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涛 景学安
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马洪涛1景学安2
【摘要】目的了解莱芜市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共选取1 9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D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以分析莱芜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根据DQ的结果,将所有入组对象分为成瘾组和未成瘾组,比较两组学生的EMBU和SCL-90评分。结果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为73.71%,手机上网成瘾检出率为8.85%。手机上网成瘾与农村、高中、学习成绩较差等因素有关(P<0.05)。比较显示,成瘾组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未成瘾组(P<0.05)。在EMBU评分方面,成瘾组的F1、M1因子分低于未成瘾组(P<0.05),而F4、F5、F6、M3、M4和M5等因子分高于未成瘾组(P<0.05)。逐步回归分析,母亲职业为自营业者、家庭收入越高、人际关系越敏感、抑郁程度越高、母亲过度偏爱、母亲情感理解缺乏等是手机上网成瘾的危险性因素。结论中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较严重,与自身及家庭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危险因素
近年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升级,手机与网络融合,智能手机渐渐取代了固定的有线互联网络终端,无线上网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总网民数的81.0%。但由于人们对于网络会出现不良使用,网络成瘾现象作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4]。有线互联网络应用导致的网络成瘾现象较为普遍,已得到了较全面的研究[5~7]。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相比,手机网络有许多新的特点,而关于手机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较少,尚无系统的理论阐释,尤其是对青少年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身心危害、病因及发病机制、心理干预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此,本研究对莱芜市1 965名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情况及成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1对象2013年9月~2014年4月期间,分别选取位于莱芜市区的三所初级中学和三所普通高级中学,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6个年级中随机抽取40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按照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问卷填写要求及回收标准培训,统一指导语。调查安排在自习课时间,时间约40 min。本次调查得到了学生、家长及老师的知情同意。
1.2.2调查工具包括: (1)一般情况:自编一般社会学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家庭收入、户籍所在地、学习成绩等。(2)网络成瘾诊断问卷(DQ)[8]:所有入组对象均以修订的网络成瘾问卷为诊断依据。该问卷最早由Young参照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编订,该问卷操作简便,是目前许多研究网络成瘾者经常采用的诊断标准。该问卷有8个项目,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项目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征。(3)症状自评量表(SCL-90)[9]: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细分为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测验的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表(EMBU)[9]:该量表分为11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因子,分别为F1(情感温暖、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有关母亲养育方式的5个因子,分别是M1(情感温暖、理解)、M2(过干涉、过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分别计以1、2、3、4分。采用因子均分统计,得分越高表明该养育方式程度越高。
1.2.3诊断标准和分组方法被调查对象按DQ量表评分分为两组,DQ评分≥5分者为成瘾组,<5分者为未成瘾组。
1.2.4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有t检验、卡方(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1手机上网是否成瘾人口学因素的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 800份,有效答卷2 666份,有效率95.21%。经数据处理,拥有并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学生1 965名,占73.71%。将筛选出的这1 965名学生的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DQ评分,手机上网成瘾者174例,成瘾率为8.85%。其中男生成瘾率9.51%,女生成瘾率8.22%,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农村户籍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为10.45%,城市户籍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为7.59%,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为7.55%,高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为10.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较差的孩子手机上网成瘾率为10.61%,学习中等的学生为7.35%,学习较好的学生为6.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3个因子对其子女上网成瘾影响不大,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手机上网是否成瘾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根据DQ评分结果,将所有入组的学生分为两组,174名学生DQ评分≥5分者进入成瘾组,余下的1 791名学生进入未成瘾组。成瘾组与未成瘾组SCL-90评分比较显示,成瘾组学生10个因子均分均高于未成瘾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成瘾组与未成瘾组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s)
SCL-90 成瘾组(n=174)未成瘾组(n=1 791) t值 P值躯体化1.02±0.82 0.56±0.61 9.02 <0.05强迫症状 1.57±0.76 0.95±0.76 10.17 <0.05人际关系敏感 1.43±0.82 0.77±0.68 11.93 <0.05抑郁 1.72±1.08 0.91±0.85 11.49 <0.05焦虑 1.23±0.76 0.66±0.65 10.68 <0.05敌对 1.34±0.88 0.91±0.91 8.29 <0.05恐怖 1.14±0.87 0.57±0.64 10.78 <0.05偏执 1.23±0.81 0.67±0.68 9.96 <0.05精神病性 1.16±0.74 0.67±0.67 2.39 <0.05其他1.19±0.91 0.69±0.69 8.80 <0.05
2.3手机上网是否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状况的分析
成瘾组与未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因子评分比较显示,手机上网成瘾组在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M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低于未成瘾组(P<0.05)。在F4(父亲偏爱被试)、F5(父亲拒绝、否认)、F6(父亲过度保护)和M3(母亲拒绝、否认)、M4(母亲惩罚、严厉)、M5(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均分成瘾组高于未成瘾组(P<0.05)。见表3。
表3 成瘾组与未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均分比较(±s)
EMBU 成瘾组(n=174)未成瘾组(n=1 791) t值 P值F1 2.43±0.55 2.53±0.57 2.21 <0.05 F2 1.70±0.49 1.62±0.54 1.76 >0.05 F3 1.99±0.45 1.97±0.49 0.58 >0.05 F4 2.19±0.87 2.06±0.74 2.06 <0.05 F5 1.77±0.74 1.64±0.63 2.46 <0.05 F6 2.17±0.58 2.04±0.59 2.90 <0.05 M1 2.29±0.70 2.69±0.62 2.31 <0.05 M2 2.19±0.50 2.11±0.48 1.88 >0.05 M3 1.83±0.72 1.71±0.60 2.57 <0.05 M4 1.67±0.63 1.50±0.53 3.84 <0.05 M5 2.27±1.15 2.05±0.77 3.24 <0.05
