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特约记者 郭欣 张佳
文化西安的创新实践
»文/本刊记者 张永军 特约记者 郭欣 张佳
几朝历史更迭,镌刻进秦砖汉瓦;千载岁月悠悠,浸润着诗词歌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西安的曾经。
时光流淌,沧海桑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伟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西安这个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响起的城市,正向着世界之城、文化之城的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这是西安打造文化中心的脚步和节奏。
自2012年开始,西安市委、市政府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八水润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渭北工业区建设、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确定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这是西安市担当时代使命,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升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文化高度,改善民生福祉的清晰路线图,是伟大中国梦在西安的具体实践。
一座城市,特别是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如何在发展中坚持本我,实现跨越发展和永续发展?这需要审慎思考,精准发力。
每一个时代,总是有人勇于担当使命,也总是能做出敢为人先的事业。这需要决策者把准脉搏、看清方向。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建设。这是西安基于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是事关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工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发展滞后、工业支撑不足,一直是西安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现实。审视发展短板,反复调研论证,充分酝酿,科学决策,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西安的工业突破战略,并将渭北工业区作为主要发力平台。
2012年8月,渭北工业区挂牌,拉起了一个城市的工业筋骨,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年迅猛增长,成为西安工业引领发展区域,为西安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文化是西安的根与魂,是西安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个性所在,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色和魅力。作为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是历史留给西安的珍贵记忆。保护历史大遗址,是西安的责任,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重大决策。同年8月,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决定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并将总面积8.58平方公里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特区建设的启动项目。
水旺则城兴,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如何让“绕城而过”的水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将“八水润西安”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再次将水和城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八水润西安”工程,规划建设“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通过实施水系治理、引水进城、河湖连通工程,实现“库连河、河连渠、渠连湖”的新胜景,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水润西安,云横秦岭。秦岭是西安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她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是大自然对西安的慷慨馈赠。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挖掘秦岭北麓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大秦岭之美,正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为此西安市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纳入五项重点工作。
路通则变。西安地处欧亚大陆桥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具有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主枢纽地位。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这座千年古都也面临着交通的巨大压力,迫切呼唤交通要有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公路交通枢纽工程被西安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五项重点工作后,西安公路交通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公路路网,提升西安主枢纽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构建全国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五项重点工作是西安基于对自身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对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是事关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
找准发力点,五项重点工作的决策,不仅从城市发展的方向为西安把准了发展脉搏,也从惠民利民的各个着力点凸显了城市发展的民生情怀。
谋定而后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如何让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如何让五项重点工作掷地有声,是对魄力、智慧与执行力的挑战。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说,五项重点工作涉及生态、文化、民生改善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多个领域,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着眼西安永续发展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要坚持规划引领,实施项目带动,创新体制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为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显著支撑作用,为西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西安市市长董军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落实,努力在全面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让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过上更好生活。
秦岭是西安的绿色长廊和生态屏障。西安开创性地为一座山立法,于2013年10月颁布实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配套的诸多约束性规划,研究确定西安市秦岭生态保护区的“四至”界限。制定西安市“十三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编制《西安市“十三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秦岭生态保护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西安重拳出击,展开了一场秦岭北麓违建整治风暴。行动中,西安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会、现场会15次,西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督导,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齐心协力、形成依法整治的强大合力。截至2014年11月13日,秦岭北麓西安段202栋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提前完成,共计拆除145栋,没收整改57栋,秦岭生态得到恢复。政府将青山绿水还给了秦岭,还给了市民。
