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秀出真我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如何创新发展模式

2015-04-14 04:41:12师亚丽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超级女真人秀

师亚丽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真人秀”,秀出真我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如何创新发展模式

师亚丽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真人秀节目以其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的特征,以及“虚构场景,真实展示”的特有魅力一次次在神州大地创造着收视奇迹。从起步、狂热到低迷再到重装出发,前进中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不乏亮点。但在风光的背后,也是问题丛生。当简单模仿,低水平竞争已无法抓住观众视线时,理清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认清真人秀节目发展中的弊端,开辟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正确路径,便成了当务之急。

真人秀;发展阶段;同质化;模式创新

真人秀又称“真实电视”(Reality TV),意在说明真人秀节目展示的是现实中的真实生活,“虚构环境,真实展示”是这类节目两个最大的特点,本文在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路径,进而推动此类电视节目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概描

真人秀,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 此类节目人是核心,真是特色,秀是手段。

我国真人秀节目崛起于2003年,是我国综艺节目真人秀形式的开端。其后一系列电视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2004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梦想中国》使选秀类节目初露锋芒。2005年则是国内真人秀节目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为最大赢家,播出后都有不俗的收视成绩。

经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借鉴境外的相关节目,真人秀节目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娱乐节目的主流。2013年真人秀节目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大幅增长,《中国达人秀》《星跳水立方》《防务精英之星兵报到》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2014年,户外体验、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更是异军突起,可谓全面开花。单就引进韩国版权或中韩共同开发的节目,便有《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爸爸回来了》《奔跑吧,兄弟》等数十档节目,同时引进美国版权的《极速前进》也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起步期: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首次亮相在2000年6月,那年,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开播,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但“秀”这个概念真正被大众普遍接受,应该在2004年。那一年,湖南卫视率先推出一档选秀类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在“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的口号声中,安又琪、张含韵等“超女”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而《超级女声》在实现广大女生的“明星梦”的同时,也缓缓拉开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大幕。

狂热期:2005年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迅猛,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依旧扛起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大旗。超高的收视率,巨大的收益和民众的

参与热情造就了真人秀节目的狂欢,一众“超女”让众多渴望成为明星者看到了一条依靠电视选秀节目成名的捷径。接下来的几年里,各大卫视争相推出自己的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浙江卫视的《我型我秀》等,争奇斗艳的真人秀节目在赚足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真人秀节目在这一时期极其火爆。

低迷期:之后几年,各类真人秀节目展现的是千篇一律的画面,乏善可陈的套路。依靠“毒舌评委”,“内幕爆料”等老套手法搏人眼球的各档真人秀节目终于招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某些依靠低俗内容换取收视率的真人秀节目甚至直触管理红线。随着《快乐男声》在一片惨淡中收场,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市场陷入了一片低迷。

探索期:2007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我国真人秀节目似乎陷入了发展困境,依靠之前“山寨”道路显然已经无法刺激到观众麻木的神经,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急需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探路者当推上海东方卫视于2010年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之后,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好声音》。这档由荷兰《The Voice》原版版权引进,从“转椅”到导师的表情、细节都原汁原味“烹调”出的节目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之后,2013年又有湖南卫视的开年大戏《我是歌手》,七位实力派歌手的“好声音”对决,好戏连连。巧合的是,这也是一档引进节目,“韩国原版,中国式改造”的方式再一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二、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瓶颈

(一)原创节目少,节目同质化程度高

我国真人秀节目是从引进模仿起步的,《走进香格里拉》模仿美国的《幸存者》,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是美国《美国偶像》的翻版;《绝对挑战》是美版《学徒》的仿真品……即便是高仿的产品,其在做工、材料、质量等方面都是无法和原创产品媲美的,而低挡的仿品,甚至连外形相似也无法做到。

湖南卫视今年七月才开播的真人秀节目 《偶像来了》,也曾遭遇网友的抄袭质疑。此前 ,由于该节目首播时出现了一众明星拉飞机的桥段,被观众指出与正在东方卫视播放的 《极限挑战》雷同。原创与模仿的争议还未消停,这周的第二期节目中,林青霞和宁静要完成的整理房间任务,又被眼尖的观众指出与深圳卫视播出的《极速前进》第一季情节撞车。

模仿别人的游戏,“参考”别人的任务设计,真人秀内容的乏善可陈背后,突显的是中国电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原创匮乏。显然,“抄袭”“模仿”“借鉴”的通行做法已成为制约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最大问题。