2.4手机上网成瘾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手机上网成瘾作为因变量,其他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的水准下,有6个影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中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其中手机滥用及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在是信息时代,手机应用无处不在,正确使用手机,能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相反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出现手机滥用,则极易导致网络成瘾综合征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上网成瘾174例,手机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8.85%,与张新乔等[10]、赵萌等[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男生和女生手机网络成瘾检出率相似,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以往研究不一致[10,12],原因可能是以往的研究是针对电脑上网,男生比女生操作计算机更熟练,更喜欢到网吧等场所上网,更易发生网络成瘾,而本研究针对手机上网,手机的易获得性和强大功能适合各种人群,这也提示网络的可获得性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之一。高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高于初中学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3],这可能因为初中学生多为走读,带手机到校的较少,且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父母可起到更大的控制、监督作用,而高中生大部分住校,为了与家人联系方便,大部分学生会带手机到校,且离开了家长监督,容易放纵自己。农村户籍学生手机上网成瘾发生率高于城市户籍学生,与张新乔等[10]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推测可能原因是: (1)莱芜地区本身面积较小,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差别缩小; (2)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较粗放,要求不如城市父母严格; (3)许多农村父母体会到自己文化水平低的难处,对孩子的教育寄予厚望,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其中就包括购买及使用智能手机。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手机上网成瘾率高。这可能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更早获得手机,自制力较差有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高,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力薄弱,学习兴趣不大,更容易被网络吸引,学习方面的挫败感使得学生更愿意从网络及游戏中找到自信。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母亲职业进入影响因素,在自营业者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间有显著差别,这可能与前者忙于劳作,对孩子的关注较少有关。另外还有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状况也是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危险因素之一,说明在家庭中,母亲的因素对孩子手机上网成瘾的影响更大。
手机上网成瘾的学生与未成瘾的学生SCL-90评分比较显示,手机上网成瘾的学生的10个因子均分均高于未成瘾学生,说明成瘾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健康受到身体、社会、精神及情感因素等的影响,物质依赖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身健康[14],而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高度负相关[15],同时,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物质依赖产生的原因[14]。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理论。
已有研究发现[16,17],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结果支持以往的结论。EMBU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手机上网成瘾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未成瘾学生,说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保护性因素,而手机上网成瘾学生的父亲因子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因子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以及偏爱被试等方面得分高于未成瘾组学生,说明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是手机上网成瘾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父母亲的过分偏爱及拒绝否认都是消极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造成手机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式的家庭结构可能比较适合孩子成长,而如果“父慈母严”,则会出现家庭角色的“混乱”,则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中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率较高,其发生与学生的心理问题及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并且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对待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实践中,要注意分析个体的人口学特征,还要了解个体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正确指导个体健康地使用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8,3: 237 -244
[3]Kim K,Ryu E,Chon MY,et al.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 J Nurs Stud,2006,43(2) : 185-192
[4]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 : 355-359
[5]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1) : 64-66
[6]祝卓宏,高文斌,高晶,等.走出网络迷途[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6: 23-32
[7]高文斌,高晶,祝卓宏,等.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与调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7-56
[8]Yong K.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185-190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 : 31-35,161-167
[10]张新乔,黄悦勤,罗晓敏,等.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0) : 750-756
[11]赵萌,黄悦勤.网络使用自评量表的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 : 63-67
[12]王玉龙,王建平,付丹丹.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 : 678-682
[13]民盟北京市委.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3-2-26
[14]杨德森.行为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31-259
[15]李秀敏.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6) : 72-77
[16]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 : 243-247
[17]王浩.“网络成瘾综合症”成因分析及矫正[J].南平师专学报,2004,23(1) : 52-55
An investigation and related study of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 Hongtao,JING Xuean.
Rongjun Hospital of Laiwu City,Laiwu 271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iwu city.Methods A total of 196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olved and assessed with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DQ),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and Symptom Checklist (SCL-90).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Q,all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addict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and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scores of EMBU and SCL-90.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s are 73.71% for using smart phones and 8.85% for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aiwu city.The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related to the rural,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P<0.05).The all factors and total scores of SCL-90 in addi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group (P<0.05).The F1 and M1 factor scores of EMBU in addi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group (P<0.05),however F4,F5,F6,M3,M4 and M5 factor scores in addic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group(P<0.05).The result of logistic regress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e risk factors of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cluded mother’s occupation for the self-employed,high family income,sensitive personal relationship,depression,high level of preference in mother,low level of emotion understanding in mother.ConclusionIt is serious for the status of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ir individual factors and family.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bile phones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factors
(收稿日期:2015-04-11)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3.013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46(2015)-03-0201-04
作者单位:1.271100,山东省莱芜市荣军医院2.泰山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