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张春梅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121013)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的思考
张蕊,张春梅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121013)
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前提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偏向“物质至上主义”、道德观不成熟等问题研究入手,进行深入的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性的加强理想信念、物质利益观、道德法治等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状况;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来讲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的政治观点、政治倾向明确而理性,对党的决策方针、政治路线坚决拥护与支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此外,当代大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能够积极学习各项领域的新鲜知识、乐于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拥有积极进取、乐于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存在诸多问题。
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积极的,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趋于理性,有坚定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且他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与时代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学习、就业、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部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思想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原有的已经树立起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产生怀疑。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缺乏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意识。
在现实方面,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也表现在政治信仰不坚定,主要体现在入党动机功利化上。在面对入党的问题上,有的人是真正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信仰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理想信念,有的人则是出于“入党对就业有优势”等客观利益为目的。
2.大学生偏向“物质至上主义”。首先,这种“物质至上主义”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有着显著的体现。在就业时,他们往往忽视工作本身的发展远景和前途,把注意力放在当前的工资数目、职位高低等更加现实的方面,更愿意选择具有高薪水、高社会地位、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工作,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名牌企业等。
其次,部分大学生偏向“物质至上主义”也体现在利益追求方面,表现为更加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是精神层面的,更加偏向“物质鼓励机制”,而非“精神鼓励”。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奖学金机制,从而鼓励学生学习获得奖励,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更加偏向“物质至上主义”,以及“物质鼓励机制”对当代大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不成熟。首先,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不成熟体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抉择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过分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集体利益,把集体仅仅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错误的道德观。
其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不成熟还体现在其将道德“实用化”。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力量,主要体现为认识、调节和评价等功能。但是目前大学生对道德的“实用化”已经模糊了道德本身固有的标准及底线,忽视了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功能。
此外,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不成熟还体现在愿望心理与实施行动的矛盾性上。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事物能够做到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但是,他们在道德判断方面也存在着实施行为的矛盾性。他们对社会上一些行为感到深恶痛绝,但却又颇有无奈、无能为力,但是在面对不道德的行为时,不愿意承担与其作斗争的后果,并且通常会有“总有其他人来管”的想法,将改变不道德行为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4.部分大学生缺乏精神追求。首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目标,无所事事,得过且过,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理想信念淡化,缺乏精神追求。
其次,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敏感度。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心国内外大事及国际形势,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
再次,贪图享乐。他们把安逸享乐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只顾吃喝玩乐,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缺乏远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社会理想、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实现的理想。
1.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社会出现舆论多元、利益多元、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多元、思想与政治理念多元等多元化现象,冲击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理想信念,使他们产生了信仰危机,动摇了他们的爱国意识,使他们对社会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怀疑。
其次,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使大学生面对着更多的困难与困惑,使他们感到生活紧张、烦躁、压抑,甚至觉得前途无望,为他们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带来了影响,使大学生对长期传统教育形成的理想信念产生怀疑。
再次,西方文化思潮以及西方的价值观涌入国内,受西方意识形态、西方普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观念使部分大学生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缺乏上进心,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确立产生了影响,也对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与通讯手段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接触新鲜事物,增加他们的知识储量,扩大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大学生逐渐对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的“消费带动生产”这种现代消费观产生认同,并演化成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3.受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问题的影响。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涌入,西方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1]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同时也对人们既有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拜金主义盛行,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屡现,严重影响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社会道德文化发展与建构未能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步,使我们这个社会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道德问题,以至道德信仰的危机。”[2]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发展状况并没有与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同步。正是这种不同步,使社会上出现了畸形竞争心态、过度求利心态等,误导了大学生的义利观、道德观,影响了他们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
4.当代大学生缺乏精神信仰。首先,追求物质,忽视精神家园建设。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然而,部分大学生在追求物质生活时,却淡化了精神追求,很少思考和谈及理想、信念、境界、人品、道德以及人生品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向物化发展,精神追求逐渐减弱。
其次,淡化意识形态观念。受西方普世价值、同化思想等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少数人缺乏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把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人生原则,奉献精神、责任感与使命感等传统美德受到追逐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思潮的挑战。”[3]部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中外差别意识等匮乏,在面对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冲击的时候,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缺乏抵御不良思想观念的能力,容易被蛊惑、诱惑,容易被误导、误入歧途。
1.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培育,对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具有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的重要作用。”[4]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社会角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正能量,也要坚决抵制“西化”意识形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
从学校角度,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理想信念教育主题讲座、读经典红色图书、学习革命历史英雄、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等,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合在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从家庭角度,家长要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不能将对子女的关注度只停留在学习成绩方面,而要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子女的人格、人品、心理发展特别是理想信念方面的培养教育。
2.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当代大学生的物质利益观从总体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所以其物质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引导的。首先,进行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教育。要教育当代大学生注重集体利益、长远利益、精神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精神利益高于物质利益。
其次,既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也要培养他们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引导他们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
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首先,应强化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法治教育。用道德法治教育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用“小悦悦事件”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漠视社会、冷漠他人冷暖;用“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朱令案”、“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案件教育大学生加强法治观念,用理智、法治解决问题。
其次,要把道德法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利用法律课、思修课等课堂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道德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模拟法庭、宣传普法讲座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意识;全社会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利用影视剧、小说、网络等文艺作品,以致公共场所的公共宣传渠道普及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律思想和法律常识,达到全民普法的效果。
4.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首先,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艰苦奋斗意识。新的时代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新的涵义,“我们讲艰苦奋斗,不是要求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倡导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5]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地认识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学习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井冈山精神,乐于吃苦、不怕艰难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焦裕禄精神等,并把握其时代性,发扬不尚奢华、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其次,将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进程、文明修养、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对比教育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实践中深刻感受艰苦奋斗精神,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
最后,要注重家庭教育。在物质教育方面,家长要教育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习惯,反对物质上的铺张浪费,培养“量入而出,适当消费”及“理性消费”等正确的消费理念;在精神教育方面,家长要教育子女养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坚强品格,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宽容豁达、善解人意的平和心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5.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方面,社会应该积极宣传正能量,给予大学生希望。在内容上,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中国梦、爱国主义教育,以主流意识形态和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理表现面对社会和人生。在方式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搜集大学生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信息,分析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心理素质现状,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和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向上、心理健康。
在学校方面,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经常开设心理健康课,教育大学生创造阳光开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优良传统。也要优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咨询诊室,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供良好的渠道。
在家庭方面,父母既要重视对子女的知识教育,也要注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父母应该多加关注子女的心理活动,经常与子女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思想观念,帮助子女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减轻精神负担,使大学生能够实现身心全面地发展。◆
[1][2]张春梅,宋焕斌,高国军.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6~109.
[3]张春梅,曲建武.国际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12):52~54.
[4]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V(4):5~9.
[5]张晋峰.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4~6.
On the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
Zhang Rui&Zhang Chunmei
(Bohai 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13)
It is the precondition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 and practical problems,which can help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Based on some problems,such as infirm faith,materialism and immature ethic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measures on how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problems
G40
A
1674-0416(2015)02-0094-04
[责任编辑:刘 芳]
2014-11-04
本文系2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编号:14JD710033)的研究成果。
张蕊,女,1992年生,辽宁沈阳人,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春梅,女,1966年生,河北滦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