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做生命的大文章

2015-04-13 20:57肖延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污损丁烯类化合物

肖延胜

生命科学作为一项科学研究,距离普通人比较遥远,因为是研究与生命相关的内容,所以人们对这项研究总抱着遥远又亲近的感觉。生命科学家在做些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颖。

2001年,徐颖来到香港科技大学读本科课程,直到2009年博士毕业。读博士期间,徐颖就开始了从200多株来自6000多米深的海洋细菌中分离出抗污损活性物质的研究。

“我首先通过大量的活性筛选实验得到产活性的菌株后,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优化了培养基的成分,大量培养了一株具抗污损活性的深海放线菌。借助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获得了一组高效无毒属于丁烯酸内酯的抗污损活性化合物,并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我分析比较了这些丁烯酸化合物之间的结构和活性关系,确定了活性基团和辅助集团。在这些基础上,我合成了一个直链的丁烯酸内酯”,说起自己的研究,徐颖教授如数家珍。

这项研究证实了她的一个猜想:这个改良的化合物活性十分显著,在野外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保护物体表面不被污损生物侵占。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徐颖并不满足于此。紧接着,徐颖和她的同事利用蛋白组学的手段,研究了这种丁烯酸内酯是如何影响污损生物幼虫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经过分析,他们得到这个化合物通过影响幼虫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的表达,从而使得幼虫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完成附着变态这一过程。

“我是第一个从事从深海细菌中分离抗污损活性物质的研究者”,提起自己的研究徐颖非常自豪。该项成果已经获取了美国专利,并得到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领导的认可和表彰。

2010和2011年,徐颖来到美国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研究所进行短期访问研究;2013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之后徐颖作为生物学特聘教授来到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此时,她的研究领域也有了变化。“毕业以后我决定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因此我选择了研究活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徐颖解释道。

徐颖从红海的300多株细菌中找到了一株能够产生didemnin类(膜海鞘素)化合物的细菌。她说:“我发现细菌能产生这类化合物后,采用测序得到了该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利用质谱成像手段监测了这类化合物的产生,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提出了这类化合物由细菌在体外水解后激活的新型模型”。徐颖的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了didemnin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一现象,还提供了生产didemnin的新方法——细菌发酵。这项成果于2012年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她本人也因此被邀请到高登研究会议的海洋天然产物专题作了大会报告,并得到很高的评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一直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分离鉴定、机理研究及生物合成途径方面研究工作的徐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论文被SCI收录40余篇,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论文2篇,曾负责主持 “863”项目子课题1项,以主要发明人拥有美国专利1项、国际专利(PCT阶段)1项、中国专利1项。通过采访,我们相信勤奋扎实的徐颖,一定能够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污损丁烯类化合物
基于视觉显著度的污损图像缺陷识别方法研究
污损的成绩单
污损土地修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保健酒中非法添加一种西地那非类化合物的确证
污损土地修复发展前景探究
2-丁烯异构化制1-丁烯在煤化工中实现应用
一锅法合成苯并噁唑类化合物
聚丁烯异相成核发泡行为的研究
新型环磷腈类化合物的合成
钨含量对W/SiO2/Al2O3催化剂上1-丁烯自歧化反应的影响