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 涛
2015年湖北省“三抓一促”(抓学习、抓作风、抓党建,促改革发展)活动动员会召开后,荆门市积极行动,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一轮“三抓一促”活动全面展开。自该活动开展以来,荆门市民宗局连续推出微信群、微课堂、微事项、去向牌四个微平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机关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2015年4月24日“荆门民宗”微信群正式开通。为吸纳 “粉丝”加入“荆门民宗”微信平台,市民宗局专门发出 “动员令”,号召全市“民宗三支队伍”积极加入使用。对部分没有微信账号、不会使用微信的民族宗教界人士,由民宗干部手把手地教会使用。截至目前,微信群已网罗群员80人。
“每天早上都有各类信息对我的手机进行轮番‘轰炸’,短信、手机报、微信公众服务,让人应接不暇。‘荆门民宗’做得好的话,我一定会坚持看。”荆门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魏美章道出了群员们的心声。
如何预防“荆门民宗”变成“僵尸微信”,微信群联络员动了一番脑筋:发布管理办法,设置原创栏目,精心编辑图文……管理办法规定,市局机关干部依周按天轮流收集、发布信息,回复各类咨询,回应涉及民族宗教的热点难点问题。《微·新闻》《微·民族》《微·宗教》《微·党建》,一个个图文并茂、内容简洁的栏目跃然而出,让大家在忙碌中快捷而轻松地获取资讯。
“‘荆门民宗’已经成了全市民宗系统信息服务、交流学习、形象展示、廉政建设的新平台。它是继荆门民宗网站之后又一信息化服务平台,是运用网络推进民宗系统能力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市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胡端雄如是说。
微信群自运作以来,发挥了“宣传政策的小平台、答疑解惑的小助手、推动工作的小窗口”的作用,赢得了群员们的赞许与认可。
近年来,荆门市民宗局变学习“软任务”为“硬约束”,建立“周五学习日”制度,开展“科长讲业务”活动。通过严格制度、创新形式、狠抓落实,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每年初,市民宗局都要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落实学习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动机关干部 “常长学”,个个上讲台,人人当老师。机关上下学理论、钻业务蔚然成风,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锤炼了一支拿得出、用得上、过得硬、有作为的机关干部队伍。在市委组织部举行的理论考学中,市民宗局4名干部参加考试,优秀等次2名,合格率100%。
此外,在宗教界定期举办“妙心讲坛”,将其打造成信教群众的精神家园,打造成培养本土宗教领袖的“红色摇篮”,打造成民宗文化的金字招牌。3月6日,在聆听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妙微以“人间佛教,智慧人生”为主题的演讲后,荆门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丁和权深有感触地说:“举办‘妙心讲坛’不仅是提升教职人员宗教学识和修为素养的有效方式,更是促进全市宗教和谐的鲜活实践。”
“真没想到,仅仅一个电话,小孩入学问题就解决了。”2015年春季开学在即,租住在荆门市南门社区的清真寺阿訇定林堂犯起了愁,子女入学的事还没有半点眉目。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民情联系卡”上民宗干部的电话,问题被直接反应到荆门市民宗局。经市民宗局与教育部门衔接、沟通,定阿訇很快实现了子女按政策就近入学的愿望。
在“三抓一促”活动中,荆门市民宗局建立了民宗干部联系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微事项”,用真心和爱心架起了一座服务直通、民情直达的党群“连心桥”。针对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众残疾人反映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市民宗局引导东宝佛协等爱心单位,在牌楼镇挂牌成立 “荆门市圆梦残疾人庇护工场”。2015年 4月,荆门市民宗局依托市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首期培训的50名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众残疾人,已在工场从事塑料花制作、渔网编织等工作,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开展“三抓一促”活动以来,荆门市民宗局共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16户,落实帮扶资金近10万元,解决入学就业、低保医保、税费减免、廉租住房等困难和问题40余个,协调办理市基督教两会“爱心药店”手续、宗教场所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等好事、实事12件。
荆门市民宗局在机关外墙设立“人员去向牌”,小小“去向牌”标有人员姓名、职务和现时工作状态(在岗、外出、开会、请假),晾出“民宗干部去哪儿”。就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告知牌,真实昭示了民宗干部实实在在为民服务新理念。
该局纪检组长邓承胜介绍,公示机关干部的行踪,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让单位的更多工作细节充分显现出来,真正让大家知道上班期间,机关干部在干什么?到哪里去了?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一制度已纳入年度考核工作中。
实行去向告知制度,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干部工作效率的大提高,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许多来办事的人员称赞表示:“去向告知设得好,不管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能找到人,我们办事方便了,也不再用多跑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