两年来,渭河西安段、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蓝田段完成全部堤防建设,西安提前完成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作,新增生态水面955亩,使浐河成为城市东部真正的城中河,为沿岸数十万市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仪祉湖、西安湖、航天湖、大兴湖、常宁湖、堰头湖、桃花潭,以及渭河城市段生态区、浐灞湿地公园、灞河灞桥生态湿地、渭河华山湿地、幸福湿地、渭河人工湿地、沙河水街、浐河城市段、沣河良家滩、沣河沣东生态景区等“八湖十湿地”陆续对市民开放。
城市的竞争,最终还要归结于文化的竞争。做好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不仅是对西安城市价值的准确判断,更是近年来西安选择正确发展路径的水到渠成之举。2012年8月,西安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之后短短三个月内,汉长安城遗址上9个村共3380户群众、1.5万人为了申遗梦,舍小家为大家。搬迁之快、群众情绪之平稳,创造了备受赞誉的汉长安城遗址搬迁模式。与此同时,安置房建设全面启动。以遗址保护为着眼点、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西安加快实施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打造成一项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城市建设、生态提升、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为一体的综合工程。
西安市社科院巡视员、研究员李骊明认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是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大手笔,是“国家背景,城市行动”的典型工程。只有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放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基地的语境中才可以讨论其功能和作用。
渭北工业区要弥补西安经济发展的短板,但是做大工业,并不等于走简单的、粗放的、原始的工业发展道路,而是要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渭北工业区规划面积有几百平方公里,西安的目标不是尽早把项目摆满而是要不断强化工业区的内生动力。近三年来,多组团协力发展,创造出令人称叹的“渭北速度”,渭北已成为西安工业经济的重要引擎,逐渐显现出城市经济全新增长极的喜人风貌。
西安地处中国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市具备通达的先天优势。西安的发展,需要新的时空。以道路建设和缓堵保畅为核心的公路交通枢纽建设,成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每天交通高峰期从各个地铁站口鱼贯而出的市民,用轻快的步伐印证了一个城市便捷的交通路网给市民带来的福利。2014年5月通车的南门与环城南路交通综合治理工程,让中轴线经永宁门南北向通行时间平均减少10分钟。多座立交的通车,让一环路整体通行时间平均减少20分钟,形成快速、立体、便捷的内城路网体系。
随着地铁一、二号线相继开通,西安的路网枢纽齐头并进,城市周边四通八达。多条国道的有效连通,使西安过境车辆分流、对接更加有序高效,有助于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国道310西安过境一级公路贯穿渭北工业区,这条渭北大横线建成后将进一步密切渭北三组团的交通联系,承接主城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2014年,大西高铁西安至太原段开通运营;以及新增的4条国际航线2920万人次的吞吐量,都预示着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施五项重点工作三年来,家门口的风景,看得见的好处,对西安市民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五项重点工作实施三年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市民的身边。西安不断加强城市道路、水、气、热、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城市形象日新月异。通过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开展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4.99%。以人均公共绿地9.34平方米,50个公园,300多个城市绿地广场的成绩,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强力推进治污减霾工作,拔烟囱、拆锅炉、治尾气、降扬尘,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围绕着“山清、水净、坡绿”目标,横亘在西安之南的秦岭,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风,摆放在西安这个大院子当中,秦岭成了西安市民的后花园,也正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推进的要求,打造中国人的中央公园。
八水润西安,好就好在一个“润”字上,水在城中,城在水边,汉城湖畔夏夜纳凉的人群最有感受,这里原是一个污水横流的地方,现在成为门口的风景。去年5月,南门景区改造完成,护城河试验段一改往日旧貌,变成了城墙下的新水域景区,与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迅速成为供广大市民和游客感受历史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
截至2014年底,西安共计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750亩、湿地面积1.46万亩,提前一年达到“三年效果初现”规划目标,“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已经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初步实现,西安向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更进一步。
汉长安城等大遗址的保护需要真心的付出与努力。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西安5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毅然搬迁的1.5万西安市民得到了最大的回报。2014年年底,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又被列入全省30个重大文化项目,这座2000多年前的都城遗址将重新焕发生机。
渭北工业区秉持差异化定位、链条化配套、园区化承载和集群化发展模式,区内阎良、高陵、临潼三大组团在发展方向上各有侧重。高陵组团主要发展汽车、专用通用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阎良组团主要发展以大中型飞机制造与产品配套、通用航空、航空服务等产业;临潼组团主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型科技建材等产业。这三大组团承担着弥补西安工业短板,夯实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工业基础的任务。
结合“公交都市”创建,市民不仅可以选择地铁、公交车,现在还可以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公共自行车,进一步提升了地面与轨道交通的“零换乘”水平。目前西安以地铁为骨架、公交为骨干,微型公交和慢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已初具雏形。现在,从家门口租一辆公共自行车,优游地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成了市民的一种新生活。
五项重点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西安生态环境,增进了民生福祉,支撑并引领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事实证明,五项重点工作给西安带来的变化,每一项都是楔入历史坐标的改变。
今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隆重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西安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陕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代表850万西安市民,领取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西安市以五项重点工作为推动力,开展尚德西安等文明创建活动,带动城市品位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培育城市的竞争力。
过去3年里,西安稳步推进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的五项重点工作。现在西安市民中抱怨牢骚的少了,欣赏身边风景的多了。6月18日,以“小康社会·幸福中国”为主题的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在北京启动。这项调查除了22个主观调查评价指标,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物价、生活环境、社会安全、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7大类42个客观评价指标。经过初选,西安入围候选城市名单。
我们有理由期待,西安的未来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