(二)节目种类单一,观众审美疲劳

如果只从节目的内容审视,可以粗线条地将我国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分为野外生存类、才艺竞赛类、生活窥视类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目前来看,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类型大多集中在才艺类,无论是《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亦或是舞蹈类的 《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等,节目的内容都和才艺展示有关,这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节目就十分罕见,而是这些节目与才艺类的真人秀节目相比,往往不能赢得较长久的关注和带来理想的盈利。尽管才艺类的真人秀节目具有便于操作、可控性强、内容感染力强等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反观真人秀节目发展比较成熟的欧美地区,其节目的类型却十分丰富。有室内进行的,如《老大哥》;野外拍摄的,如《幸存者》;以演播室为主体的,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也有以实景为主的,如《诱惑岛》。当然也有才艺类的,如《美国偶像》等等。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些节目无论在收视率上还是在节目带来的收益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规则漏洞多,观众不买账

由于大多数竞争类的真人秀节目都有丰厚的奖赏,因此你死我活的争夺往往使“秀”的意味荡然无存。有些参赛选手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获得好名次,甚至明目张胆地进行拉票,结果使参赛选手之间的 “秀”变成了其父母之间变味的“秀”。

在评委的选择上,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选择显得有些随意。以《超级女声》为例,此档才艺类的真人秀节目,应以才艺的展示论高下,但在《超级女声》中有些选手的成功晋级靠的却是背后感人的故事,有些靠出众的相貌;而且《超级女声》的评委常常更换,评委的水平高下有别,这都大大降低了专业水准,使得比赛结果有时难以令观众信服。

(四)产业链不完整,盈利模式不清晰

以真人秀节目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为例,一个成功的真人秀节目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支撑。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虽然我国真人秀节目的代表《超级女声》背后也有天娱传媒公司的鼎力支持,但从周笔畅、陈楚生等一众超女快男与天娱的解约风波来看,给予真人秀参赛选手的合约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桎梏。

三、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之道

近年来,随着《我是歌手》《中国达人秀》《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的崛起,这种靠引进国外节目版权,进行中国式改造后播出的做法正在神州大地大行其道。这种“中国瓶子装外国酒”的做法能否真正提拉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市场?以笔者对此类节目多年的关注和对市场表现的思考,我国的真人秀节目要想健康发展,光靠引进版权、因袭模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加大原创,完成转型

创新永远是使一个节目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是催生优秀节目的坚实土壤。创新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原创式创造,也包括在原有基础上的个性化改造。当然这两种做法对于现今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来说都比较困难,因为我国的真人秀节目从起步到今天只有十几年时间,而国外真人秀节目诞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路程。目前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引进原版节目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如《中国好声音》在保留荷兰原版 《The Voice》“转椅”“盲选”“导师制”以及英国版《The Voice》的舞美、灯光等诸多细节的基础上,将关于选手背后的故事等易于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诸多环节加入节目中。浙江卫视《十二道锋味》第一季也颇有原创特色,此档节目以谢霆锋做美食为最大噱头,第一季开播时拍摄地覆盖巴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地区,邀请的明星也是像范冰冰、赵薇、容祖儿等一线大咖,被调侃为“围观谢霆锋的朋友圈”。当然,植根于中国土壤引进国外版权的做法,可以使我国的真人秀节目通过学习借鉴别国真人秀节目的长处获得成长,但引进只能是辅助手段,能让真人秀节目常办常新的途径只能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特色创新,其中创新节目内容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努力的方向,而不能靠低端引进博取一时的收视率。

(二)完成“本土化”改造

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艺术,不但要对境外电视节目形态进行本土化改造,还要主动地“走出去”,实现“引进”与“输出”的良性互动。面对“舶来品”,中国的电视人应当自觉地进行民族化、本土化改造,以维系自己民族文化的根系。中华民族乐观诚朴的民族精神,善良坚忍的性格特色都是值得在电视节目中发扬光大的。电视工作者要构建符合中华民族欣赏习惯的文化,创造与时俱进的电视作品。例如在教育类真人秀节目《一年级》第七期中,学生们随老师进行了一场游学之旅,体验古代私塾教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了健康文明、高尚美好的民族精神。审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观众会发现这些节目大多是由国外引进,经过本土化改造后呈现给电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守护是为了在文化转型之际,融合西方文化精华,实现创造性重构,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三)提升技术,保证质量

