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红明 沈丽君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无障碍设计源于丹麦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正常化原则”观念,主张身心障碍者也应该能有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使身心障碍者能够回归主流,出发点是建立在使用者能够在公平使用的基础上[1].无障碍设计的名称始见于1974年,联合国组织会议报告《身心障碍者生活环境》中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这个用语开始出现.无障碍设计是消除使用者构成障碍因素的设计,主要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无障碍设计就是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在生活中使用公共设施的一种安全保障,使他们最终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活动,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设计师的社会义务.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无障碍标准”的国家,并且通过立法机构制定有关法律,使无障碍设计具有某种强制性.例如,1968年和1973年国会分别通过了障碍条例和康复条例,提出了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在公共建筑、交通设施及住宅中实施无障碍设计要求,并规定所有联邦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实行无障碍设计[2].美国对无障碍设计注重创新,引进各种有利于使用的设施,各类设施已经完善,从而营造出一个无障碍社会环境,使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儿童等弱势群体可以像健全人一样享受户外空间活动.在美国,无论是大城市小城镇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残疾人专用车位、专用坡道、专用电梯等非常普及.发展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无障碍设计的法规和技术标准.
1948年12月许多国家共同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25条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从这时起残疾人受到国家的重视.由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出台,使我国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扶助成为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1989年,我国建设部、民政部、国家计委、中国残联联合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1991年5月15日正式开始施行.我国部分城市公园中陆续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苏州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无障碍设计发展事业从开始到现在,虽然已经有30年的发展历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建设程度还未达到国际化要求.
(1)老年人. 通过年龄的划分,60岁以上划分为老年人.老年人现在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由于身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心理机能等的不断下降使他们转变为弱势群体,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倡他们要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
(2)残疾人. 分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以及肢体障碍.战争、天灾人祸、工业、交通事故等都是造成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为重视,不仅要享有社会给予的福利待遇,更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活动空间;
(3)儿童. 儿童阶段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时期,亦称为弱势群体.他们的骨骼、体能、心理智力尚处在发育过程,还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比如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避开城市公园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危险,必须有无障碍设施加以保护.
城市公园对于无障碍设计的关注度较低,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计对比来看,面临着诸多问题.无论是从相关的硬件设计配备,还是国家建设部门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都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国城市公园在无障碍设计中硬件配备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被用作无障碍的设施配备不齐全;另一方面是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完善.从无障碍的资源配备来说,公园作为公共场所,需要全面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以及弱势群体等,他们都属于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对象.因此,在这些人群无法正常享受城市公园的功能时,需要针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设施配备.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中许多配备是严重缺失的,最典型的现象是大部分公园入口没有专门建立无障碍通道来方便这些弱势人群,盲道缺乏连续性等.无障碍设施设计也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尺寸、样式等不严格依照无障碍设计的要求与标准来建造,造成许多设施的实用功能受到影响.例如,许多公园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道长度、坡度设计超出标准,较大的坡度虽节省占地面积,却造成活动不方便,直接影响使用.
无障碍设计不仅要对设施的配备安装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还要对后期的使用过程进行相应的跟进与监督.目前,维护管理工作是由公园工作人员承担,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经验和理念,因此,使无障碍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管理极度缺失.
由于针对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没有专门的法规约束,许多公园在设计时没有将无障碍设施完整的考虑在内,将资金用在公园小品或娱乐项目的建造上,这样就更加重了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因此,要制定法规明确规定公园中无障碍设施的配备比例、标准等.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相对较复杂及要求较高的工作,要考虑到弱势人群的不同需求,使他们的特殊要求在使用时都能够被满足,这样才能称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无障碍设计.但我国对无障碍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故技术水平有限.许多设计受技术水平的制约,造成我国城市中无障碍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提高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水平要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将设计工作转移到满足弱势人群的人性化需求、安全需求、使用需求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人性化需求是特殊人群最为直接的需求,即要考虑到弱势人群的行为与使用特点,还要契合弱势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时要优先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安全方面:设施在使用中不会出现影响弱势群体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现象,如无障碍通道坡度过大或地面处理不当,会使残疾人的轮椅在通过时发生倒滑,影响残疾人的人身安全;使用需求方面:主要是指无障碍设计的便捷性与使用需求,在公园公共设施的设计上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设计的无障碍设施才可方便使用;此外,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到无障碍设施与整个公园其它设施的协调性,以及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经济性.
根据目前我国在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进行科学的理念更新才能满足无障碍设计水平的提高.科学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包括人体工程学设计理念、环境心理学设计理念,以及环境行为学设计理念.人体工程学包含着非常多元化的设计要求,其本质上就是要从人的需求出发,设计要与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相符,因此,无障碍设计必须要考虑到所有弱势人群的需求状况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与调整,明确每一项无障碍设计元素的标准、尺寸、关联性等;环境心理学对于城市公园设计来说是一项新的设计理念,即在公园的环境中,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活动与喜好等,对于弱势人群而言这种设计理念尤为重要;环境行为学是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通过环境来影响人的思想从而决定人的行为过程,满足人的运动、锻炼等行为需求,弱势人群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需求,因此,城市公园无障碍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弱势人群的行为需求以及公园环境与弱势群体的行为关系[3].
通用设计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是指对一些公共性的设施、园路、建筑、小品、植物、标识等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加入无障碍设计元素.公共设施,如厕所、洗手处等需要专门设计,以实现弱势群体的公共需求无障碍.园路是典型的公共使用设施,考虑到弱势人群行动不便,园路路面铺设材料必须要平坦、防滑、避免摔倒.城市公园中的建筑是向公众开放的,在进出建筑的出入口,需要专门针对盲人设置通道,配备扶手等.公园中的小品,如凉亭、走廊、拱桥等,考虑到弱势人群的需求,必须要保证设施没有尖锐的棱角.此外植物规划、标识安置等都应当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与儿童的需求,运用易识别性原则,保证无障碍设计的完整.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一切相关的组成元素都包含了人们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交互设计中交互的对象,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还包括了不同层次、感官、感受的交互性设计.对于公园设计来说,无障碍元素的加入必然要与正常的设计相融合,公园还有着许多其它的功能,通过景观设计与多种园林组合元素的搭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无障碍设计中要保持这种感官、感受的协调性,即选择了无障碍的设施设计也要保证整个公园整体效果,能够从各个感官角度给人以心灵上的感受.除了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外,听觉、触觉、嗅觉这三种感受也是交互性设计最重要的,无障碍设计既要满足这三方面的协调性与美学要求,也要注重合理的安排色彩、植物、建筑材料的搭配.
无障碍设计工作是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城市公园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游憩、娱乐、修身养性的场所,其设计必须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及儿童的各种基本需求.本文对城市公园中无障碍设计的运用展开研究,阐述无障碍设计策略,希望对今后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借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王小荣,许 蓁,贾巍杨.无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7.
[2]周文麟.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3-244.
[3]赵忠超,赵 军.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设计策略研究—以济南市泉城广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7):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