秆成熟、适应性广,深受广大农户和饲料加工企业的青睐,在甘肃省内畜牧业发展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1.1 农艺性状
甘玉23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1 d。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植株茂盛,株高270~310 cm,穗位高125~140 cm。幼苗长势强,幼茎绿色,叶色深绿,叶片上冲,叶尖下披,雄穗分枝15个左右,花药黄色,花丝绿色。果穗长锥型,穗长22~26 cm,穗粗5.8~6.2 cm,穗轴白色,穗行数16~22行,行粒数36~45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30~360 g。出籽率83.9%。
1.2 产量表现
2004年在平凉市进行的的春播玉米品鉴试验中,甘玉23折合产量15 366.0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8.9%。2005年品比试验折合产量16 828.5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21.3%。2006年甘肃省玉米中晚熟组区试预备试验折合产量12 381.0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2.2%。在2007—2009年甘肃省玉米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12 343.5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9%。2009年在全省玉米中晚熟组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12 415.5 kg/hm2,较统一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3.1%。
1.3 品质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测试中心测定,甘玉23籽粒含粗蛋白119.5 g/kg、粗脂肪38.5 g/kg、粗淀粉730.7 g/kg、赖氨酸3.26 g/kg。淀粉、粗蛋白含量达到国家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GB/8613-1999) 二 级 标 准 和 饲 料 玉 米(GB/17890-1999)一级标准。
1.4 抗性
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甘玉23高抗红叶病,抗茎腐病,中抗瘤黑粉病,高感丝黑穗病,感大斑病,高感矮花叶病。
1.5 适种区域
适宜在甘肃武威、白银、定西及海拔1 800 m以下、有效积温2 800℃以上的玉米丝黑穗病非流行地区种植。
2.1 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适宜年降水量300~400 mm,集中连片的区域,覆盖甘肃中东部及陇南、天水、临夏、武威等地的45个县区。
2.1.1 选地整地,科学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以蚕豆、马铃薯茬口为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趁墒灭茬耕翻25~30 cm,覆膜前浅耕约16 cm。结合整地一次性施优质腐熟农家肥30~45 t/hm2、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硫酸锌30~45 kg/hm2,农家肥作底肥,2/3氮肥和全部磷、钾、锌肥做基肥。
2.1.2 土壤消毒 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结合深耕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 kg/hm2拌细沙土450 kg撒施,或对水750 kg喷施防除。杂草为害严重的地块,可用50%乙草胺乳油1.5 kg/hm2对水750 kg全地面喷施防治。
2.1.3 起垄覆膜 上年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至土壤封冻前(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或早春土壤解冻深度为15 cm时(3月上中旬)起垄覆膜。距地边35 cm处起垄,大小双行设垄,高低间隔,大垄宽70 cm、高10 cm,小垄宽40 cm、高15 cm。起垄后覆厚0.01 mm、宽120 cm的高强度地膜,用量120 kg/hm2。大垄中间膜与膜间接缝处覆土10 cm压膜,每隔2~3 m横压土腰带。覆膜7 d后,在垄沟内每隔50 cm打直径3 mm渗水孔,以利于集雨渗入。
2.1.4 适时播种,控制密度 4月上、中旬播种。在垄沟内破膜单粒点播,点播后用细沙土封住播种孔,播深3~5 cm,株距27~30 cm,播种密度5万株/hm2。年降水量在250 mm左右地区,应降低种植密度,一般为3万株/hm2左右。
2.1.5 田间管理 播后及时破土放苗、补苗,6~7叶期定苗。定苗后至拔节期及时掰掉基部分蘖。拔节期中耕除草。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大斑病发病初期可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2.25 k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发病后期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0 mL/hm2,或18.7%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150~225 mL/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黏虫幼虫3龄前用20%杀灭菊酯乳油225~675 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
2.1.6 适时收获 全田90%植株茎叶变黄、果穗苞叶枯白、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变黑时收获。一膜两用田块采用秸秆覆盖地膜或留高茬保护地膜。
2.2 水川地及灌区高产栽培技术
2.2.1 选地整地,科学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且通透性好,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高,保水、保肥能力好、灌排方便的地块。秋季进行全面深松或在玉米生育期间进行条带深松作业。秋翻春整后立即镇压保墒。播前结合整地一次性施入优质农家肥30~45 t/hm2、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铵375 kg/hm2、硝酸钾75 kg/hm2作基肥。
2.2.2 起垄覆膜 早春土壤解冻深度为15 cm时(3月下旬)起垄覆膜。方法同2.1.3。
2.2.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5~10 cm地温稳定到8~12℃、土壤含水量14%左右即可播种。在垄沟内破膜单粒精量点播,点播后用细沙土封住播种孔,播深 3~5 cm,保苗 4.95万~5.25万株/hm2。
2.2.4 田间管理 播后及时破土放苗、补苗,定苗严格按照其适宜密度进行,及时防治苗期病虫草鼠害。全生育期灌水4~5次,保证开花吐丝期不受旱。追肥避免“一炮轰”,大喇叭口期按2∶3的比例分2次追施尿素750 kg/hm2。小喇叭口期在垄侧开10 cm沟,追施尿素225~300 kg/hm2。花粒期可叶面喷施3g/kg磷酸二氢钾+20 g/kg尿素混合液。病虫害防治同2.1.5。
2.2.5 适时收获 待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时收获。
[1] 汤瑛芳,王恒炜,李红霞,等.甘肃省粮食作物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7):8-13.
[2] 石林雄.甘肃玉米机械化收获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研究[J].农业机械,2013,28(10):114-117.
[3] 卢秉林,包兴国,张久东,等.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与绿肥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2):67-71.
[4] 柴宗文,刘 健,李 福,等.甘肃省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8(6):43-46.
[5] 任步云.28份巴西玉米种质资源在平凉市的生态适应性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6):17-20.
(本文责编:陈 伟)
S513
B
1001-1463(2015)02-0080-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2.031
2014-12-03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旱作玉米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推广”(2013GB2G100476)部分内容
崔志辉(1981—),男,甘肃榆中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杂交玉米新品种推广工作。联系电话:(0)13919776368。E-mail:bkspymast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