我国早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往往在节目制作技术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节目制作不够精致,而不够精致的作品就容易造成观众的流失。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背后,必然有过硬的制作技术做保障。才艺类真人秀节目要想真正感染观众,绚丽的舞台设计,完美的音响效果,对参赛选手一举一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捕捉等等细节的精致展示都是节目获胜的重要因素。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真人秀制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在摄像方面,整个节目配备38台摄像机,场内架设了26个机位。为了捕捉导师们的表情,在他们‘转身’之前,数台摄像机被隐藏在黑色幕布之后,以最不让人察觉和紧张的方式,记录着每个生动的细节。还有8台摄像机对准现场观众,专门捕捉他们的细微表情。在这方面,《爸爸去哪儿》更是创下了多项纪录。《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摄像团队多达四十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摄龄超过五年的老手,其中不乏由其他节目调配过来的主摄像。无论从拍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这支摄像团队在国内真人秀节目中都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多次使用了时下流行的

遥控无人飞行器,搭载高清视频拍摄相机进行跟拍。之所以动用这么多人和设备,全因真人秀节目拍摄的特殊性。

(四)凸显特色,以人为本

在过去几年中,不少卫视的真人秀节目都曾对我国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和《武林风》,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红楼梦中人》,但由于当今的真人秀节目往往难以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口,使得这类节目很难对观众的胃口。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中国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一定能够开出灿烂之花。

真人秀节目中真是灵魂,人是核心,成功的关键在“秀”字!真实的个人,虚构的环境,相同规则下的不同展示,这些便是真人秀节目的魅力所在。目前,国内较成功的几档真人秀节目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中国好声音》让观众在背对歌手时可以尽情享受纯美音乐带来的愉悦,评委刘欢为鼓励学员而脱帽,那英更是真情流露,脱鞋奔上场与学员载歌载舞。而《奔跑吧兄弟》中的“酷跑女超人”Angelababy,不仅能完成各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能在队友陈赫受伤的情况下,上演“美女救英雄”的桥段,让节目充满暖意。这些优秀的作品证明,只要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中国这块底蕴深厚的文化土壤,一定能够开出炫烂的民族文化之花。

(五)加强监管,保护版权

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同质化和低俗化正严重侵蚀着我国电视节目健康的肌体,如果监管和法律不能有效发力,必将带来电视市场的衰落。一档好的真人秀节目要能充分把握受众的需求心理,不断创新以满足大家的好奇欲,不能一味地借鉴模仿别人的成果。因此,加强对节目模板的版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各个国家对是否应该将节目模板纳入版权保护的范围仍有争议,但只有及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原创的真人秀节目进行版权保护,才能保证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长期健康的发展。如果原创作品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终将扼杀原创者的创作热情,长此以往,优秀的原创节目将会越来越少,最终,我们必将失去核心的观众,真人秀节目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媒体也就逐渐失去稳定的收益。

(六)拒绝低俗化,社会价值优先

作为电视艺术类型中的一个分支,电视真人秀节目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改进提高,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通知》指出,近年来,大多数电视真人秀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一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但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因此,有必要对一些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和调控,要坚决抵制此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真人秀节目的价值引领作用;坚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要秉持健康的社会立场,寻求社会核心价值观与节目内涵契合之处,将节目的社会价值摆在首位。切实加强管理和调控,引导真人秀节目健康发展。

结语

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从简单抄袭模仿到学习借鉴创新,始终走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面对当前真人秀节目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方面要加强引导,不能任其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也不宜过多批评指责,要认真领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知精神,加强管理调控,切实提高质量。毕竟,它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这种成长中的曲折西方国家真人秀节目也同样经历过。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创新,唯有在借鉴基础上进行独立自主的创新才能给我国真人秀节目带来长久的繁荣,而这种真正繁荣的出现既需要中国电视人不懈地探索,又需要法律、制度、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责任编辑:钟晓红

G22

:A

1008-3537(2015)04-0074-04DOI:10.13844/j.cnki.jxddxb.2015.04.015

2015-07-25

师亚丽(1965-),女,甘肃天水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出版文化,法制新闻。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211.G4.20151209.1123.030.html

猜你喜欢
超级女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军事文摘(2023年14期)2023-07-28 08:40:26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智族GQ(2019年9期)2019-10-28 08:16:21
PRODUCE 101,BEYOND THE BUZZ
媒介融合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应对——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重新启动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超级女声”北京拉票
综艺报(2016年12期)2016-07-03 03:09:42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
金色年华(2016年14期)2016-02-28 01:44:15
超级女富豪快速增多
世界知识(2016年2期)2016-02-04 03:08:02
论真人秀节目的剪辑要点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5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