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静,李 侠,孙文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北京 100029)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例临床分析
许 静,李 侠,孙文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北京 10002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滋阴养液、益气养血的中医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为(5.12±0.93)mmol/L,甘油三酯为(1.99±0.71)mmol/L,与对照组的(7.19±1.16)mmol/L,和(3.31±1.24)mmol/L比较,改善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疗效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的病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西医治疗对于时间窗口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需要严格配合治疗时间,且治疗后有一定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笔者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排除近期患有出血性疾病、过敏体质、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导致的脑缺血患者。9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52~80岁,平均(63.3±4.3)岁。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52~79岁,平均(63.1±4.2)岁;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53~80岁,平均(63.8±4.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方法,对颅内压较高的患者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125 ml/d,连用7~15 d,减缓患者血肿情况。治疗过程中注意做好抗感染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医护人员定期按摩患者肢体,减轻患者肌肉萎缩的程度。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即黄芪35 g、川芎10 g、当归8 g、红花10 g、桃仁15 g、丝瓜络20 g,每日1剂。煎前先用水浸泡15 min,煎好后早晚各1次服用。同时,医护人员积极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定期按摩患者肢体。14 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以及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的评定标准[3]。显效: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肌力恢复到Ⅴ级;有效:患者能借助拐杖行走,肌力恢复到Ⅱ-Ⅳ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肌力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G和T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和TC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比较(±s)
注:a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治疗后1.99±0.71a3.31±1.24a4.527<0.05观察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TC(mmol/L)治疗前7.79±1.29 7.80±1.27 0.035>0.05治疗后5.12±0.93a7.19±1.16a2.511<0.05 TG(mmol/L)治疗前3.89±1.96 3.90±2.01 0.048>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4例(8.89%)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组有3例(6.6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4,P>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其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临床上西药治疗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重视缺血后脑神经细胞的保护,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4-5]。但单纯西药治疗受时间窗口的严格限制,有一定的副作用[6]。中医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中风”,是因为患者元气虚弱,气虚则导致无力运行血液,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发生血液淤积和经脉受阻,出现脑络闭塞致患者发病[7]。中药能活络通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中药治疗能更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脑组织供血,加速患者的恢复[8-9]。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具有抗凝和溶栓的作用,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颅内压;川芎能增强患者脑部血流量,减轻患者脑水肿;黄芪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丝瓜络具有通经活络、解毒消肿等功效,对消除患者脑水肿具有良好的作用。诸药联用,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扩张脑血管,改善患者脑部血流量,促进水肿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中药药效温和而持久,具有全身调理作用,和西药配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6%,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脂情况,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张 珍,张 智,谭文惠.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02-103.
[2]赵 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12(5):12-13.
[3]赵世明,于淑宁.中西药物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2例临床观察[J].中国杜区医师,2010,6(15):126-127.
[4]张俊华,于 明,苏建华,等.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3):196-198.
[5]张丽娜,安中平.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5(4):51-52.
[6]李保军,苏 楠,王红涛.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19-220.
[7]周 华,倪 蕊.复方丹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3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6):731-732.
[8]王 珲,王 琴,戚 妹,等.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5,26(6):794-796.
[9]郭春宣,王川贤,张冠壮.醒脑静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17):2525-2527.
R743
B
1003—6350(2015)19—2905—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9.1056
2015-04-01)
孙文军。E-mial:nmgxj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